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讀音tài shǐ,官名,也指複姓。一指官名。二指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出自參之太史。——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參之太史。——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太史](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8/m281220821d2cd3ab1644902852633233.jpg)
太史
tài shǐ
(2) 指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參之太史。”——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3)太史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1.官名。
![太史](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7/m47c829a2078b7abaab849fc445458d9b.jpg)
太史
三代(夏、商、周)為史官及歷官之長。
西周、
春秋時為地 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
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
《漢書·光武紀》注:“史官之長也。”是政府中很重要的一名官員。後來職位漸低,
秦朝稱
太史令,
漢朝屬
太常,掌
天文曆法。司馬遷的官職即為太史,在《史記》中的作者評述多以“
太史公曰”的句子起始,所以太史一詞有時也指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
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
魏晉以後太史僅掌管推算曆法。至明清兩朝,修史之事由
翰林院負責,因此又稱翰林為太史。
《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
吳公,太史文起
文公,孟長姚公也。”
2.複姓。
漢末有
太史慈。見《
三國志》本傳。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有美須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多方面展現其才能,智勇雙全,可謂一代名將,領軍之才。然而早死,所以有“所志未從,奈何而死”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