新中國婦女

新中國婦女

從1939年到2009年,從革命聖地延安到首都北京,從抗日的烽火年代到改革開放的新世紀,《中國婦女》雜誌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征程,迎來了創刊70周年的紀念日。70年來,《中國婦女》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經歷了抗戰的艱苦考驗,經歷了歷次政治運動的動蕩和洗禮,經歷了“文革”的停刊和復刊,也經歷了大發展和激烈競爭的挑戰。但,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時代變遷,它始終堅持弘揚婦女解放、自立自尊的精神,堅持女性的主流價值觀,不忘記自己的使命,關注婦女命運,伴隨婦女前行。

簡介


《中國婦女》雜誌社是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直屬的一個事業單位,負責編輯出版《中國婦女》雜誌。《中國婦女》雜誌於1939年6月1日在延安窯洞中誕生。她是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在延安創辦的第一本全國性的婦女刊物。毛澤東同志熱情關懷和支持《中國婦女》雜誌的創刊,並為創刊號寫下了熱情洋溢的題詞:“婦女解放,突起異軍,兩萬萬眾,奮發為雄。男女並駕,如日方東……”。這激越的文字曾鼓舞著千千萬萬《中國婦女》雜誌的讀者投身抗日救國的偉大事業。由於戰爭環境險惡、交通不暢和財政困難等原因,《中國婦女》雜誌只出了22期,於1941年3月停刊。1949年7月20日,《中國婦女》雜誌又與廣大讀者見面了。因為新中國即將誕生,為了鮮明地區別於舊中國,所以定名為《新中國婦女》。這本以婦女問題為中心的綜合性月刊,從復刊之日起就一直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在何香凝、宋慶齡、蔡暢、鄧穎超、康克清等婦女運動的傑出領袖的直接領導下進行工作。1956年1月起,《新中國婦女》改為《中國婦女》。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城樓接見百萬群眾時,蔡暢大姐請毛澤東同志為《中國婦女》題了字。一直沿用至今的《中國婦女》的刊名就是毛澤東同志的手寫體。“文革”中《中國婦女》於1967年元月被迫停刊。1978年7月15日,《中國婦女》第二次復刊。歷史在前進,國家在發展,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億萬婦女面臨的是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直面現實,《中國婦女》全體同仁進行了嚴肅的思考:在今天、在新舊體制全面交替的歷史關口,我們刊物應該有什麼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名稱由來


1949年春,在中國第一次全國婦女大會上,通過了出版全國性婦女刊物的提案。因新中國即將誕生,遂將該刊定名為《新中國婦女》,同年7月20日,其創刊號由新中國婦女社出版。該創刊號16開,50頁,封面為石家莊大興紗廠女工歡慶解放的大幅照片;封底、封內及目錄頁天頭有女工、農婦慰問解放軍、參加生產勞動圖影多幅;扉頁是即將就任新中國國家主席的毛澤東、副主席的朱德為該刊的手書題詞。開國領袖的關懷指導,更使本刊添色增輝。
該刊辦刊宗旨為《見面話》所言,是“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分析當前的婦女問題及婦女解放途徑”,“了解婦女生活問題和婦女工作情況,交流婦女工作經驗,供給婦女工作材料,指導婦女運動的發展。”該期主要文章資料有斯大林《論勞動婦女》、全國婦代會《中國婦女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羅瓊《婦女被壓迫的社會根源》等30餘篇。《新中國婦女》自創刊后,即在宋慶齡、何香凝、蔡暢、鄧穎超等婦女運動領袖直接領導下進行工作,為婦女解放和新中國建設做出了貢獻。1956年1月起,《新中國婦女》改為《中國婦女》。

