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屏周
吳屏周
吳屏周(1916~1947)出生於安徽省巢縣一戶窮苦人家。小時候就讀於蕪湖職業中學。1935年,吳屏周因家貧離校去淮南鐵路局當工人,後來當上了火車司機。1938年春天,懷著“寧願餓死,決不替敵人開火車”的一腔熱血,毅然離開鐵路,參加了中共巢縣縣委領導的青年訓練班,由訓練班負責人劉順元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吳屏周於1946年12月由華中軍區軍工部調來大連。他來連后,先在研究所工作,1947年5月,被任命為大連建新公司裕華工廠(炮彈廠)廠長。
1939年春,巢縣成立抗日動員委員會,吳屏周擔任農民抗敵協會理事長。他積極發展黨員,擴大組織,組建中共黃山區委會,並擔任區委書記。同年秋天,他根據上級黨委關於“發動群眾,組織武裝,堅持巢北鬥爭”的指示,組建了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巢湖游擊大隊,建立了敵後抗日政權。1940年,他被調到中共淮南津浦路西區委任組織科長。1942年3月,任中共定風懷縣縣委書記,后調新四軍2師任軍工部政委。1945年1月,他被調到華中軍區任軍工部副政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后,國民黨軍隊依仗美國援助的武器裝備悍然發動了內戰,大舉向解放區進攻。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加速中國革命進程,中共中央決定在大連秘密籌建兵工生產基地。當時,朱德總司令簽發電報,要求“各戰區速派幹部攜帶資金到大連籌備兵工生產事宜”。
炮彈廠建成后,要批量生產炮彈,必須對炮彈樣品進行試驗,做出技術鑒定。這是因為當時沒有合格的原料鋼,製造炮彈只能使用從大連機械廠拉來的車軸鋼,而使用這種鋼材生產炮彈,過去既沒有經驗,也沒有使用數據。不進行彈體爆破試驗和技術鑒定,炮彈質量就沒有保證。彈體爆破試驗對今後生產至關重要,同時也非常危險,吳屏周和引信廠廠長吳運鐸決定親自試驗。
1947年9月23日,彈體爆破試驗正式開始,試驗場地選擇在龍頭山下的海邊。當時採用的試驗方法是用繩子拉引信起爆,即:挖一個坑,把炮彈埋進去,外面只露出炮彈的引信。引信撞針用保險叉卡住,保險叉上系有鋼絲,在鋼絲上繫上繩子,拉動繩子使保險叉脫落,撞針便擊發雷管引爆炮彈。
按照這個方法,兩位廠長連續試驗6顆炮彈都順利將其引爆。當試驗第7顆時,炮彈沒有爆炸,再拉一下繩子,繩子已經脫離炮彈。於是他倆慢慢地將繩子收回,一看,繩子頭仍拴在鋼絲上。他倆認為炮彈引信有問題,於是都跑到了埋炮彈的地方。當他倆剛要進行檢查時,炮彈意外地爆炸了,吳運鐸身負重傷倒在了血泊中,而吳屏周卻當即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時年31歲。
吳屏周犧牲后,全廠工人化悲痛為力量,用最大的幹勁,最快的速度,將吳屏周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炮彈大批地生產出來,送往解放戰爭前線,以實際行動實現了烈士生前“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意願。當時,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親筆寫信,對中共旅大地委和旅大工人階級對華東戰場的支援表示感謝。副司令員粟裕讚揚說:華東的解放,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民工的小推車和大連生產的大炮彈。
為了永遠緬懷吳屏周,工廠為他修建了烈士陵園。陵園的正面有兩個寬大的門柱,上面寫著“山霞千古存浩氣,海嘯朝夕慰英靈”的輓聯。1998年8月,中共大連市委、大連市人民政府為吳屏周建立塑像,並將塑像敬立在大連英雄紀念公園,展現他為爭取民族解放英勇戰鬥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