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金剛鸚鵡

鸚形目鸚鵡科動物

五彩金剛鸚鵡(學名:Ara Macao):是鳥綱、鸚鵡科的攀禽。體長84-89厘米,體重900-1490克,是體型最大的鸚鵡之一。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產於美洲熱帶地區,是色彩最漂亮、體型最大的鸚鵡之一,面部無羽毛,布滿了條紋,有點像京劇中的花臉臉譜,興奮時可變為紅色。尾極長,屬大型攀禽。

食譜由許多果實和花朵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將堅果啄開,用鈍舌吸出果肉。產於美洲熱帶地區,在河岸的洞里築巢。比較容易接受人的訓練,和其他種類的鸚鵡能夠友好相處,但也會咬其他動物和陌生人。壽命最長可達80年。分佈於墨西哥南部、美國中部和南美洲。在南美洲,該物種最南邊的阿根廷東北部都有發現。

形態特徵


五彩金剛鸚鵡身長84-89厘米,體重900-1490克,是體型最大的鸚鵡之一。壽命80年。鳥體大部份為亮麗的鮮紅色,眼部和臉頰附近的裸皮有著不甚明顯的紅色橫向羽毛,有些鳥的頭部後方會有些紅色羽毛有著黃色滾邊,頭部和身體的很大一部分通紅。頸部和上鮮紅色。低翕的羽毛是紅黃色,下頜骨是大片黑色,眼先和裸露的面頰皮膚髮白,興奮時呈現粉紅色調。翅膀上層中間的覆羽為黃色,尖端帶有點綠色,最外緣的主要飛行羽為藍色,靠近尾巴以及內側的覆羽為淺藍色,尾巴上方的紅色羽毛外緣尖端帶有點藍色,尾巴和翅膀內側為紅色,上喙為象牙白色帶點黑色,下喙中間為黑色,虹膜黃色,腿爪黑色。
五彩金剛鸚鵡與紅綠金剛鸚鵡外表相似,主要的不同的地方是五彩金剛鸚鵡的翅膀有著鮮艷的黃色羽毛,而紅綠金剛鸚鵡翅膀則是沒有鮮黃色的羽毛,另外不同的地方是在紅綠金剛鸚鵡的面部有紅色細毛組成的線條,而五彩金剛鸚鵡面部沒有。

棲息環境


五彩金剛鸚鵡是一種低地鳥類。一般認活動區低於500米高度,有時能高達1000米。最常棲息於潮濕熱帶低地,雖然分佈面積廣大,但是這些美麗的鸚鵡數量愈來愈少,尤其在中美洲,作為寵物交易的盜捕及棲息地破壞、巢穴不足是主要原因。

生活習性


五彩金剛鸚鵡通常成對活動,有時候也會以30隻左右的小群體一起行動,它們通常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刺耳的大叫聲,所以一眼就可以辨認出來。喜歡每天聚集在樹上進食,吃水果,棕櫚堅果和種子。之後定時聚集到特定的河岸附近的泥土區進食泥土,這是因為食物中有很多是未成熟的種子或水果,其中含有毒素,進食泥土不但可以補充礦物質,更可以幫助消化並且排出這些身體中的毒素。五彩金剛鸚鵡喜歡和黃藍金剛鸚鵡(Blue-and-YellowMacaw)以及紅綠金剛鸚鵡(Green-wingedMacaw)一起成群在泥土河岸或是覓食的樹木附近活動,有時候在泥土河岸可以發現高達100隻以上的大群金剛族群,覓食的時候很謹慎小心。
五彩金剛鸚鵡是相當活潑且好奇的金剛鸚鵡,很快能適應新飼主及環境,一但適應環境后即變的強壯,提供新鮮樹枝給它們啃咬,夏天特別喜愛沐浴,常常會嘶聲大叫。

分佈範圍


分佈於貝里斯、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法屬蓋亞那、瓜地馬拉、蓋亞那、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蘇利南、千里達托貝哥、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五彩金剛鸚鵡
五彩金剛鸚鵡
區域性滅絕:薩爾瓦多。
偶入:波多黎各。

生長繁殖


五彩金剛鸚鵡的繁殖季節因區域而異:在墨西哥是3月至4月,在尼加拉瓜和哥斯大黎加是10月至4月,在蓋亞那3月,在巴西中部是10月至3月,在秘魯11月至4月。巢建在距地面7至40米的大樹上,在秘魯通常選擇一種棕櫚類的樹(Iriarthea),在巴西則是一種二翅柚木或其他硬木。每巢產卵1至4枚,孵化期24至28天。幼鳥在巢內逗留約14周。研究發現,14個巢中有9個巢成功生產了卵,甚至更多。21隻雛鳥孵化,10隻成功飛行,4隻死於營養不良,7隻成為天敵的受害者,成活率略低於50%。
五彩金剛鸚鵡人工繁殖並不是很困難,新引進的成鳥適應環境后即變的很健壯,約於4月份時開始進入繁殖季,繁殖期有攻擊性,一窩可多至3-4枚卵,並不是全部都能受精,每枚卵孵化期約26天,3個月羽毛長成,自幼人工餵養的五彩金剛鸚鵡是很迷人、討喜的寵物,但與黃藍金剛鸚鵡、紅綠金剛鸚鵡比起來較難獲得主人的信任,當它們成熟時往往會變的喧鬧與富有攻擊性,不再馴服,也喪失了與飼主間的完全信任感,當然並非每隻個體都是如此,但如果發生了類似的情形最好考慮幫它配對繁殖。

亞種分化


五彩金剛鸚鵡(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五彩金剛鸚鵡中美洲亞種Aramacaocyanoptera
2.五彩金剛鸚鵡指名亞種Aramacaomacao

保護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