創刊背景:毛主席親筆題寫了刊名


那是抗日烽火熊熊燃燒的年代,為了更廣泛深入發動婦女群眾參加、支援抗戰,中共中央書記處於1939年年初作出了《關於開展婦女工作的決定》。 《決定》第一條就是要用各種方式宣傳、動員婦女在抗戰建國大業中發揮重要作用,舉措之一,就是創辦《中國婦女》雜誌。1939年6月1日,《中國婦女》在延安創刊,毛主席親筆題寫了刊名,並在創刊號上題詩一首。“婦女解放,突起異軍。兩萬萬眾,奮發為雄。男女並駕,如日方東。以此克敵,何敵不傾?”《中國婦女》的第一任主編是吳平,專門請了當時在馬列學院學習的丁玲設計版式,著名版畫家江豐還為雜誌製作了木刻插圖。後人評價說,解放區的木刻版畫藝術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中國婦女》刊有的多幅木刻版畫作品就成了珍貴的藝術史料。
那會兒延安同外地的聯絡十分困難,但編輯們千方百計地請各界人士為刊物撰稿,從前線、後方回延安的許多同志都是《中國婦女》的撰稿人。所以,今天我們翻開刊物,很快會發現作者名單中有毛澤東、朱德、張聞天、鄧穎超、蔡暢、康克清、張琴秋、艾青、范瑾等。《中國婦女》在延安創刊后,是一支呼喚婦女投身革命、奔向解放的號角。她不斷發出婦女界抗戰的聲音,記錄了當時女性在抗戰中的豐功偉績,也紀念那些在抗戰中犧牲的女英雄。那些充滿激情的文字曾鼓舞了很多婦女成為革命的戰士。抗日根據地的女同志,只要得到一期刊物,就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即便在國統區,不少婦女工作者、女學生也為了能看到每期雜誌而不遺餘力。可以說,《中國婦女》雜誌的誕生和發展凝聚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心血,也標誌著黨領導下的中國婦女運動從此有了自己重要的輿論陣地。

特色


《中國婦女》雜誌把婦女解放置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趨勢中加以考察、探索、研究和實踐,並滿腔熱情地將“向婦女宣傳社會,向社會宣傳婦女”作為辦刊目標。為此,《中國婦女》雜誌開展了“當代女性現狀探索”,提出了“願我有一個新的婦女觀”、“當代婦女面臨四個挑戰”、“理想女性、女性理想”以及“女人的出路在哪裡”等專題討論。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論述,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權威性,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重視和熱烈反響。《中國婦女》雜誌始終以推動中國婦女的解放、進步、發展為已任,有較濃厚的理性色彩,探討每一歷史階段的婦女問題,維護婦女利益,反映婦女呼聲,倡導婦女自強,促進婦女進步。它還大量宣傳優秀的中國婦女人物,衝擊傳統的性別角色意識,倡導男女平等,樹立嶄新的女性價值觀念,顯示中國婦女的社會責任、能力、才華和貢獻。刊物還關心婦女生活,深入女性的婚姻家庭和內心世界,大量提供信息,對婦女就業、社交、婚姻、家庭、教育、健康等方面進行指導,不僅有思想深度,也有可讀性,受到社會各界歡迎。
在辦刊同時,《中國婦女》雜誌還舉辦過各種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如舉辦過:“婦女與我國當代生活方式問題”的理論討論會;“首屆全國婦女知識大獎賽”答卷賽和電視賽;“中國小英雄”評選活動;“為邊海防軍人妻子掛獎章”活動;“’97香港回歸婦女知識競賽”等等。這些活動加強了雜誌與讀者的聯繫,在社會上也引起過較強的反響。
1999年6月1日是《中國婦女》雜誌創刊60周年的紀念日,為了迎接和慶祝創刊60周年,雜誌社全體人員正努力工作,不斷開拓,希望讓雜誌質量更上一層樓,以更新的面貌面對廣大讀者。《中國婦女》雜誌總編兼社長:王孟蘭;副總編兼副社長:韓湘景;副總編:尚紹華。

歷史意義


重大事件:見證大批的中國“第一”

