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3條詞條名為水頭村的結果 展開
- 台灣金門水頭村
- 北京房山水頭村
- 福建省石獅市蚶江鎮水頭村
-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紅場鎮下轄村
- 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坳上鎮下轄村
- 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水頭村
- 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下轄村
- 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西坪鎮下轄村
- 河南鞏義水頭村
- 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天心鎮水頭村
- 福建南安水頭村
- 山西運城市臨猗縣下轄村
- 山西省陽城縣橫河鎮下轄村
- 山西運城市夏縣下轄村
- 雲南西疇水頭村
- 浙江武義水頭村
- 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楊興鄉下轄村
- 山西陽城水頭村
- 浙江蒼南縣靈溪鎮水頭村
- 福建三明沙縣夏茂鎮水頭村
- 福建金門水頭村
- 福建漳州雲霄縣火田鎮下轄村
- 遼寧省建平縣小塘鎮下轄村
- 山西省呂梁市交口縣水頭鎮下轄村
- 雲南省紅河州箇舊市雞街鎮水頭村
- 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玉井鎮下轄村
-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赤土鄉下轄村
- 江西省興國縣鼎龍鄉水頭村
- 福建省龍岩市長汀縣濯田鎮下轄村
- 雲南文山水頭村
- 福建漳州詔安縣建設鄉水頭村
- 北京市延慶縣千家店鎮下轄村
-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紅場鎮水頭村
水頭村
台灣金門水頭村
水頭村,中國普通村落名稱。水是生命之源,從古至今,從內到外,大凡村落都依山傍水而建,因此,以水為名的村落不手枚舉。同樣,名稱為水頭村的村落在我國也不可勝數,這裡僅列規模較大的12個自然村落,這些村落分佈於台灣、雲南、河南、遼寧、北京、山西、福建、浙江省等地。
水頭村位金門縣(原隸屬於福建省晉江縣,1915年獨立設縣。現為台灣當局實際控制)金門島西南方,是一濱海村落,保留許多昔日繁華時期所建造的閩南古厝與西式洋樓建築群,其中以具中國江南池沼園林風格的二級古迹“黃氏酉堂別業”,及高聳別緻,兼可作為瞭望槍樓的西式洋樓「得月樓」,最具代表性。
水頭村金門人稱“有水頭富,無水頭厝”,意思就是就算你象水頭人一樣有錢,你也不一定能把房子蓋得像水頭村的一樣,富裕的水頭,不只有洋式建築,還有條自導步道。
順著步道前行,就會看到金門最早的閩式集體建築——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水頭十八間”,門牌9號為其代表建築黃紹光宅。一排又一排二落大厝整整齊齊的組成中國南方常見的“梳式”布局,前低后高,通風良好,又可禦敵。這片建築比金門另一座住宅群——山後民俗文化村早了120年以上。
搭車:由金城搭6路公車於水頭下車即抵。
開車:由金城循民生路往水頭方向直行可抵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58戶通自來水,有10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6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58.65%);安裝 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9戶(分別佔總數的39.42%和27.88%)。該村到鎮政府已通公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5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輛,摩托車6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戶;建有小水窖5口。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1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9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該村小學生就讀於張家村完小,中學生就讀於迤車中學、會三中。該村距離小學校0.30公里,距離中學11.00公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1公里。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發展不平衡。人多地少的現象十分突出,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廣大人民群眾缺乏創新精神。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8.17畝(其中:田27.49畝,地120.68畝),人均耕地0.29畝,主要種植玉米、烤煙、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319.97畝;水面面積2.05畝;荒山荒地304.11畝,其他面積776.28畝。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產品主要銷往本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1.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2.3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煙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產業。
該村現有農戶104戶,共有鄉村人口372人,其中男性197人,女性175人。其中農業人口372人,勞動力268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有壯族4人,回族2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64人(人員名單附后),參合率97.85%;享受低保17人(人員名單附后)。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1公里。
該村小學生就讀於水頭村小學,中學生大都就讀於米河一中和米河二中。該村距離小學校0.30公里,距離中學11.00公里。
該村有耕地148.17畝,其中人均耕地0.29畝;有林地319.97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6.80畝,有效灌溉率為24.8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6.8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0 畝。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1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8.1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55畝。
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2.0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0.94萬元,佔總收入的34.65%;畜牧業收入40.63萬元,佔總收入的45.5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0頭,肉牛30頭,肉羊45頭);林業收入0.62萬元,佔總收入的0.69%;第二、三產業收入9.86萬元,佔總收入的11.04%;工資性收入7.24萬元,佔總收入的8.11%。農民人均純收入949.7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2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9人(占勞動力的18.55%),在省內務工25人。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1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8.1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55畝。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6 人,女黨員2人。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發展不平衡。二、村民整體素質普遍低,科技意識不強。三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人多地少的現象十分突出,科技推廣難,村民小富即安思想嚴重,廣大人民群眾缺乏創新精神。四、經濟結構不合理,財源結構單一,財政增收困難。五、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六籌集農業發展資金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林果業和養殖業,圍繞萬元增收這一目標,突出扶貧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素質提高三個重點,培育壯大畜牧、林果、勞務輸出三大產業,推進“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農村民主法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