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榫結構
中國木質古建築常用的結構
卯榫結構是中國木質古建築常用的結構,這種結構也常用於傢俱的製作,如最簡單的木質小方凳,其特點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釘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體現出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榫
ǔ
詞
榫眼;榫頭。竹、木、石制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方式相接處凸出的部分,學名:稱“榫”。如:榫卯(榫頭和卯眼)
框架結構兩個或兩個以上部分的接合處
剡木入竅也。俗謂之“榫頭”。
卯 mǎo
名詞
卯眼
木器上安榫頭的孔眼 [mortise]。如:卯榫(即卯榫。比喻兩部分的連接處);卯眼,或榫眼。“凡剡木相入,以盈入虛謂之筍。以虛入盈謂之卯。故俗有筍頭卯之語。”
卯榫傢具
霸王棖:霸王棖是用於方桌、方凳的一種榫卯,也可以說是一種不用橫棖加固腿足的榫卯結構。在製作桌子時,為增加四條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條橫棖即可。但有時要製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條橫棖礙事,但又要兼顧桌子牢固,於是就可採用“霸王棖”。霸王棖為s形,上端與桌面的穿帶相接,用銷釘固定,下端與腿足相接(位置在本來應放橫棖處)。棖子下端的榫頭為半個銀錠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裝配時,將霸王棖的榫頭從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掛住了,再用木楔將霸王棖固定住。
夾頭榫:是製作案類傢具常用的榫卯結構。腿足在頂端出榫,與案面底面的卯眼結合。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及牙頭,故其外觀腿足高出在牙條及牙頭之上。此種結構,是利用四足把牙條夾住,連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變動,並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傳遞四條腿足上來。
插肩榫:是製作案類傢具的榫卯結構。腿足頂端有半頭直榫,與案面大邊上的卯眼連接;腿足上端的前臉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與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裝配時,牙條與腿足之間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齊的表面;當面板承重時,牙板也受到壓力,但可將壓力通過腿足上斜肩傳給四條腿足。
棕角榫: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線的是45度的斜線,又叫“三角齊尖”。多用於框形的連接。另外,明式傢具中還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條、面板的連接均要用棕角榫。
栽榫:又叫“樁頭”、“走馬銷”,是一種用於可拆卸傢具部件之間的榫卯結構。由於要拆卸,榫頭易磨損,甚至損壞,出於維修方便,也避免因榫頭損壞而使傢具部件報廢的情況,一般都採用另外一種木料來製成榫頭,然後將榫頭栽到傢具部件上。栽榫多採用掛榫結構。羅漢床圍子與圍子之間及側面圍子與床身之間,多用栽榫。
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圓棍狀又帶弧形的傢具部件,如圓形扶手的榫卯結構。雖然也是兩根圓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半片榫頭的前端,都有一個台階狀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這樣便使連接部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連接部的中間位置鑿一個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個與此等大的四稜台形長木楔,插入后,便能保證兩個小直榫不會前後脫出。製作圈椅的扶手、圓形傢具都要用楔釘榫。
暗榫:兩塊木板兩端對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悶榫”,是製作幾、案、箱子之類必用之榫。
套棒明清椅子的搭腦不出挑,與腿交接處不用夾頭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腦部位則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掛榫:掛榫屬楔形榫的一種,榫頭一邊成斜面,眼口鑿成同形,但再需放長一倍鑿直眼,榫頭入直眼后拍進原榫眼,上提或掛拉都不能脫出,若拆裝時可重新將榫頭移入直眼探出。明清家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札榫做法。因榫頭實為裝入的楔子,故又名“掛楔’。北方匠師叫“走馬銷’。勾掛榫: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頭也做成相應的直角梯台形,但榫頭的下底面等於榫眼的底面,嵌入后斜面與斜面接合,產生倒勾作用。然後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處,再也不易脫出,故叫“勾掛榫”。
