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戴嵩畫牛
北宋蘇軾創作散文
《書戴嵩畫牛》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篇散文,選自《蘇軾文集》卷七十(中華書局1986年版)。
該文運用了寓言的手法,通過記敘一位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牛失誤這樣一個看似平常的故事,清楚地闡明了“實踐出真知”的深刻道理。全文短小精悍,情趣盎然,語言流暢明快,頗為生動。
書戴嵩畫牛①
蜀中有杜處士,好②書畫,所寶③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④,常以自隨。一日曝⑤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⑥大笑曰:“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⑦入兩股間。今乃掉尾⑧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⑨之。古語云⑩:“耕當問奴,織當問婢(11)。”不可改也。
1.選自《蘇軾文集》,卷七十(中華書局1986年版)。作者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人)。戴嵩(song),唐代畫家。
2.好:喜歡。
3.寶:珍藏。
4.錦囊玉軸:用錦作畫囊,用玉作畫軸。囊(náng):袋子。此處指畫囊。
5.曝:曬。
6.拊(fǔ)掌:拍手。
7.搐(chù):抽縮。
8.股:大腿。
9.掉尾:翹起尾巴。
10.然:認為···是對的。
11.云:說。
12.奴:農民。
13.婢(bì):織工。
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愛書畫,他所珍藏的書畫用百來計算。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畫的《鬥牛圖》,杜處士尤其珍愛,他用錦囊裝起來,用玉做了畫軸,經常隨身帶著。有一天,他將書畫攤開曬,有個牧童看見了戴嵩畫的牛,拍手大笑著說:“這張畫畫的是鬥牛啊?鬥牛的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中間,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擺動著尾巴在斗,錯了!”杜處士笑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話說:“耕種的事應該去問農民,織布的事應該去問織工。”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
此文作於熙寧元年(1068年),其時蘇軾因父喪歸蜀。一說此文創作時間不詳,可能是元祐年間蘇軾在京師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時所作。
此文開篇一句點明了杜處士的喜愛及書畫收藏的豐富,接著特意點出“戴嵩《牛》一軸”是杜處士特別珍愛的精品,並以“錦囊玉軸”四個字簡潔形象地寫出了這幅畫在杜處士心目中的地位。然後才轉入正題,寫杜處士晾畫時,一個牧童面對這樣一幅珍品“拊掌大笑”,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畫的錯誤——“掉尾而斗”。以牧童特有的天真和對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說明錯誤的理由——“鬥牛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另一方面則通過“此畫鬥牛耶?”一問和“謬矣”這一肯定的結論,在嘲諷中表現了全文的主題思想,讓杜處士不得不“笑而然之”。最後引用古語“耕當問奴,織當問婢”,進一步揭示了實踐出真知的真理。全文雖然只有寥寥數語,但牧童的天真未鑿、處士的豁達沖和均躍然紙上,簡潔生動,意趣盎然。
思想上,此文通過一個牧童指出大畫家戴嵩畫牛的錯誤之處,清楚地說明了實踐出真知的真理,深入淺出,耐人尋味;同時運用了寓言的手法,在一個看似平常的故事當中,寄寓了“實踐出真知”的真理,發人深思。
藝術上,此文有以下特點:
首先,此文敘述故事簡煉生動。全文用字不多,卻能扣人心扉。先寫杜處士所藏“戴嵩《牛》一軸”,百里挑一,裱裝精美,隨身攜帶,愛不忍釋,從而把戴嵩之畫抬得很高,然而抬得高就摔得重;接著寫對牛十分熟悉的牧童一眼看出了名畫的瑕疵,指出它的失真謬誤處,名畫的價值也就一落千丈,頓失光彩。前後對照,大相徑庭,使人心為之動,頓感可嘆、可笑、可惜。
其次,此文用人物的語言情態表現人物的形象。牧童看見這軸畫牛的名畫,不假思索,順口發問:“此畫鬥牛耶?”通過發問指出此畫是“鬥牛圖”。由於牧童熟悉牛的習性,了解“鬥牛”時牛尾所在的位置,於是接著說:“牛斗,力在角,尾搐之兩股間。”而畫中的“鬥牛”則不然,與“鬥牛”的常態不合,違背生活現實。牧童因而一語破的,明確指出:“今乃掉尾而斗,謬矣!”這是內行話,是其它行業的人所講不出來的。在“知牛”這一點上,高於畫家的牧童形象就躍然紙上了。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語言,用人物自己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形象是小說文體慣用的手法,此文能夠運用這種手法,初步顯示出小說的雛型,可以說是小說的萌芽,把這類小文看作是古代的“微型小說”也許無所不可。“情態”也是如此通過人物情態的描寫,自然可以表現人物的形象,例如文中牧童“撫掌大笑”和“處士笑而然之”兩種笑態,所表現的內容即有所不同:前句“撫掌大笑”是牧童恥笑畫家的失真,喜笑自己能夠指出其謬,洋洋得意;而後句杜處士的“笑”則笑得很勉強,自己珍愛的名畫被牧童指出謬誤,而牧童的話又是對的,無法駁倒,杜處士只好以“笑”表示贊同了。
最後,此文引用了古語“耕當向奴,織當間婢”,引用得恰到好處,在文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一,點題。“耕當問奴,織當問婢”是為了說明“畫牛當問牧童”,充分肯定了牧童熟悉生活,對名畫批評得當。作者運用“引用”法,在篇末點題,不但突出主題,而且使主題得以升華,帶有普遍意義。第二,結尾。引用古語結尾,留有餘味,發人聯想。第三,精警。此文所引用的古語,一共兩句八字精鍊深刻可以說是優美的“警句”,比用作者自己的話來敘述要精鍊生動得多,從而節省了文字,效果也好得多。
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常務理事朱靖華:蘇軾在《戴嵩畫牛》中,批評戴嵩畫牛圖的失真,是由於畫家“觀物不審”的結果。一個藝術家,即使象(像)戴嵩這樣有修養的畫牛大家,如果對某個生活細節觀察得不夠準確,也會形成笑柄,甚至竟被一個牧童所恥笑。蘇軾引述古語“耕當問奴,織當問婢”的話,即主張向有實踐經驗的勞動人民學習,這表現了他進步的藝術觀。(《蘇東坡寓言評註》)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高克勤:本文通過記敘一位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牛失誤一事,生動地說明在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最有發言權的人是最富實踐經驗的人,提倡不恥下問的作風。文章不足百字,先寫杜處士對所藏戴嵩《牛》畫的喜愛,接著寫牧童對此畫失誤的批評,最後引用兩句古語作結,點出寫作的主旨。全文有敘有議,描寫生動,要言不煩,點到即止。(《北宋散文》)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號稱“雄視百代”,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3張
書戴嵩畫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