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錫璋

楊錫璋

楊錫璋上世紀50年代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1958年,22歲的楊錫璋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這是中國最有實力的考古機構,在全國重要的考古現場建有工作站。參加工作4年後,楊錫璋被從北京派往安陽考古工作站,參與殷墟的發掘與研究工作。

2018年10月13日,殷墟科學發掘90周年紀念大會向楊錫璋頒發了殷墟考古發掘“功勛人物”紀念章和紀念證書。

簡介


楊錫璋參與殷墟的發掘與研究工作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去就是40餘年,他的生活和工作就這樣被分隔在北京和安陽兩地了,但生性質樸的楊錫璋從未抱怨過。他說:
“領導把我派到這兒來,叫我發掘殷墟,那我就是把殷墟一步一步深入研究,把殷墟的本來面貌一步一步揭露出來。”
如果說,楊錫璋最初對考古工作多少懷有些神秘和獵奇的想法,那麼在殷墟的40餘年裡,他的工作在許多人看來都是枯燥乏味的。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面對的都是平淡無奇的土坑,然而發掘起來卻絲毫不能馬虎,因為不經意間就可能發現一枚甲骨、一枚陶片,而這也可能是驚人發現的先兆。1990年,楊錫璋就碰到了這樣的機會。

經歷


1990年,楊錫璋主持發掘郭家莊160墓。出乎他的預料,這是一座貴族墓葬,而且保存完整。這次發掘共出土各類文物349件,是當年中國的“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同事們都恭喜楊錫璋“運氣好”,但在楊錫璋看來,一位考古學家一生能主持發掘一座貴族大墓,固然是非常幸運的事,但是平民小墓也包含了豐富的文明信息。他說:
“小墓也有收穫,比如安陽挖了一大批小墓,上千個小墓,挖出來以後我們就根據它的墓葬排列,能夠研究當時的家族組織。過去沒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用了幾年功夫,把那些墓挖出來以後,這在殷墟考古上也是個重大發現。中國歷史上也記載中國古代的家族組織,但從考古上證明就是這次發掘。”
除了現場發掘,整理髮掘報告是一項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當考古發掘形成科學的書面報告時,才能被別的學者所引用。到目前為止,楊錫璋主持的每一項發掘都有高質量的考古報告公開發表,在此基礎上,他發表了許多學術著作,像《1980年以來殷墟發掘的主要收穫》、《商代的墓地制度》、《殷代青銅禮器的分期與組合》等等,都非常有影響,特別是由他撰寫的《中國考古學夏商卷》曾榮獲中國考古學界最具學術權威的“夏鼐獎”一等獎。對此,楊錫璋說:
“我這一輩子就貢獻給殷墟了,主要是對發掘殷墟、了解殷墟、研究殷墟,我算貢獻了一部分力量。在前人基礎上做了這份工作,後人在我們基礎上很快進一步地發展。對我來說收穫還是很大的。從我來說,(以前)對殷墟了解是什麼,現在對殷墟了解是什麼,變化就大了。應該說,要說人生價值、理想,應該是實現了。”
楊錫璋說,在殷墟發掘百餘年來,共出土了約15萬片甲骨文、上萬件青銅器和種類豐富的玉石器、陶器、骨器等,有關殷墟的研究已經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殷墟學”,內容包括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古文字學等學科。在一代又一代的殷墟考古工作者中,他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殷墟新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一名學者,看到它的文化價值不斷地被世界了解和認可,深感欣慰。

榮譽


2018年10月13日,殷墟科學發掘90周年紀念大會向為殷墟考古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考古工作者代表——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楊錫璋頒發了殷墟考古發掘“功勛人物”紀念章和紀念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