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藏族婚俗的結果 展開

藏族婚俗

藏族婚禮習俗

藏族婚俗有舊婚徠俗和新婚俗之分,舊婚俗多數是包辦,父母有養育和解決子女婚姻的責任,子女只有服從和孝敬父母的義務,過去找媳婦或贅女婿,子女是沒有權利過問的。新婚俗是戀愛結婚基本上父母不包辦代替,多為自由婚姻,男女戀愛,告知父母,再行習慣手續,最終成婚,但仍然基本遵循過去遺留下來的求婚、訂婚和婚禮程序。

民間傳說


嫁妝的多少,根據各人的經濟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別,但其中必有小銅菩薩一尊、經書一冊、佛塔一個。據說是文成公主嫁松贊干布時,就是帶這三件物品,所以一直流傳下來,成為婚儀嫁妝必備之物。嫁妝清點完畢,便把清單放在高腳盤上,置於新郎面前,意思是交給他收起。

婚俗習慣


舊婚俗

藏族婚俗
藏族婚俗
舊西藏,婚姻多數是包辦,尤其是女子,往往到夫家還不知夫婿的面容怎樣。
舊西藏,父母有養育和解決子女婚姻的責任,子女只有服從和孝敬父母的義務。過去,找媳婦或贅女婿,子女是沒有權利過問的,尤其是女子,往往到夫家還不知夫婿的面容怎樣。解放后,多為自主婚姻,男女戀愛,告知父母,再行習慣手續,最終成婚。舊式婚姻,有許多約束,也就有不合理的地方,列舉如下。
一是貴賤不能聯姻。以往,十分注意門當戶對,不能隨便娶你意中的人。考慮對象,第一是地位、財富,次之才考慮品行和儀貌。那時,貴族的子女可以互相通婚,富有的人與窮人是絕對不能相愛的,農奴的子女當然不可能和領主結婚。
二是迷信的約束。說親之前,先要獻哈達討對方值年屬相,再把屬相帶到活佛或專事歷算的人那裡卜算,看看相合還是相剋,如有緣份,方能訂婚。若是相剋,男女雙方再願意,父母也是不能同意的。
三是作為普通農奴,戀愛結婚得受自家領主的約束,主人不同意,農奴便不能結婚。一般是同一領主的農奴結婚還容易,主人尚可同意;而不同領主的農奴結婚,就關係到農奴的增減,得徵求雙方頭人同意后,才徵求父母同意,確實難上加難。
四是西藏舊社會分八等九級,屠夫、鐵匠、乞丐等是最下等,他們的婚姻,也只能“門當戶對”,其他階層的人家是不會與之聯姻的。
藏族也禁止近親結婚,父系親屬絕不能結婚,母系親屬要在四代以後才能結婚。當然,在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的偏僻山區里,也有近親結婚的,結果後代大多發育不全,不是傻瓜便是跛子。
由於男女沒有婚姻自由,帶來的社會後果很不好,有的因為得不到自己戀愛結婚的權利,有的削髮為僧,或逃奔遠方,有些甚至自殺。

