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橋
位於延安城東的橋樑
延河大橋,位於延安城東,橫跨延河,連接延安城與東關街。該大橋由周楫主持設計,1959年5月建成通車。為一座空腹式石拱橋,3孔,每孔跨徑30米,大橋全長115米,高13米,橋面凈寬7米,兩側附設人行道。每孔拱上有6個跨徑各為2.5米的圓拱形小橋孔,一方面便於排泄洪水,另一方面也減輕了橋體本身的重量和壓力。橋下部為重力式墩台,上承石拱。延河大橋仿照“趙州橋”而建,設計合理,施工精細,雄偉壯觀。工程質量亦十分堅固。迄今仍為延安城內重要交通要道。延河大橋建成后,與延安寶塔渾然一體,交相輝映,成為革命聖地延安重要標誌與象徵。
目錄
要說延河橋,就必須先說說延安。
延安,是一座建於隋代的古城,群山環繞,一水流過,寶塔山上聳立著高44米的八角九級磚體玲瓏古塔,是一座有山有水的“莊嚴雄偉的古城”;延安,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軒轅黃帝在這裡開創了華夏民族的歷史。
經過艱難曲折、歷經千山萬水的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完成了舉世矚目的兩萬五千里長征,最後到達了延安。在1937年到1947年間是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所在地。這裡培育了無數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抗日戰爭期間許多熱血青年為了抗日救亡,從全國各地奔赴延安,經過革命的洗禮又走向抗日的前線;在解放戰爭開始后,更有許多幹部和戰士奔向解放的戰場。
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地方,延河上卻沒有一座橋,兩岸來往十分不便。在枯水時節人們尚可涉水過河,漲水時就會十分困難和危險,當時即使是黨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的一些重要活動也會受到影響。1945年10月11日,許多人出於對領袖的熱愛和敬仰,他們高唱著《東方紅》,涉水奔向延安飛機場,去迎接赴重慶談判歸來的毛澤東主席。
寶塔山下的延河橋,是一座繼承和發展了古代敞肩式拱橋建築傳統技藝的石拱橋,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全橋總長123米,3孔凈跨各30米,主拱採用立牆空腹拱的形式,即在每個大跨上設有6個小拱,橋身輕秀,承載力強。在建橋過程中延安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根據延河不需要通航,河床上又是砂質土壤的特點,採用“土牛拱胎”的施工方法,即在河床上用土堆成拱形,作為砌築拱圈的胎模,這就大大降低了工程造價。
延河大橋建成后,其建築藝術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資深的橋樑文化研究專家王展意著文讚揚說:“延河大橋選址得當,布局合理,造型美觀,工藝精湛,與附近的青山綠水、寶塔古城,聯芳濟美,相映成趣。”寶塔山和延河橋,相諧相輝,已經是延安革命聖地的象徵,是城市的標誌,更是攝影、繪畫的重要景點。此後,在延安的延河上建起了多座現代化的大橋,鐵路、公路通達順暢,為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中外遊客提供了方便條件。
延河大橋在修建好之後聲稱最多只可使用50年,如今過去將近60年,經歷了特大洪水98年發大水,洪水沒過橋上如今卻依舊屹立在延河畔,方便著兩岸的交通。
延河橋
作為中國革命聖地的延安,現存革命紀念地有140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