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

山西省五台縣清涼山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位於山西省東北部,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清涼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故稱五台︰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周長約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頂海拔3061.1米,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台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稱清涼山。

歷史沿革


很多與清涼山有關的古籍和志史中都有記載,清涼山原來是修鍊道教的人居住之地。
《大唐神州感通錄》云:“代州東南,有五台山者,古稱神仙之宅也。山方五百里,勢極崇峻。上有五台,其頂不生草木。松柏茂林,森於谷底。其山極寒,南號清涼山,山下有清涼府。經中明說,文殊將五百仙人住清涼雪山,即斯地也。所以,古來求道之士,多游此山。靈蹤遺窟,奄然在目,不徒設也。”
據明代釋鎮澄著《清涼山志》卷四載《五髻仙人傳》云:“漢明以前,聲教未至,台山聖境,聞者尚希,況造者乎!當是時,五百里內,林木茂密,虎豹縱橫,五峰無路,人跡罕通。其川原之處,皆黃冠所居。每望五峰之間,祥光煥發,神燈夜流,皆以為神人之都。自古相傳,有仙人者,髮結五髻,衣掛三銖。或獨一無侶,或群兒相逐,遊行五頂間,望之儼然,近之則失。或出或入,人莫追尋。或雲周時即在此山,或雲莫窮其始。後來人跡漸繁,其出漸少。當時黃冠,目為素衣仙。及騰蘭開山後,遂不復現。《三晉異記》云:‘無恤登常山,西瞻紫雲之瑞,疑雁代間有王氣。因獵於五台之阿,倏而雲淡若水,見神人焉。衣素,容若金,儼若熙若。占之,蔬祭吉,遂罷獵而返。’后《寶藏經》至,乃知五髻童子,文殊化身也。”
又《清涼山志》卷二載,元魏永安二年,恆州刺史延慶因狩獵至東台之東北,僕夫四人追逐一隻白鹿時,偶然看見一大宅高門,白鹿即竄進大門裡。有一長者,鬚髮皓然,柱杖而立,說白鹿是我家所有,你們為何隨意亂追逐它。僕夫們說我們追不到鹿,又飢又困可怎麼辦。老翁於是指點他們去東邊的棗林,那時棗子剛熟。僕夫四人在棗林里吃飽后,用行囊裝了一包棗子給延慶吃。延慶覺此事頗奇怪,於是又循原路尋找,卻再也找不到了。卷七載,唐朝孝子李思遜,山東人,他曾背負八十歲的老母親游五台山。第二年,他母親去世了,李思遜因非常思念自己的母親,為報母恩一步一禮至五台山北台麓結庵修道。不久,有異人授靈藥。他服食靈藥后,辭別好友僧人道一,羽化而去。後人稱其居室為仙人庵。又載唐景龍年間,代州人謝平,在五台山東台麓遇見一老叟,招他進入深谷之中。只見川原清暢,花木秀茂,茆茨石室,諸仙所居。謝平採薇而食,其味沖澹,了無茹退,血氣優柔,不思嗜欲。謝平住了一段時間,開始想念親人,於是採薇裝了一包回家給母親吃。當時他母親快病死了,吃了之後不久病就好了。謝平在家住了三個月又回到仙人所居之處,人們從此再也沒有見過他。等等。
五台山仍存留著一些與道教傳說有關的遺跡,這些遺跡讓古往今來的遊客們留下了不少感懷詩文。如大白塔南1公里處,有座高約百餘米的梵仙山,山頂上坐落著一座現主要供奉胡仙的大仙廟。梵仙山上青松成林,鮮花爛漫,據《清涼山志》載,昔有五百仙人,在此餌菊成道。覺玄有詩懷之曰:“山頭紫氣日長浮,上有仙人汗漫遊。餌菊換教風骨異,白雲影里去悠悠。”五台中的南台,亦名仙花山,唐代禪師普明曾於南台之北鑿龕修行,著有詩《南台歌》曰:“南台之麓,仙人之居。春雲靄靄,暮雨霏霏。卧於石罅,而坐神龜,杳然飛去,仙花披靡。”

歷史傳說


相傳清涼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裡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裡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裡的氣候。
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裡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乾燥的氣候變得濕潤,於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裡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反覆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於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龍王心裡不願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乾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迹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於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裡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