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萊賽步槍
軍用後膛裝填步槍
德萊賽M1841針發槍(M1841Dreyseneedlegun),作為一支在當時來講相當先進的軍用後膛裝填步槍(同時是世界上第一支旋轉后拉槍機式步槍),在普丹戰爭和普奧戰爭中都為普魯士軍隊帶來了技術和戰術上的巨大優勢。可以說這支槍在步槍發展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很多資料都提到德萊賽M1841是世界上第一支被廣泛採用的軍用後膛裝填步槍,但事實上比它更早還有美國的霍爾M1819。
針發槍(needle-gun),顧名思義,就是用擊針擊發子彈的步槍。扣動扳機后,槍機上的長桿形擊針刺破紙彈殼,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葯,將彈丸射出。
![約翰·尼古勞斯·馮·德萊塞](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1/m2199eb737694da182764b37634e94dc6.jpg)
約翰·尼古勞斯·馮·德萊塞
1814年,回到故鄉的德萊賽在他自己的工廠開始了后裝槍的設計。
1836年,德萊賽完成了整把從後面裝彈藥的針發槍的設計。在當時,步槍都是從槍口裝彈藥的,從後面裝彈藥無疑是十分“非主流”的做法。但是,普魯士政府認識到了這種“非主流”步槍的優越性,於是政府馬上就收購了這一發明,並把它作為最先進的秘密兵器,進行秘密研製。
1841年,德萊賽解決了針發槍的幾項跨越性的關鍵技術后,德萊賽步槍立即被普魯士軍隊採納,並以M1841的名稱列裝。
1848年,德萊賽針發槍的秘密被公開。但對於這種優秀的步槍,很多人都持反對態度。據說,一位普魯士將軍非常討厭后裝槍,他在死時留下遺言,要求在他的墓地上用前裝滑膛槍放一陣槍聲,否則他死不瞑目。一個瑞士軍事代表團訪問普魯士時,檢閱了普魯士后裝槍部隊的瑞士將軍邊走邊嚷嚷道:“用嘴吃東西才是高貴的(指前裝槍),瑞士射手從來不會卑賤到使用從尾部裝填的‘灌腸槍’(指后裝槍)來射擊。”
但很快,戰爭改變了他們的想法。普丹戰爭中,普魯士軍隊的M1841步槍大放異彩;普奧戰爭中,普魯士軍隊依靠M1841針發槍子彈后裝的優勢,僅僅用了七周,就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在幾次使用前裝槍的部隊被使用后裝槍的部隊打得稀爛的戰役之後,認識到后裝槍強大的歐洲各國紛紛開始研製和裝備后裝槍。在瑞士,當有人再次問那位把后裝槍叫做“灌腸槍”的將軍對后裝槍怎麼看時,這位將軍不得不說:“槍是前裝還是后裝都是一個樣,但吃東西是萬萬少不了嘴巴的。”不久,瑞士軍隊決定換裝后裝槍,他再也沒有敢反對。
![德萊賽步槍](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9/8/m98f8f1c119f2c56ac754b3623891ffbd.jpg)
德萊賽步槍
![德萊賽步槍](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b/meb70276f37dcc6480434ab7fcf0e8603.jpg)
德萊賽步槍
M1841使用擊針擊發,但這個擊針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太長。擊針過長會使擊針經常接觸灼熱的火藥而造成擊針損壞。后裝彈藥是M1841的一個優點,同時也是一個缺點。後膛的氣密性很差,瀉出的火藥氣體會幹擾射手瞄準,嚴重的甚至會灼傷皮膚。當然,這在當時來講是不可避免的,比他早的霍爾M1819也有同樣的問題。M1841在當時來說還算是比較先進的步槍,但到了普法戰爭就明顯不如法軍的夏塞波步槍了。
口徑:15.4毫米(0.61英寸)
重量:4.7千克(10.4磅)
長度:1420毫米
槍管長度:910毫米
槍彈:紙殼橡果形鉛彈
裝填方式:后裝
射速:10-12發/分
初速:305米/秒(1,000英尺/秒)有效射程:600米(650碼)
供彈:單發供彈
![德萊賽步槍](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b/m6bcfb3d18849b4a93da4b552947567e2.jpg)
德萊賽步槍
槍機後邊緣有一個缺口,剛好容納擊針筒尾部的扳手B,換其他的地方,擊針是夠不到底火的;CASE是機匣。
在B和C之間,有一個b(黑色),是擊針筒鎖片,本身具有彈性,卡入槍機C的凹槽內,限制擊針筒B的活動。
槍機C為了閉鎖,能夠左右旋轉;但是擊針筒B由於阻鐵h的限制,是不能旋轉的。所以開鎖時需要壓緊擊針筒鎖片b,然後拉動擊針筒B一起向後拉,再向右旋轉大約90°,讓擊針筒和鎖片掛在槍機的後邊緣(算是保險了)。這樣擊針筒對槍機的鎖定就解開了,這時候才能旋轉槍擊開鎖。
裝彈以後,推上槍機C並閉鎖。但是擊針A依然處於保險位置,必須把擊針筒B向左旋轉約90°,使他尾部的扳手B對準槍機C尾部的凹槽;不過還要繼續往後拉擊針筒B,使擊針A被阻鐵h掛住,直到聽見"卡塔"一聲,就可以往前推擊針筒B了。
往前推擊針筒B,壓縮擊針簧,使擊針能獲得打擊底火所必須的能量。直到聽見"卡塔"一聲,表示鎖片b卡入槍機C的凹槽,擊針筒B得到有效的支撐。最後確認擊針處於待發位置(擊針尾部突出擊針筒約1cm),槍支處於隨時能夠發射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