新婚俗

藏族婚俗
藏族婚俗
在藏族地區,青年男女多為自由戀愛,父母親友一般不加干涉。至於求愛方式,或袒露、或隱晦,因人因地而異。有的以歌抒情,互吐衷腸;有的地方則搶姑娘的帽子、戒指、頭巾等物(若姑娘不願與其相好,可直接或託人要回。如默不作聲,或直言相約,則是願意結交朋友)。得到姑娘的應允后,小夥子可到姑娘處赴約。隨著頻繁的約會,雙方的感情不斷深化,互贈信物,並向自己的父母表明心愿,在得到雙方父母應允后,才能送聘禮,商定婚期。在有些農牧區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主要形式。當男青年看中姑娘后,便請某人帶酒、哈達等物前去說媒,女方同意婚事,則飲其酒,受其禮;否則,婚事告吹。女方允親后,媒人再次帶酒等去女方家商定聘禮,聘禮多寡不一,但一般不宜太多,以免近鄰親友議論。送過聘禮,可根據男女雙方生辰選定吉日,準備成親。也有的地區盛行由男女雙方私下約定,出走成婚的習俗,但近年來逐漸減少。
現在戀愛結婚基本上父母不包辦代替,但仍然基本遵循過去遺留下來的求婚、訂婚和婚禮程序。
求婚
這是必須經過的第一道手續。求婚之前先卜合屬相,再送哈達給對方家庭正式提出求婚。
訂婚
雙方同意婚事,便派人選擇黃道吉日,起草婚約證書。
婚約證書一般請有才華能詩文的人起草,內容是寫男女結合、互敬互愛、互相體諒、孝敬長輩,品德應當高尚,等等。也有的婚約書上寫上今後財產繼承事宜。這種婚約,是用詩歌形式寫的,可以朗誦。
訂婚這一天,男方要送給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條哈達,並要送給對方父母養育女兒時"奶錢"。對方準備好茶酒招待來人。雙方代表進入正廳依次入座以後,主人家端上"切瑪",敬茶酒。
求婚的人家獻上禮物,也送還這一天所花的費用,還要進一塊"幫典"(圍裙)。送這一天的費用是因為男家求婚,本來一切費用自當男家負擔,如今女方代辦、,應當用錢補償為謝。送"幫典"的意思是:姑娘自小不知磨破母親多少塊"幫典",送來這一塊賠償損失。敬完茶酒以後,便把一式兩份婚約書放在高腳盤內,由一家證人高聲朗誦,另一家證人認真校對。念完訂婚書,證人把兩家的家印當眾蓋在書上,然後鄭重地由女方與男方代表分別交給對方父親。接著,兩家父母對證人獻哈達,表示謝意。訂婚這一天,青年男女都不參加,只是家人出席。儀式結束后,盡情歡樂一天。離開時,女方家庭將哈達和回禮送給對方。
結婚
藏族婚俗
藏族婚俗
結婚儀式的頭一天,男方得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裝,以及巴珠、嘎烏、手鐲等裝飾品,用綢緞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讓新娘明天過門打扮用。
迎親的這一天,男方家要找一位有地位的人,帶上一隊人馬,還得牽上一匹準備給新娘騎的打扮考究的馬,這匹馬的顏色,與女方屬相吻合;這匹馬必須是懷孕的母馬。同時,還得帶上彩箭,箭上有明鏡、璁玉、珠飾等。馬隊到達之前,女方要舉行敬"切瑪"、喝酒等告別儀式;男方迎親隊伍進門之後,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經屬於男方家的人了。又把璁玉放在新娘的頭頂上,這塊璁玉藏族習慣稱為靈魂玉,這樣做,表示男方的靈魂已託付於女方了。
女家送新娘時,一般帶去一位陪人。當姑娘要出門時,女方家有一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樓上高喊:"不要把我家的福氣帶走呀!"反覆多次,直到姑娘走遠。
馬隊出門起程,領隊是一個屬相最好、穿著白袍、騎著白馬、手中舉著九宮八卦圖的人;接著,便是迎親代表;然後是新娘和伴女;最後是隨同前來的人。一路上,男方家人要侍候在路旁向馬隊敬三次酒。如果路上遇到背水、背柴禾的,認為最吉利,應下馬向過路者敬獻哈達。要是碰到抬病人、倒垃圾、或背空筐子的人,這是不吉利,結婚後再請僧人念經消災。馬隊行進期間,隨行人員高唱"諧音"(大歌),新娘則邊行邊哭。
男方在新娘到達之前,必須裝扮大門,專為新娘下馬準備墊子。墊子是裝著青稞、麥子的口袋,鋪上五彩錦緞,面上用麥粒畫上吉祥的符號。男方家人手捧"切瑪"和青稞酒在門口迎候。
傳統的進門儀式是十分煩瑣的,從下馬、進門、上樓到入廳,每次都得唱一次頌歌,獻一條哈達。新娘入廳后,坐在新郎下首,迎親和送親的隊伍也入廳依次坐定,接著便獻"切瑪"、敬酒,給佛像、父母獻哈達,在柱頭上掛哈達。參加婚禮的人唱諧青,以示祝賀。主人獻哈達,感謝眾人。做完這些,新郎送新娘入洞房,其他人便盡情吃喝玩樂。這種活動一直延續三天。三天中,親朋都可陸續來獻哈達和禮物,主人款待酒茶,新娘不出房周旋。
徠結婚前,女方家人選擇一個吉利日子,全家前來祝賀,並正式移交嫁妝。移交儀式由男女兩方代表主辦,一人高聲朗誦嫁妝清單,每念一種,女方代表便當場把物品交給男方代表。
宴請賓客和交接儀式完了以後,新娘才出房門,與家人同樂。

