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二級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是西安交通大學創建最早的二級學院之一,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鍋爐專業、第一個汽輪機專業、第一個汽車製造專業、第一個製冷與低溫專業、第一個壓縮機專業,中國熱能動力學科和內燃機學科等。學院前身為交通大學創建於1921年的機械工程科動力組,1952年成立動力機械系,1956年隨學校主體遷往西安,是當時交通大學整體西遷的系之一。1994年4月院系調整,能源與動力工程系和動力機械工程系合併成立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截至2017年3月,學院設有11個系(中心),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有教職工327名;1959~2016年培養本科生25700餘名,碩士4900餘名,博士1300餘名,在讀碩士生926名,非全日制工程碩士生386名,博士生750名,留學生103名,分佈在彭康書院、仲英書院和勵志書院。2018年12月10日,被教育部遴選為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歷史沿革


1921年學校全景
1921年學校全景
1921年,交通大學創建機械工程科動力組,1952年成立動力機械系,1956年隨學校主體遷往西安,是當時交通大學整體西遷的系之一。
1975年與工程物理系部分專業合併后,調整為動力機械一系和動力機械二系;1983年4月,分別更名為能源與動力工程系和動力機械工程系。1994年4月西安交通大學院系調整,上述兩系合併成立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2004年原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主體併入。2012年,過程裝備與控制系、化學工程系獨立成立新的西安交通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
2018年12月10日,被教育部遴選為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系部專業
西安交通大學東三樓
西安交通大學東三樓
截至2017年3月,學院設有11個系(中心),4個本科專業。
院系名稱
系、中心熱能工程系、熱動力工程系、熱能動力與控制工程系、熱流科學與工程系、汽車工程系、流體機械及工程系、壓縮機工程系、製冷與低溫工程系、核科學與技術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實驗教學中心
專業設置
本科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環境工程

師資隊伍

截至2017年3月,學院共有教職工327名,其中教師248人,實驗技術人員48人。教師隊伍中有教授86名、副教授104名,講師58人,博士學位獲得者達95%以上,45歲以下青年教師175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174人,“80后”教師109人,佔全院教師總數43.95%。
學院在職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8名、國家級教學名師2名。中青年教師隊伍中有院士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名,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1名、“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名、學者5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7名、講座教授4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0名,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入選者1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4名,中組部青年千人3名、“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6名,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1名,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4名,省級教學名師2名,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42名,霍英東高校青年教師獎及基金獲得者12人次。
2015年2名教授分別榮獲“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和“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稱號。學院擁有一支包括國家級教學名師2名、省級教學名師2名,中組部“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名,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在內的教師隊伍。
中國科學院院士(4名)陳學俊、陶文銓、何雅玲、郭烈錦
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林宗虎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8名)孟慶集、林宗虎、陳聽寬、束鵬程、陶文銓、吳業正、徐通模、王尚錦
國家級教學名師(2名)陶文銓、何雅玲
陝西省教學名師(2名)王秋旺、何茂剛
學者(4名)LionelVayssieres、EnricoTraversa、楊保文、張玉文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7名)郭烈錦、黃佐華、何雅玲、邢子文、嚴俊傑、王秋旺、蘇光輝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4名)劉洪潭、王國祥、張玉文、趙天壽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4名)屈治國、王金華、沈少華、田文喜

學科體系

截至2017年3月,學院擁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核科學與技術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相應的博士后流動站以及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擁有動力工程、核能與核技術工程、環境工程3個專業學位(工程)碩士點。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熱能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製冷與低溫工程、工程熱物理、核能科學與工程等6個二級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獲得A+。
學院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單位(2009-2014),教育部高等學校能源動力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和秘書長單位(2013-2017),中國機械工程教育協會機電類學科教學委員會能源與動力工程學科教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和秘書長單位(2014-2018),中國高教學會工程熱物理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單位(2012-2016)。