1949年4月,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正式成立,《新中國婦女》雜誌創刊,被全國婦聯確定為機關刊,並於7月20日在北京重新出刊。毛澤東主席再次為《新中國婦女》創刊號題詞:“團結起來,參加生產和政治活動,改善婦女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朱德總司令也為本刊題詞:“為建設新中國而奮鬥”。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婦女》引導廣大婦女走出家庭、投身新中國建設。雜誌大張旗鼓的推出了一大批新中國的婦女“第一”,如第一個女火車司機田桂英、第一個女拖拉機手梁軍等等。1960年3月,全國婦聯首次表彰的“三八紅旗手”和“三八紅旗集體”,就是通過《中國婦女》傳達給全國讀者的。著名作家老舍曾在我刊發表了《最值得歌頌的事》一文:“今天的青年姑娘們是中國歷史上沒有過的。她們健壯、美麗、勇敢,什麼也不怕。不論在什麼地方都能聽到她們的笑聲。在千古積雪的天山下,在人跡罕至的深林里,我們都能遇到她們,或騎著駱駝去勘探地下的寶藏,或短袖輕裝搜集動植物標本。在北京的大街上,女警察在扶老攜幼穿過馬路、指揮交通。……我們今天的婦女的確不但什麼都能幹,而且什麼也能幹得好!”
時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謝覺哉也賦詩一首以表祝願:“世嫌"生女不生男",而今男女是一般,婦女參加勞動隊,婦女闖進學術欄,工農商學都能做,紅勤巧儉只等閑,……,捨己為人為全體,共產風格強且頑,五十年來真解放,神州婦女三億三,萬千“三八”紅旗手,紅旗掩映海和山。”在五、六十年代,《中國婦女》雜誌還特別開展了“女人活著為什麼”、“選擇愛人的標準是什麼”等人生觀、婚姻觀的討論,廣大讀者踴躍參與,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婦女》又是一股帶動婦女解放思想、開拓創業的春風,鼓勵婦女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一顯身手、建功立業。進入新世紀,《中國婦女》雜誌順應時代腳步,引領時代潮流。雜誌改為全彩印刷的半月刊雜誌,下半月的法律幫助專刊為轉型期的婦女讀者提供切實的法律幫助。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抗擊汶川特大地震、迎接北京奧運會、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喜迎新中國成立60周年以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等大事、要事的宣傳報道中,《中國婦女》發揮了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把廣大婦女更加緊密地團結凝聚在黨和政府的周圍。同時,從2001年起,我們開展了每年一度的“海內外有影響力的《中國婦女》時代人物”評選活動,8年來在社會上尤其在廣大婦女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政壇女性:感染、教育、影響著無數女讀者