各地婚俗


早在1500多年前,華銳藏族民歌就已與其婚俗血脈相聯,在豐富多彩的歌唱文化里,華銳藏人又注入了他們的古老信仰與傳統習俗,最終形成說媒、商討彩禮、梳頭、哭嫁、離別、客人唱跳等內容考究的婚俗。
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來源的多樣性造成了婚俗的多樣性。
藏族婚俗
藏族婚俗
在迭部、舟曲一帶,當男女雙方通過接觸、交流,或通過對唱情歌的形式互相了解后,男方先告訴自己的父母,父母通過多方打聽,覺得雙方合適,便去寺院算屬相是否相合。算好屬相相合后,男方父母便找一位與女方家相好的老人或女方的舅舅作媒人準備提親。媒人帶著男方家的父母或其他直系親戚,拿上一壺(銅壺為佳)青稞酒,壺柄上系一條哈達或紅線繩,在酒壺的蓋沿上抹三點酥油,前往女方家提親。女方家事先做好了準備,請來本村相好的鄰居和直系親戚,這天一般不讓男方家提親的任何人見到姑娘。提親的進了女方家后,由媒人介紹男方家中的一切情況,並把拿來的酒放到堂屋家神(佛龕)前的柜子上面。女方家為了慎重起見,一般不馬上答應,持3-5天或7天後再答覆。女方家同意后,把媒人帶來的一壺酒喝完,裝上青稞等食糧,將酒壺送到男方家,男方家便明白女方家已同意了此門親事。之後,根據男方的具體情況,決定訂親的吉日。男方拿上必需的青稞酒、牛羊豬肉、油餅、花捲或饅頭,帶一些新鮮水果、糖茶、菜水等禮物,前往女方家,由一位懂儀式的人將酒倒入小龍碗或酒杯里,先敬佛或保護神一杯,然後敬給女方父母和其他客人,再由男方父母按同樣的順序依次敬酒,然後雙方父母和媒人開始商議結婚的吉月吉日。訂親的主要成員是雙方的直系親屬和關係較好的左鄰右舍,人數一般在50~80人之間。
藏族婚俗
藏族婚俗
甘南藏族的婚俗地域特色濃郁,內容豐富,形式隆重多樣。既有草原色彩,又有林區氣息;既有城鎮韻味,又有半農半牧區的特點。就拿卓尼藏族說,娶親之日大清早,新郎打扮出眾,一行人帶上禮品、哈達,騎著駿馬到女方家去。到女方家門前時,先向迎達(女方人)獻上哈達,互相致意后,媒人趕快進門,而後女方家的姑娘們向新郎及稍連(娶親人)潑水,以示滌污去晦、吉祥如意。行動遲緩者會被淋得透濕,引得觀眾大笑不止。從稍連進門時,女方家就擺上酒肉,款待娶親人及本村親朋好友。席間女方歌手率先唱《出路歌》。男女歌手以《斯巴》曲(創始歌)對唱。若對答不上,則女方家用抬杠子(戲稱騎馬)來戲謔懲罰男方人。然後女方家人在《血知》的歌聲中選定沙目(阿舅,此指送親人,凡送親去的人都被尊稱為阿舅),與新娘的弟兄組成送親隊伍。巴沙(新娘)上馬與家人告別時,由女眷們唱《打巴顧》(哭嫁歌)。女方送親隊伍一出發,雙方剽悍英俊的小夥子們便開始賽馬,互相追趕,惟恐落在後面。到了男方家門口,由迎親隊伍為阿舅敬酒,新郞站立門頭,由阿尼(長者)主持婚禮,舉行轉“夏賣”(用炒麵做的施食)、剪繩子(黑白毛繩各一條,黑的由新娘牽著,白的在阿尼手中,剪斷黑繩與施食一起投入火中,沖走邪氣;白的掛在門上,表示女的已成男方家的一員)、致祝酒辭等傳統儀式。阿舅們簇擁著新娘進屋后,入坐上席,男方家請的蓋都(幫忙者)先端茶、遞煙,之後吃肉、飲酒、上菜。每上一道菜,者要由蓋都說幾句吉利話。等大家吃完后,成套的歌舞在伯巴的組織下開始。歌舞此起彼伏,夜以繼日,通宵達旦。新娘當晚不進洞房,由伴娘們陪至天亮。第二天吃過早飯,由新郎母親領新娘去村裡認沙巴(即本家親戚),回來後轉灶房,熟悉家庭環境,同時舉行告別儀式,新娘暫回娘家住一段時間。新娘回娘家前先拜天地,由男方長輩往新娘的額頭上抹酥油,祝福長命百歲,白頭到老,並給各位沙目抬交拉(哈達、錢物等紀念品),婚禮儀式才算基本結束。新娘在娘家住上一段日子后,選定吉日由娘家人陪同或由婆家人接回婆家,新郎新娘才開始一起過夫妻生活。
昌都地區,一些地方的人們為維護“帕措”宗族制,鼓勵一夫多妻。
華熱藏族雖然同屬於藏民族,但它的婚俗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其中保留了諸多母系社會的遺風,如:婚前的自由交往戀愛議婚儀式由舅舅作主,迎親時對新郎潑水懲罰,婚宴上舅舅居於最尊貴的位置,新婚夜男女不同房,婚禮后新娘不住夫家等。

