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金仙觀的結果 展開

金仙觀

陝西省武功縣寺觀

金仙觀古名大王廟又稱救世祠、白衣菩薩廟。位於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沮水)小湋河之畔,東倚雄渾遼闊的漠漠周原,西視源遠流長的涓涓湋河。佔地面積近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此觀始建年代不詳,據傳自漢朝以來,金仙觀代有興廢和修建。現為武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


地理位置

金仙觀位於邰塬西陲之沮河來湋半懸崖上,三面鳳崗懷抱,一面沮水蜿蜒縈繞,身如側蓮傾水,形似卧牛顧月,景色極佳,誠如仙境,實為關中遊覽勝地。
詩讚曰:
武功縣金仙觀
武功縣金仙觀
門映沮水波瀲灧,背依莽蒼古邰塬。
左輔曲回龍尾擺,右弻兀突虎頭探。
因勢靖明風韻顯,山清水秀古剎現;
素氣濃鬱結香案,秦地勝景金仙觀。
(以上內容來源於廟內簡介)

布局結構

相傳在殷商時期,三霄娘娘遇鬥法姜子牙而遇難,千年後到漢明帝時,雲霄轉世投胎到武功縣聶村聶員外家。由於救駕有功被欽封為救世菩薩。歷經戰爭的洗禮、風雨的剝蝕以及自然災害昔日恢弘、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群落破壞嚴重,存世的是一組晚清建築群,有山門、獻殿、中殿、後殿等,保存較為完整。其中獻殿供奉菩薩塑像,聶、杜兩大王侍側。中殿供奉菩薩金身,聶政、聰兒二神侍側,神龕壁上彩繪陸胡仙姬。後殿供奉老母像,南北兩側為大霄(碧霄)、二霄(瓊霄)兩位金仙。

景觀


此處三山聳立、一水橫流,古樹濃蔭閉日、長川涼風習習,綠樹紅花滿山間,是一處休閒遊覽之地。山門西向,為空心筒脊、灰布板瓦的硬山式建築,其上懸一匾“金仙觀”,筆走龍蛇、蒼勁有力,出自享譽關中的關中革命前輩,原陝西省農業學校校長馬伯援先生之手。

獻殿中殿

保存完好的有山門五間,獻殿,中殿各三間,進深兩間,均為單檐硬山式,板瓦、勾頭、滴水、脊獸均為灰陶構件,槽下柱頭斗拱為一斗五升,飾以民間傳統式彩繪。內有泥塑三霄(碧霄、瓊霄、雲霄)及雲霄父母像等。獻殿,面闊三間,脊為空心透花、檐飾勾頭滴水,中間立子牙樓,歷史悠久,歷代多有修葺,民國三十七年重修。中殿為硬山式頂,三架梁后加單步梁,脊為灰面空心透花,屋面置灰布板瓦、筒瓦,檐飾勾頭、滴水,內塑彩像、牆繪壁畫,做工異彩紛呈。後殿為樓閣式,底層磚砌四周,中門東西貫通,三間殿內塑靈山老母諸神。

玉皇閣

但見一座高台拔地而起,約有五米之高,一座大殿矗立高台之上,灰牆碧瓦,高大雄偉,氣勢恢弘。沿階而上,頓感涼風絲絲,沁人心脾,彷彿進入了瓊樓玉宇、天上仙宮。等到登上高台,整個金仙觀盡收眼底。南望好峙原,好似刀削斧劈一般,巍峨陡峭,上面的農科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北望岐山、明月山,連綿百里,峰巒疊嶂;俯視后河古川,田疇漠漠,清流潺潺,使你難辯天上、人間。這就是玉皇閣,金仙觀里的灼灼生輝的精華和亮點。后檐南北磚砌台階可拾級而上,頂層為單檐歇山式,四角翹起如鵾鵬展翅,靈格門窗。內塑玉皇大帝諸神等,彩繪一新,觀之賞心悅目。

文督祠

金仙觀北門靠崖跟還建有文督祠(土地廟)一座,內塑有土地神。再往北約一百餘米處,當地群眾集資在一九九五年蓋了一座高大的戲樓,上下三層,可容劇團住宿、吃飯、化妝、演出。戲樓北還建有兩層佛殿等,每年臘月十五、十月十五都舉行大型廟會活動,周至縣的下聶村,還有本縣游風街(據說是雲霄的舅家)群眾組織鑼鼓隊與周圍八社十六個村的群眾聚集在一起,輪番表演。秦腔大戲,三天四晚從未間斷,確實是人山人海,溝沿崖畔,到處都站滿了人,武功鎮各種名小吃的賣家早都佔好地方,連續四天。還有好多小商店也前來湊熱鬧。把一個遠近聞名的金仙觀裝扮得十分壯觀。

保嬰聖母殿

金仙觀南門口,向東南方緣坡而上,步上一百二十餘層台階,向北折回建有一座六角亭,可在亭內小憩。極目遠望,湋河涓涓細流千迴百轉,周圍土崖形態各異,綠樹成蔭、山花爛漫,身居其中頓覺脫俗。拾階東上,可見一座兩間仿清式大殿(原殿僅一間,建於民國七年),磚砌圍牆、雕樑畫棟、油漆彩繪、新穎別緻。門上懸一匾,上書“保嬰聖母殿”五個金色大字。殿內泥塑聖母慈眉善目、端坐其中,金童玉女待立兩旁。香煙繚繞,輕風徐徐,猶入仙境。

歷史


金仙觀始建於東漢末年,初時僅為一間小廟。
以後各代均有興廢,現存一組晚清建築群。
保存完好的山門、獻殿、中殿、後殿為民國三十七年以前修建。
1985年,獻殿進行了翻新,七彩琉璃覆頂,內飾彩繪。
1994年1月7日,文物工作者對其進行考證推究,正名為”金仙觀“,並公布為武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年,先後投資百萬的,雙層大戲樓後殿之後玉皇宮竣工。主體建築左右的大聖宮、覺本佛堂,保嬰聖母殿、菩薩殿等相繼竣工。
2007年,金仙觀通往外界的道路全部硬化貫通。
(以上內容來源於廟內碑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