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

東漢末年名將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東漢末年名將,官至建昌都尉。

原為劉繇[yáo]部下,后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孫權統事後,因太史慈能制劉磐[pán],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託給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年四十一歲。葬於江蘇鎮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

人物關係


大事件

0166

出生

166年出生於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

0193

北海救孔融

初平四年(193年),北海相孔融聞知此事,十分稱奇,於是數次遣人動問太史慈的母親,並奉送贈禮作為致意。孔融為賊所圍困,太史慈獨自徑往都昌而行。當時賊圍尚未太密,於是太史慈乘夜伺隙,沖入重圍見孔融,更要求他出兵討賊。孔融不聽其言,只一心等待外援。但外救未至,而賊圍日逼。孔融乃欲告急於平原相劉備,可惜城中無人願出重圍,太史慈便自求請試一行。不久,太史慈抵達平原,劉備派遣精兵三千人隨太史慈返都昌。賊眾聞知援兵已至,都忙解圍散走。孔融得濟無事,更加重視太史慈。

北海救孔融
0206

逝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年四十一歲。葬於江蘇鎮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

逝世

人物生平


知名當世

太史慈畫像
太史慈畫像
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美須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是個真正的神射手。自少已十分好學,后擔任本郡奏曹史。太史慈時年二十一歲,被選為使,乃日夜兼程取道,抵達洛陽,先到公車門前等候,待見州吏亦至,才開始求通上章。太史慈先已藏刀於懷,取過州章,便提刀截而毀之。並勸州吏一起出逃。州吏相信太史慈所言,乃於即日俱逃。但太史慈與州吏出城后,卻潛遁回城通傳郡章,完成使命。州家知其事,再遣另一吏員往洛陽通章,但有司卻以先得郡章的原因,不複查察此案,於是州家受其短。太史慈由是知名於世,但他亦成為州家所仇視的人物,為免受到無妄之災,乃避居於遼東。

北海報恩

初平四年(193年),北海相孔融聞知此事,十分稱奇,於是數次遣人動問太史慈的母親,並奉送贈禮作為致意。孔融為賊所圍困,太史慈獨自徑往都昌而行。當時賊圍尚未太密,於是太史慈乘夜伺隙,沖入重圍見孔融,更要求他出兵討賊。孔融不聽其言,只一心等待外援。但外救未至,而賊圍日逼。孔融乃欲告急於平原相劉備,可惜城中無人願出重圍,太史慈便自求請試一行。
不久,太史慈抵達平原,劉備派遣精兵三千人隨太史慈返都昌。賊眾聞知援兵已至,都忙解圍散走。孔融得濟無事,更加重視太史慈。

酣戰孫策

興平二年(195年),揚州刺史劉繇與太史慈同郡,自太史慈離開遼東回來后,未與之相見,於是太史慈亦渡江到曲阿相視劉繇,未去而孫策已攻至東阿。有人勸劉繇可以任用太史慈為大將,以拒孫策,因此只令太史慈偵視軍情。及至神亭,太史慈獨與一騎小卒同遇上孫策。當時孫策共有十三從騎,皆是黃蓋、韓當宋謙等勇猛之士。太史慈毫不畏懼上前相鬥,正與孫策對戰。孫策刺向太史慈的座下馬而攬得太史慈系的頸後手戟,與此同時,太史慈亦搶得孫策的頭盔。直至兩家軍隊並至神亭,二人才罷戰解散。

得遇明主

太史慈像
太史慈像
其後太史慈守護劉繇敗奔豫章,遁走於蕪湖,逃入山中,而稱丹楊太守。同時,孫策已經平定宣城以東一帶,惟涇縣以西有六縣尚未平服。太史慈即進駐涇縣,屯兵立府,為山越所附。后孫策親自攻討涇縣,終於囚執太史慈。孫策見慈,即為其解縛,拜太史慈為門下督,還吳后授以兵權,拜折衝中郎將。後來劉繇喪於豫章,其部下士眾萬餘人無人可附,孫策便命太史慈前往安撫兵眾。六十日如期而返。

去世

真三國無雙6太史慈原畫
真三國無雙6太史慈原畫
當時有劉表從子劉磐,十分驍勇,數度作寇於艾、西安諸縣。孫策於是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縣,並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並督諸將共拒劉磐。劉磐自此絕跡不復為寇。太史慈的射術確是史上有名的。他跟從孫策討伐麻保賊,有一賊於屯裡城樓上毀罵孫策軍,並以手挽著樓棼(城樓上的柱子),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更然貫穿手腕,更反牢牢釘在樓棼上,圍外萬人無不稱善。曹操聞其威名,向太史慈寄了一封書信,以篋封之,內無多物,而放了少量當歸,寓意太史慈應當向其投誠,其見重如此。後來孫權統事,以太史慈能剋制劉磐,遂委以南方諸大事。於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歲。
太史慈臨亡之時,嘆息道:“大丈夫生於世上,應當帶著三尺長劍,以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卻要死啊!”孫權知道慈死,十分悼惜。子太史享嗣任,享字元復,歷尚書、吳郡太守。官至越騎校尉。