婚俗文化


2012年10月,藏族婚俗片《阿柔情緣》拍攝完成,影片以藏族傳統婚俗為背景,反映了藏族青年男女之間純真的愛情和阿柔草原上的藏族獨特的婚俗文化。
2014年7月1日,由海南州民族歌舞團編排的一台以安多藏族婚俗為主線,充分展示海南地方特色文化的大型歌舞劇,在青海湖景區正式上演,受到了景區內國內外遊客的一致好評。

特殊婚姻


在西藏,一夫一妻制家庭占絕對優勢。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存在一夫多妻與一婦多夫這種在我們眼裡看來頗為特殊的家庭。
西藏的一夫多妻與一婦多夫由來已久,可以說,是古代群婚習俗的遺跡。在1951年前的舊西藏,有許多一夫多妻的貴族家庭,這主要是因為政治、經濟的原因,因為通過婚姻貴族家庭可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可以鞏固自己的財產地位。這種家庭的妻子一般來說都分別來自不同的土司或部落。也有一些平民實行一夫多妻。這種家庭一般是丈夫娶妻后又與妻妹同居,形成了事實上的夫妻關係。在這種家庭中,姊妹共夫,她們的地位是平等的,無妻妾之分,無貴賤之分。人們也不會對此非議,因為這在大家眼中看來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與一夫多妻相對應,還有許多一妻多夫的家庭。這種家庭一般是兄弟共妻,也有極少數是朋友共妻。妻子最初是哥哥娶回的,後來又與弟弟同居。這種家庭如同一夫多妻家庭,也是被人們認同的,並不會引起非議。

民俗傳承


藏族婚俗
藏族婚俗
華銳藏族婚俗始於本土的民間文化土壤,發展於畜牧田耕的生活間隙,呈現出濃厚而獨具特色的區域性民族文化特徵,然而,繼承這些婚俗禮儀的傳人大都年事已高,而青年一代還缺乏應有的傳接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逐步提高,對華銳藏族婚俗的興趣漸趨淡漠,原生態人文精神的傳播在思想領域內得不到有效解決,阻礙著華銳藏族婚俗的長足發展,因此搜集整理和搶救華銳婚俗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