人才培養

•質量工程
2000年至2017年3月,學院承擔省部級以上教改項目30餘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9項(其中一等獎2項)、陝西省教學成果獎13項。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9篇、提名獎7篇。
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
學院建設了包含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省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精品教材3本、國家級規劃教材3本等一流的優質教學資源,同時擁有國家級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核電廠與火電廠系統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和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重要實驗/實踐教學基地。
動力工程和核能與核技術工程2個專業學位碩士點獲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國家級精品課程(6個):核反應堆熱工分析、熱工基礎、製冷與低溫技術原理、工程熱力學、傳熱學。
省級精品課程(6個):核反應堆物理分析、鍋爐原理。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4個):傳熱學、工程熱力學、製冷與低溫技術原理、熱工基礎。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1個):能源的高效利用。
•學生成績
截至2017年3月,學院學子連續多年榮獲校運動會研究生組女子團體、男子團體和團體總分三項冠軍;曾連續三年獲得學校“中華之聲”研究生合唱比賽一等獎,並獲得2012年陝西省學生聯合第九次代表大會歌詠比賽特等獎;2012年成功承辦“凱盛開能杯第五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
2011年以來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榮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19項、二等獎21項;2016年參加全美SAE飛行器設計大賽,榮獲微型組載重比賽第一名、微型組總載重第一名、微型組總分第二名,獲得“創青春”全國創業大賽金獎1項,RoboMasters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第二名,海爾創新創業設計大賽特等獎1項,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複賽第一名等多項榮譽。
學院組建了由企業贊助並命名的學生科技俱樂部“西安交通大學空氣產品俱樂部”、“西安交通大學-普萊克斯女工程師俱樂部”;先後有近30個個研究生黨支部被評為校研究生“十佳黨支部”及特色示範黨支部。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3月,學院擁有3個國家級研究基地和7個省部級研究基地,其中1992年建成的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歷次全國評估中均為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第一。
學院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程領域第一個連續三期滾動資助的創新群體、5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2個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高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地。
學院擁有“能源高效節約與可再生轉化利用的熱物理基礎”和“新能源與非常規能源利用中的熱流科學”2個國家級創新引智基地(111基地)和“陝西省流體機械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專業專項實驗室(1個):流體機械國家專業實驗室。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流體機械及壓縮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新能源與能源利用新技術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熱流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陝西省重點實驗室(1個):陝西省先進核能技術重點實驗室。
陝西省工程實驗室(1個):陝西省葉輪機械及動力裝備工程實驗室。
陝西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陝西省可再生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陝西省能源高效清潔轉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陝西省流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陝西省工程研究中心(1個):陝西省先進核能工程研究中心。
陝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煤的新型高效氣化與規模利用協同創新中心。
陝西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3個):陝西省流體機械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新能源與能源利用新技術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能源與環境中的熱質傳遞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其他科研機構(7個):熱與流體中心、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流體機械研究所、機泵中心、內燃機研究所、核能與熱能研究所、核技術研究所。

科研成就

2000年至2017年3月,學院以第一承擔單位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4項、省部級科研成果二等獎以上40餘項。
2010年至2016年期間:科研到款合計約11億元,其中縱向佔51%、橫向佔49%;科研項目2729項;基金申報獲批項目總數286項,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工程熱物理與能源利用學科一直名列第一;授權發明專利807項;在中國國內外主流期刊發表SCI論文2924篇、EI論文2185篇。
2016年,學院ESI論文65篇,佔西安交通大學全校總數25%。
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學術交流

