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紋斑竹鯊

軟骨魚綱鬚鯊科動物

條紋斑竹鯊(學名:Chiloscyllium plagiosum)是鬚鯊科、斑竹鯊屬的一種鯊魚。體呈圓柱形或稍平扁;體側具一隆脊;頭側不具皮瓣。吻窄圓。眼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鼻孔下側位,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須;具鼻褶;具口鼻溝。噴水孔中大,約等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小,腹位,近於平直。齒具中央齒尖,側邊小齒尖或有或無。背鰭2個,小而上角鈍圓,後端平直,下角不尖突,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基底中部;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與臀鰭間;胸鰭與腹鰭略小,同大或胸鰭略大;臀鰭小,起點遠於第二背鰭后角之後,基底長短於尾鰭下葉基底長,而與尾鰭下葉之間僅以一窄凹窪分隔,其間距遠短於臀鰭基底長;尾鰭上葉略往上揚,上葉略發達,腹緣明顯;尾鰭下葉低平而延長,但前部不突出,後部具缺刻。體呈灰褐色,體側具12-13條暗色橫紋,體側及各鰭另具許多淡色之斑點。

主要棲息於沿海礁砂混合且海藻繁生的海床。行動緩慢。生態習性不甚清楚,可能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卵生。分佈於印度洋至太平洋。在中國分佈於東海和台灣西南海域、南海。

物種簡介


條紋斑竹鯊最初由英國動物學家愛德華·特納·本內特(Edward Turner Bennett)於1830年描述並命名為Scyllium plagiosum,後來更改為有效學名Chiloscyllium plagiosum。屬名Chiloscyllium源自希臘語“cheilos”(意為嘴唇)和“skylla”(意為一種鯊)魚。在過去的科學文獻中,該物種的同義詞包括Scyllium plagiosum Anonymous [Bennett]1830、Hemiscyllium plagiosum Anonymous [Bennett]1830、Chiloscyllium indicum plagiosAnonymous [Bennett]1830、Chiloscyllium indicum plagiosum Anonymous [Bennett]1830、Chiloscyllium caeruleopunctatum Pellegrin 1914、Chiloscyllium plagiosum var. interruptum Bleeker 1852、Scyllium plagiosum var. interruptum Bleeker 1852、Chiloscyllium indicum magaritifera non Bleeker 1863、Chilloscyllium margaritiferum non Bleeker 1863、Chiloscyllium indicum var. obscura Günther1870。

形態特徵


條紋斑竹鯊
條紋斑竹鯊
體長達1米內外。體修長。尾細長,比頭和軀幹長許多。頭長,稍平扁,上部微圓凸,下部平坦。背面正中具一縱行皮嵴。吻頗長,向前狹小,前端鈍尖。眼長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距吻端約與距第一鰓孔相等。鼻孔下側位。與口隅相通;前鼻瓣前部具一尖長鼻須,後部寬圓,伸達口前,后緣分裂如細須;后鼻瓣前部半環形,後部薄褶沿著鼻口溝外側,伸達口隅,后緣也細裂。口平橫,距眼的垂直線比距吻端為近。下唇寬扁,連續成一橫褶,后緣遊離波曲;上下唇褶頗短,下唇褶被橫褶所蓋。齒細小,三齒頭型,側齒頭細小,每側每行12-13齒,多行在使用。噴水孔橢圓形,比眼小,位於眼的下後方,后緣內側具一突起。鰓孔5個,狹小,最後1個最寬,最後2個相互靠近,最後3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
背鰭2個,大小相同,或第一背鰭略大,后緣幾平直,下角不突出;第一背鰭起點一般與腹鰭基底後端相對,或稍前對著腹鰭基底後部;第二背鰭起點距第一背鰭起點與距臀鰭基底中部上方約相等。尾鰭狹長,尾椎軸平直;上葉較狹;下葉前部不突出,與中部連續成廣圓形,與後部有一缺刻相隔,後部三角形突出,與上葉相聯;尾端圓形。臀鰭低長,接近尾鰭下葉,基底長等於尾鰭基底長的3/5-3/4。腹鰭呈長方形,鰭端達第一背鰭基底後部下方。胸鰭寬,后緣和里緣廣圓,外角圓鈍,基底伸達第三鰓孔下方。
體灰褐色,背側面具12-13條暗色橫紋;第一條在頭部中區,在大的個體分為兩小條,第二條在胸鰭上方,第三條在胸鰭後方,第四與第五條在第一背鰭前後方,第六和第七條在第二背鰭的前後方,第八條在臀鰭起點上方,第九至第十三條在尾鰭上。在幼小標本,紋上還具一橫紋,與第一條有些混合。橫紋和其邊緣具許多白色斑點;幼體腹面上也具很多白色小斑,在成體常不明顯;暗色或黑色斑點或少而較大,排列在正中線上及橫紋的邊緣,或多而細小,不規則地分佈於頭上及體側和鰭上。幼體腹面多少褐色,成體腹面淡白色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沿海礁砂混合且海藻繁生的海床。生活在淺海底層多藻類生長的環境中,顯示保護色,行動緩慢。主食小魚和無脊椎動物。

分佈範圍


海域
分佈於印度洋至太平洋。在中國分佈於東海和台灣西南海域、南海。
國家
存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沙撈越沙巴馬來西亞半島)、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存在不確定和起源不確定:孟加拉國、柬埔寨、緬甸。

生長繁殖


卵生。該物種在中國台灣沿海的交配季節發生在12月和1月,而排卵發生在3月至5月,這表明雌性可能能夠儲存精子。平均每六到七天釋放一到兩個圓形卵盒,持續大約兩個月。幼魚從雌蟲中釋放約100-110天後出現。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6年ver3.1)——近危(NT)。

主要價值


條紋斑竹鯊是福建沿海常見種類,為底拖網、刺網和鯊魚延繩釣作業兼捕對象,全年均可采捕,盛漁期為3-6月。其肌肉蛋白含量高,既有食用價值,也有藥用價值,同時是觀賞魚類之一,大型水族館偶有展示。一般被利用加工為鯊魚腌製成魚槳、魚丸等,其市場價值較高。

營養價值

條紋斑竹鯊
條紋斑竹鯊
條紋斑鯊肌肉的粗蛋白含量為21.7%;蛋白質營養價值高,含色氨酸;無機質豐富,特別是Fe、Zn、Se等微量元素。肉甘溫,食之克健脾補氣;肝可明目,油可清熱、防腐解毒、消炎止痛。

烹飪

適用紅燒、紅燜、蒸、煮、炒。

選購

條紋斑竹鯊
條紋斑竹鯊
應選購肉質富有彈性,比較新鮮的個體。

保鮮

可在冰箱冷藏條件下保鮮或冷凍保存。

提示

孕婦慎食,因鯊魚肉中的汞含量較高,可能會對胎兒的神經系統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