政壇高端訪問一直是《中國婦女》的特色欄目。在“訪談中國女高官”、“獨家專訪”這些欄目中,採訪過吳儀、陳至立、顧秀蓮、彭佩雲、何魯麗、嚴雋琪、李海峰、陳馮富珍、范徐麗泰、咸輝等等一大批中國政壇女性。她們是中國女性中的佼佼者,她們的故事、她們的成長、她們的奮鬥經歷和她們的人生智慧感染著、教育著、影響著無數女讀者。1996年,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何魯麗在我刊講述過她從兒科醫生到政壇女傑的心路歷程。她說,“對父親最好的紀念,是學習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人民多辦實事。對母親最好的紀念,則是要像她那樣無私地奉獻自己。”
1997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的吳儀通過本刊《寄語女幹部》:“女性在走上領導崗位后,最重要的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水平。如何提高?我認為就是加強學習……尤其是女幹部,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好學精神,養成好學的習慣,要記住"開卷有益"這句話。”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曾在2005年5月接受了專訪。當時,身為上海市副市長的她說,“不是說我當了市長就有了感恩之心。感恩是個相對的概念。比如我當年讀研究生,婆婆幫我帶孩子。她是個個性極強的人,喜歡什麼都聽她的。我覺得她能幫我看孩子我就已經感激得不得了了,所以她說東就往東,她說西就往西,我們的關係非常融洽。如果我沒有感恩之心,家裡的關係就處不好,我怎麼可能沒有後顧之憂出去學習呢?所以,感恩就是記著別人一點一滴的好,這會讓你的工作和生活都變得順利起來。”
現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的陳馮富珍在2007年2月講起她剛學醫時的經歷:“面試時一位考官就說我"你也許更該成為一名家庭主婦而不是一名醫生!可我不信我不行!我考上了醫學院”。若干年後,陳馮富珍以高票當選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生動地樹立了新時代成功女性的榜樣,她告訴我們——世上沒有什麼不可能,只要你想做、肯做、用心做!2007年7月,原香港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在本刊香港回歸十周年特輯中講述了她和她女兒的一段感人故事。1994年,她17歲的女兒不幸患上了嚴重的腎病。多年來第一次,范徐麗泰辭掉工作,把全部時間都用來陪伴照顧女兒。當聽到醫生說,她可以用她的腎來挽救女兒的生命時,她開心得要命,她覺得自己是很幸運的一個人。最後,她把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了女兒。
2008年3月,國務院僑辦主任李海峰,她曾是聞名於世的大慶鐵“姑娘們”的指導員,在上世紀60年代她發揚“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大慶精神,把女子採油隊建成了全國標桿單位。說起她的人生感悟,她曾用這樣一句話概括女領導人的魅力:“平易近人不失大將風度,溫文爾雅照樣叱吒風雲”。英雄所見略同,現任甘肅省副省長咸輝也在我們的採訪中表示:“我希望以最好的方式和最快的速度與人溝通。什麼叫女性美?不戴面具、寬容與善良、嚴謹與合作、尊重別人與善於交流,你表現出一個女人的優勢,這才是你,人家才服你。”
2009年1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陳至立在本刊中談到:“我為自己能夠從事婦女事業,為促進婦女進步與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感到無上光榮:這是一項崇高而偉大的事業!我也深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平等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為之堅持不懈地努力。”陳至立這一番話,不僅表達了她對中國婦女事業的深深關注,以提出了她對中國婦女事業的殷殷期望,這種鼓勵,這種關愛,讓我們堅信中國女性的明天會更好!

女性就業忠告:鼓勵個性化就業

其實,女性就業的形勢一直嚴峻,就整體而言,女性的文化素質、競爭能力低於男性,而且由於受傳統觀念和歷史分工的影響,女性在求職過程中往往面臨著比男性更為苛刻的處境。進入21世紀,就業、創業已經中國女性越來越重要的課題,幾乎佔據她們人生的半壁江山。從2000年開始,我們雜誌就做了專題策劃《女大學生創業,帶給新世紀的驚喜》,並陸續開闢了“我的求職路”、“職場啟示”、“新新職業”等直擊職場的特色欄目。我們為中國女性打開新財路貢獻新思路,也通過講述育嬰師、專利代理人、咖啡調配師等新職業的故事,讓更多婦女看到小小水晶泥栽培大商機、小拖鞋能走出大市場、時尚醋吧怎麼開等等多種創業就業的可能性。
針對邊緣女性,鼓勵個性化就業,還積極為女性在網上創業、就業保駕護航。2007年,在《創意產業,聰明女人的淘金場》、《網路改變中國女人》這些重大選題中,告訴今天的女性,就業、創業的路是靠自己走出來的,特別是靠智慧與眼光、能力與意志。今年年初以來,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雜誌也特別關注了女性就業的問題,全力配合全國婦聯,大力支持全國婦女創業就業促進行動,把職場當作重中之重來做。不僅在雜誌上推出了一系列就業特稿,如《尋找就業的春天》、《創意,夢想開始的地方》《名企牽手高校,助推大學生就業》《另闢蹊徑找工作》等,還把關於女大學生就業的講座開進了高校。
無論是雜誌刊發的文章,還是組織的講座活動,都在致力於告訴中國女性:什麼是正確的擇業觀?應該是先就業、再擇業。“等”“靠”“要”不是辦法,積極主動、找準定位才有希望。怎樣在激烈競爭中取勝?不僅要廣泛深入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信息,還要提高技能和自身素質。不僅從方法策略上給予讀者指導,包括如何揚長避短,挖掘自身優勢,注重求職技巧;還從心理調適的角度給予讀者支持,例如怎樣走進職業角色、如何激勵自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