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洞風景區
白石洞風景區
白石洞山系屬原山山脈,位於博山西域城村以西,方圓約九百畝,主峰誨撥585米。白石洞山系均為古代寒武紀和奧陶紀沉積岩層,以石灰岩分佈為主,地質結構形式基本一致。
進山門沿青石曲徑拾階而上,自然植被交錯遮日,千年銀杏沐浴金風,白石洞懸於百丈懸崖,洞口白石鑲嵌,長壽泉細流湧出,祠殿台閣依崖而立,建築獨特,香火飄飄,實為天然仙境。
白石洞,又名過雨岩。《山東古迹名勝大觀》記述:“山多白石,攙岩欲墜,洞在半山,有龍神祠。林壑幽深,間以楓樹。每逢歲寒霜葉松濤,點綴其間,誠佳境也。”又記:“縣城西北十里,西域城西,柿岩以北,參政趙進美(明崇禎間進士,易名過雨岩”。
銀 裝 素 裹
沿石階攀上三餘里,前面出現一道陡峭石壁,形如張屏,高達三十餘米,長約六十餘米,傾度90度以上。石質白色,形似刀劈,上面多是洞穴,石壁頂端,短松如蓋,根出石上,縵岩而生,在石壁下瞻眺,只見石壁直立雲天,有危危欲傾之感。石壁下有一大洞,高5米,深7米,洞外水池蓄滿清波,洞內深處有一小洞,一漲清泉從中湧出,注人洞外水池中,泉水甘涼清例,終年不涸,是優質天然礦泉水。
石壁前有二畝餘地,地勢沿石壁南北走向展開,此為白石洞古迹建築群分佈地區。建有明清寺廟式建築二十九間。主體建築有:玉皇閣、團圓殿、三觀殿、龍王祠、觀音廟,還有碑閣、道士房等。石壁南側是龍王祠,沿石壁向北,進山門,有院落二進,建有觀音廟,團圓殿,三觀殿,道士房,中間有月亮門一座將兩院分開。石壁北側有石階直通山腰,石階盡頭建有玉皇閣,站在玉皇閣上可以縱覽白石洞全境。
廟宇其間現有大小石碑十六塊(包括殘碑)。以乾隆八年立“求雨碑記”為最早,以後嘉慶、道光、同治、光緒、民國均有重修的碑記,還有數通當代重修碑記。在玉皇閣下的山崖上有民國六年摩崖石刻“土”字。白石洞峪口有石碣一方,上鐫山東省書法協會主席高啟雲題寫的“白石洞”三個大字。山上陡壁間有當代園林學家陳從周所題寫“白石洞”石刻。
白石洞景區內有較大石洞七處,其中最大的是有泉水的石洞,小洞不下百處。尤其是半山腰石壁上隨處可見大小不同的洞口,形態奇異。
曲 徑 通 幽
動物以兔、鼠、蛇類較多,獾狐少見。常見的鳥類有喜鵲、麻雀、啄木鳥、斑鳩及其他鳴鳥多種。
一九八五年以來,博山區和域城鎮兩級政府牽頭,組織政府、集體、個人多方集資,開發建設這一景區,重新修復團圓殿、三觀殿、玉皇閣等古迹建築。重修后的團圓殿三間,前出廈、飛檐斗拱、青磚白牆、上覆琉璃瓦,氣勢偉然。殿東三十米處,紅楓嶺下即是重修后的玉皇閣。區政府出資二十萬元重修了石階盤道,新建亭閣數座。一九九三年區政府又投資二百萬元,新建了白石洞山門。山門佔地面積十畝,並新建飯店十間,逐步完善了白石洞景區的旅遊設施。
白石洞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