格肩:傳統傢具橫豎材料相交,將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形,另一料在榫眼相應的半麵皮子同樣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後相接交合,通稱“格肩”。
托角榫:角牙與腿足和牙條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與角牙的榫舌相接合,當矛條或面子與腿足構成的同時,角牙與牙條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樁頭,故“托角榫”是一組卯榫的組合,不是指單一的構造形式。
長短榫:一般腿部與面子的邊抹接合時,腿料出榫做成一長一短互相垂直的兩個榫頭,分別與邊抹的榫眼結合,故稱“長短榫”。因邊抹接合用格角榫,抹頭兩邊從打榫眼腿料出榫與大邊出榫相碰,故只有長短榫才能牢固。
抱肩榫:牙條與腿足結合有幾種形式,抱肩榫的做法採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條與腿足構成同一層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傢具常用的榫卯結構。
龍鳳榫加穿帶
龍鳳榫加穿帶
攢邊打槽裝板
將不夠寬的薄板加寬時,就用到了“龍鳳榫加穿帶”。將薄板的一段刨出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長榫,再將其相鄰的薄板開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方法將兩板拼合,可不使其從橫的方向拉開。拼合粘牢之後,在其上開一個上小下大的槽口(帶口),裡面穿嵌的是一個一面是梯形長榫的木條(穿帶),穿帶的梯形長榫一面稍寬一面稍窄,為了使其穿緊,長榫都是從寬的一邊推向窄的一邊。穿帶兩邊出頭,留做榫子。
攢邊打槽裝板
(一)中的“龍鳳榫加穿帶”拼成的板可用“攢邊打槽裝板”的方法裝入攢邊的木框。
其具體做法:木框四根,兩根長而出榫的叫“大邊”,兩根短而鑿眼的叫“抹頭”。在木框的里口打好槽,以便容納木板的邊簧(在拼板的四周刨出的榫舌)穿帶出頭部分則插入大邊上的卯眼內。這樣即可以用“攢邊打槽裝板”的方法把木板裝入木框。
楔釘榫
楔釘榫
在使用過程中,巧妙的楔釘榫由於接觸面大,硬木又具有極好的彈性,即便遇到熱脹冷縮、濕脹干縮,榫卯結構也能與傢具整體一起“發胖”或“縮水”,保證不會讓構件間出現任何的“稀縫”。如因外傷需修復榫卯,只需要用熱水澆燙退出銷子就可以使之結構分離。當然,楔釘榫的拆卸絕對是項技術活,它對工匠的技藝水平要求一點不亞於在開榫鑿卯時必須做到的精準細緻、不偏毫釐。打開楔釘榫標準模型,原來它採用兩半部件進行倒抱式的交搭(又名出榫嵌接),但兩半部件盡端又各 吐小舌般凸榫,進入對方卯眼后便能緊貼在一起,管住它們上下、左右不錯移。而後,又將一枚斷面為斜方形頭粗尾細的楔釘從搭口中部貫穿鎖住。為防止傢具鬆動,傳統工藝一般會使用魚鰾膠來做粘接,如此兩片榫頭就再也不能拉開了。
抱肩榫
抱肩榫
具體做法:以有束腰的方桌為例,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度斜肩,並鑿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度斜肩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斜肩上還留做上小下大、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掛套。
霸王棖
桌子上常常用到這種方法。
霸王棖的上端托著桌面的穿帶,用銷釘固定,下端交代在腿足中部靠上的地位。棖子下端的榫頭向上勾,並且做成半個銀錠形。腿足上的榫眼下大上小而且向下扣。榫頭從榫眼下部口大處插入,向上一推,便勾掛住
了。空隙墊塞木楔,使之固定。
用來連接弧形彎材,例如:圈椅的扶手。
夾頭榫
案形傢具中最常見的榫卯結構。
如圖可見,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與牙頭;頂端出榫,與桌案案面的卯眼結合,結構穩固,桌案和腿足角度不易變動,又可將桌面的重量分擔到腿足上來。
插肩榫
除夾頭榫之外,插肩榫也是案形傢具的一種榫卯結構。
其結構和夾頭榫的結構相似,也是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頂端出榫,與桌案案面的卯眼結合,不同的是在插肩榫中,腿足的上端外側被削出斜肩,牙條與腿足相交處剔出槽口。當腿足與牙條相結合時,槽口便與斜肩正好契合。當腿足承受桌案壓力的同時,牙條便和斜肩咬合的更緊。這樣,桌案的結構便愈發牢固起來。
走馬銷
羅漢床圍子與圍子之間或圍子與床身之間常用到走馬銷。
是“栽銷”的一種,指用一塊獨立的木塊做成榫頭栽到構件上去,來代替構件本身做成的榫頭。一般按在可裝卸的兩個構件之間。獨立的木塊做成的榫頭形狀是下大上小,榫眼的開口是半邊大,半邊小。榫頭由大的一端插入,推向小的一邊,就可扣緊。
走馬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