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液本草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圖書

湯液本草》三卷,元·王好古撰。作者認為本草、湯液(經方)為醫家正學,故以“湯液本草”名書。上卷為總論,收入李杲《葯類法象》、《用藥心法》二書內容。

創作背景


《湯液本草》三卷,元·王好古撰。作者認為本草、湯液(經方)為醫家正學,故以“湯液本草”名書。上卷為總論,收入李杲《葯類法象》、《用藥心法》二書內容,王好古本人則總結古代文獻中有關理論,編入五臟苦欲補瀉用藥味、臟腑瀉火藥、五宜、五傷、五走、服藥可慎、論葯所生、天地生物有厚澕堪用不堪用、氣味生成流布、七方、十劑等藥性理論內容。卷中、下為中藥各論,收集藥品228味,分草、木、果、菜、米穀、玉石、禽、獸八部分,分別述其氣味良毒、歸經功用。其功績在於總結了張元素、李杲等金元諸名醫的藥學理論,對後世亦產生較大影響。《四庫全書總目題要》稱:“好古受業於潔古,而講肄於東垣,故於二家用藥尤多徵引焉。”“此書所列,皆從名醫試驗而來,雖為數無多,而條例分明,簡而有要,亦適於實用之書矣。”本書現存版本較多,最早者為至元元年(1335年)刻本,常見者為《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四庫全書》本。《湯液本草》遠傳海外,日本即曾刊刻本書。
民國十二年(1923年)中醫學社重刻《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作者簡介


王好古(約1200—1264年),字進之,號海藏。金元間趙州(今河北趙縣)人。性識明敏,博通經史。舉進士不第,遂遣心於醫學。曾任趙州醫學教授,兼提舉內醫學。初從易水名醫張元素游,元素歿,以年幼於師兄李杲二十歲,復師事李杲,盡傳其學。王好古博覽醫籍,其學術思想受張元素、李杲影響,並多所發揮。其治傷寒證重視內傷“陰症”,認為“傷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陰證毒為尤慘,陽則易辨而易治,陰則難辨而難治。”於陰證鑒別頗精審,為後世醫家所重。王氏著述甚富,計有《陰症略例》、《湯液本草》、《本草實錄》、《醫壘元戎》、《此事難知》、《仲景詳辨》、《活人節要歌括》、《斑論萃英》、《痘疹論》、《傷寒辨惑論》、《光明論》、《標本論》、《伊尹湯液仲景廣為大法》、《錢氏補遺》、《十二經要圖解》等。

內容簡介


本套叢書具有以下特點:①書目權威:叢書書目先由全國中醫各學科的學科帶頭人、一流專家組成的專家指導委員會論證、篩選,然後經專家顧問委員會審核、確定,均為中醫各學科學術性強、實用價值高,並被歷代醫家推崇的代表性著作,具有很強的權威性;②版本精善:在現存版本中精選其中的最善者作為底本,讓讀者讀到最好的版本;③校勘嚴謹:聘請具有深厚中醫藥理論功底、熟諳中醫古籍文獻整理的專家、學者精勘細校,最大限度地還原古籍的真實面貌,確保點校的高質量。

作品目錄


卷上
五臟苦欲補瀉臟腑瀉火藥東垣先生《葯類法象》
用藥法象藥性要旨氣味厚薄寒熱陰陽升降圖
升降者天地之氣交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五味所用
葯類法象標本陰陽論五方之正氣味
東垣先生《用藥心法》隨證治病藥品用藥凡例
東垣報使諸經嚮導制方之法
用藥各定分兩用藥酒洗曝干用丸散葯例
升合分兩君臣佐使法治法綱要
藥味專精湯藥煎造古人服藥活法
古人服藥有法察病輕重海藏老人《湯液本草》
五宜五傷五走
服藥可慎論葯所生天地生物有厚薄堪用不堪用
氣味生成流布七方十劑
卷中 草部
卷下 木部
果部菜部米穀部
玉石部禽部獸部
虫部

書摘


五臟苦欲補瀉藥味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以酸瀉之,芍藥。虛,以生薑、陳皮之類補之。《經》曰∶虛則補其母。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母,腎,水也,苦以補腎,熟地黃、黃柏是也。如無他證,錢氏地黃丸主之。實,則白芍藥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軟,急食咸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以甘瀉之,人蔘、黃、甘草。虛,以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以生薑補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主之。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蔘。以苦瀉之,黃連。虛,則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如無他證,錢氏益黃散主之。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實,則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以瀉黃散瀉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瀉之,桑白皮。以酸補之,五味子。虛,則五味子補之。如無他證,錢氏阿膠散補之。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補脾。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以瀉白散瀉之。腎乃肺之子,以澤瀉瀉腎。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黃柏。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
以咸瀉之,澤瀉。虛,則熟地黃、黃柏補之。腎本無實,不可瀉,錢氏只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葯。肺乃腎之母,以五味子補肺。
以上五臟補瀉,《內經·臟氣法時論》中備言之,欲究其精,詳看本論。

作品影響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序·歷代諸家本草》中評價此書:取本草及張仲景、成無己、張潔古、李東垣之書,間附己意,集而為此。本書雖然收葯不多。
《四庫全書提要》謂《湯液本草》“此書所列,皆從名醫試驗而來。雖為數無多,而條例分明,簡而有要,亦可適於實用之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