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類植物

棕櫚類植物

棕櫚類植物是一類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單子葉植物的統稱。棕櫚類植物為常綠喬木、灌木或藤本。約有220餘屬、2700餘種,樹榦圓柱形,常殘存有老葉柄及其下部的葉崤,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極耐寒,較耐陰。

簡介


棕櫚科(Palmae)植物是在園藝上的統稱。全世界棕櫚科植物約有220餘屬、2700餘種。廣泛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地區,而以美洲和亞洲的熱帶地區為其分佈中心。中國原產約20餘屬,70多種,以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和台灣等省(自治區)為多,長江流域也有分佈。

形態


棕櫚科植物是單子葉植物綱檳榔亞綱的一科,多為常綠喬木或灌木。樹榦通直,不分枝,常被有葉的宿存的基部,有些種類攀援璃而多刺。莖單生或叢生,地上不分枝(海菲棕屬除外)。葉小,常聚塵於樹榦的頂端,但在藤本中則散生,葉片極大,螺旋狀排列,呈全緣、羽狀或掌狀分裂,葉柄基部常擴大成一纖維狀的鞘。棕櫚科植物的花通常較小,多為淡綠色,圓錐花序或穗狀花序,花被六裂,兩列,裂片離生或合生,通常具雄蕊6枚。棕櫚科植物的果實為核果或漿果,外果皮多為纖維質,內果皮堅硬。種子富含油分,棕櫚、椰子等均是世界上著名的油料作物。

分類


根據葉的分裂方式,可分為:
①扇葉類(掌葉類)。葉掌狀分裂。全形似扇。其中喬木有棕櫚(Trachycarpus fortunei)、蒲葵(Livistona)等,灌木有棕竹(Rhapis)等。
②羽葉類。葉羽狀分裂如羽毛狀,種類比扇葉類更多。其中喬木有椰子、魚尾葵(Caryota)、桄榔(Arenga)、檳榔、王棕(Roystonea)、假檳榔(Archontophoenix)、油棕等,灌木有山檳榔(Pinanga)等,藤本有省藤(Calamusspp.)、黃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等。
除以上陸生種類外,還有生於海邊淺水中的水椰(Nypa fruticans)等。

主要特性


棕櫚類植物大多喜高溫、高濕的熱帶、亞熱帶環境,但不同種類的耐寒、耐旱性有差異。如油棕原產熱帶非洲,要求年平均溫度24~28℃、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的氣候條件,不耐霜雪和乾旱;而棕櫚則能耐-7.1 ℃低溫,且有一定耐旱力。土壤以濕潤、肥沃而排水良好的酸性至中性壤土為宜。多數種類較耐蔭。根淺,畏強風;但椰子為深根性,可抗強風。大多為長壽樹種,但有些種類如貝葉棕開花結果后植株即死亡。

常見類型


在中國最常見的棕櫚科植物是棕櫚和椰子,前者具有寬50厘米左右的掌狀葉,後者則具有羽狀葉,很容易區分。此外,蒲葵、魚尾葵、棕竹等也分佈很廣,其中蒲葵的掌狀葉寬達1米,魚尾葵的羽狀葉小葉片形如魚尾,棕竹掌狀葉的小葉似竹葉,也各具特色。

經濟價值


由於棕櫚科樹種形態美觀、典雅,因此在熱帶地區常作行道樹、風景樹栽培,在北方則作為室內觀葉植物盆栽觀賞。
棕櫚科植物除供觀賞外,還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原產於非洲的油棕果實不僅含油量高達80%以上,而且質量好,有世界油王之稱。
馬來西亞產的糖棕,汁液富含糖分,可用於製糖業和釀酒工業。
亞洲熱帶地區出產的西谷椰子,樹榦富含澱粉,可制“西米”,被稱為出米的樹。椰子果實的汁液為優質飲料,果肉可生食或榨油,果殼可雕刻成工藝品,果皮纖維可製成繩索檳榔的果皮、種子均可入葯,有健胃、驅蟲等功效。
棗椰樹的果實(椰棗)又稱海棗,營養豐富,含糖量高達55%以上,在原產地非洲有“綠色的金子”之稱。
白藤、黃藤、省藤等藤本棕櫚的莖,是編織各種藤器的原料。

繁殖和栽培


棕櫚類植物多行播種繁殖,種時有些種類要進行種子處理。棕櫚可直接冬播。一些根際萌櫱的種類,如棕竹屬、山檳榔屬等可用分株法繁殖。栽培措施須盡量滿足不同種類的特性要求。如蒲葵生長季節須經常鬆土、除草並適當施肥,秋季注意培土。
棕櫚抗性較強,但容易風倒,播種育苗3年生出掌狀葉后才可移栽定植或種於花盆中。園林栽培宜用5~8年生樹苗。蒲葵、棕櫚等既喜陽、又耐蔭,在栽培配植中可用不同齡樹苗高低參差混栽,相互掩映;油棕、王棕等喜陽光充足而不耐蔭蔽,主要用作行道樹或叢植、群植;棕竹等耐濃蔭,同時對陽光也有一定的適應性,適栽於大樹下或庇蔭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