截至2017年3月,學院與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26所大學和機構開展了合作,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合作創建了熱流科學與工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學院師生每年出國(境)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超過400人次,引進了包括5名千人學者在內的海外傑出人才11名、青年才俊12名(其中4名海外博士)。每年邀請中國國(境)外專家來校講學100餘人次,聘請客座/名譽教授5名以上;有31名教授在91個國際期刊擔任編委以上職務,其中10名教授任主編、副主編,22名教授在90個國際學術組織或機構任職。
學院先後發起主辦多相流、傳熱傳質與能量轉化國際學術會議(1984)、亞洲計算傳熱與計算流體會議(2007)、節能控排傳熱進展國際研討會(2011)等系列高水平學術會議,近5年舉辦、承辦各類國際學術會議18次,每年約60人次應邀在國際會議上做大會主旨報告或特邀報告。
教學交流
截至2017年3月,學院聯合培養、攻讀博士學位及短期交流的研究生近百名,赴歐美名校做訪問學者的青年教師近20名。
學院參與“新絲路大學聯盟”活動,與韓國釜山大學、LG電子簽署三方合作協議,加強與俄羅斯莫斯科動力學院、鮑曼技術大學、聖彼得堡理工大學的合作。
學院在讀留學生78名,包括自2013年起與管理學院聯合開辦的“能源管理”項目留學生36名。
社會影響
學院為教育部高校能源動力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單位以及中國機械工程教育協會能源與動力工程學科教學委員會主任單位,組織制定了《高等學校本科能源動力類專業教學國家質量標準》,召開了全國能動類專業教學改革研討會。
學院承擔了教育部首個對口支援新疆大學聯合培養本科生的“2+2”項目,2012至2016年間為新疆培養能源動力領域緊缺人才120餘人;接收寧夏銀川能源學院進修教師20餘人次,並在該校設立能源動力工程碩士教學點,助力西部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承擔對口支持榆林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相關專業建設。
截至2017年3月,學院與國家節能中心合作制定了39項行業能效評估標準。多次承辦包括全國CO2減排研究生暑期學校和能源動力類專業本科生暑期學校;2012年承辦了“第五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央電視台做了專門報道;2014年承辦“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代表大會和學術年會”,2700餘人匯聚古城交流工程熱物理學科進展和最新科研成果。
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已接待上萬名參觀者。編著院士科普選之《能源》篇、院士科普叢書《變幻流動的科學:多相流體力學》、《能源工程概論》等;與CCTV合拍《留住太陽的光熱》科普片,普及可再生能源知識。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院徽
以西安交通大學校徽為基礎設計。
校徽中心為鐵砧、鐵鎚,砧上為“能源與動力工程”英文的縮寫“EPE”。砧座有阿拉伯數字1921,表示學院前身機械工程科動力組創建之時。
砧外為齒輪,共24齒,寓意一年24節氣、一日24小時,象徵繼往開來、與日俱進;外框像車輪,皆寓工程之意。
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院長嚴俊傑
分黨委書記何茂剛
副院長王秋旺、趙亮、秋穗正、侯予
分黨委副書記韋娜
工會主席王海軍

獲得榮譽


社會影響
學院為教育部高校能源動力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單位以及中國機械工程教育協會能源與動力工程學科教學委員會主任單位,組織制定了《高等學校本科能源動力類專業教學國家質量標準》,召開了全國能動類專業教學改革研討會。
學院承擔了教育部首個對口支援新疆大學聯合培養本科生的“2+2”項目,2012至2016年間為新疆培養能源動力領域緊缺人才120餘人;接收寧夏銀川能源學院進修教師20餘人次,並在該校設立能源動力工程碩士教學點,助力西部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承擔對口支持榆林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相關專業建設。
截至2017年3月,學院與國家節能中心合作制定了39項行業能效評估標準。多次承辦包括全國CO2減排研究生暑期學校和能源動力類專業本科生暑期學校;2012年承辦了“第五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央電視台做了專門報道;2014年承辦“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代表大會和學術年會”,2700餘人匯聚古城交流工程熱物理學科進展和最新科研成果。
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已接待上萬名參觀者。編著院士科普選之《能源》篇、院士科普叢書《變幻流動的科學:多相流體力學》、《能源工程概論》等;與CCTV合拍《留住太陽的光熱》科普片,普及可再生能源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