家族成員


關係姓名官職註記
太史享官至越騎校尉,仍曾任尚書、吳郡太守
後世孫太史叔明南朝梁時人

後世紀念


太史慈墓

太史慈墓
太史慈墓
太史慈墓位於江蘇鎮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墓高1.7米,直徑約3米,建於長6.7米、寬7.4米的石平台上,北面擋土牆長6.8米,高2米左右不等,墓前有高1.43米、寬約0.7米的大理石碑,上面刻著7個大字“東萊太史慈之墓”。太史慈墓早已不見,墓前原有碑,題為“孝子建昌都尉太史慈墓”,後來改題為“漢吳將子義太史公之墓”,原墓於1967年遭破壞。1872年修築城牆時發現,后屢次修治。抗戰前,曾修葺一新,建國初,因塌山被埋沒。現墓於1985年重建。原墓前有一塊碑簡要記述了他的生平事迹,已無存。
《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描述了他的英勇善戰。《三國志》中“太史慈傳”對他作了詳盡的記述。

感古亭

感古亭位於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雙溪鎮況鍾園林的感古山上,
江西省靖安縣森林公園“感古亭”
江西省靖安縣森林公園“感古亭”
據史書記載,孫策曾命太史慈為建昌都尉,管轄著海昏、建昌、西安、新吳等縣(今江西省西北部,含靖安奉新、武寧、修水、永修、安義、和部分新建地區),平定劉磐騷擾,穩定社會治安,靖安百姓也得到了實惠。太史慈死後,靖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平定匪亂的東吳大將,把他戰亡的這座山取名為“感古山”,1985年在這山頭上建的六角亭就依其地名,稱為“感古亭”。亭為六角六柱葫蘆頂,石台基,重檐式木亭,亭高4.5m,佔地25m。亭柱上有兩幅對聯,一幅是“澤被鄉人崇太史,亭名感古話東吳”,另一幅是“鳳凰白露翔廊東,黃龍石馬卧城南”。於是便建殿立像來紀念太史慈。
亭旁碑柱上寫著,因原來在此亭東南二三百米的地方有一“感古殿”,後來“感古殿”毀,後人就在此最高處重建“感古亭”來紀念。碑上撰寫到“新亭襲用舊稱,意在為賢者彰,見亭即思其人,仰其行,千秋永記”。

故里介紹

據該村老人考證,2000年前,太史慈故里南2里處有一座高45米的土丘,稱乾山。其西麓有一條南北流向的小河,稱洋溝。河水流向村西南的水塘,故稱羊溝營村。該村早年有推粉的傳統,興盛時號稱“羊溝營村三角灣,涼粉挑子出三千”。至今,已時過境遷,但太史慈“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臨終遺言的朗朗豪氣卻一直留在龍口人的記憶中。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陳壽:太史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風。
孔融:卿(太史慈)吾之少友也。
劉繇:我若用子義,許子將不當笑我邪?
孫策:①太史子義,青州名士,以信義為先,終不欺策。②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其心有士謨,志經道義,貴重然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
謝混:人之相知,豈可以一塗限,孔文舉禮太史子義,夫豈有非之者邪!
孫元晏:聖德招賢遠近知,曹公心計卻成欺。陳韓昔日嘗投楚,豈是當歸召得伊。
洪邁:三國當漢、魏之際,英雄虎爭,一時豪傑志義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後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為可稱。
郝經:慈篤於信義,以氣相許穿徹,勁挺克複。其言亦田疇輩流也。終委身孫氏,受其驅防,以不能為王爪士咄唶自恨,銜憤以死,其志可哀已。
羅貫中: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咨。

人物爭議


關於太史慈降孫策一節,《吳歷》有另一段文字記載:“太史慈於神亭戰敗,為孫策所執。孫策素聞其名,即時解縛請見,詢問進取之術。太史慈答:“破軍之將,不足與論事。”孫策說:“昔日韓信能定計於廣武,今策亦能向仁者詢求解惑之法,你又怎堋要推辭呢?”太史慈便道:“揚州軍近日新破,士卒皆離心分散,難復再合聚;慈願出去宣示恩惠,以安其心並集其眾,但只恐不合尊意而已。”孫策竟跪而答道:“這實是策本心所望。明日中,希望君能及時來還。”諸將皆十分懷疑太史慈,獨孫策堅說:“太史子義是青州名士,向以信義為先,他終不會欺騙我。”明日,孫策大請諸將,預先設下酒食,將一根竹竿矗立在營中視察日影。至日中,太史慈果然依約而回,孫策大喜,常與慈參論軍事。雖然裴世期認為太史慈並非於神亭為孫策所擒,因而懷疑《吳歷》中所記實為謬誤,然而取其文字,敘述孫策知人、子義守信,未為不美。
《江表傳》又記載:孫策問太史慈道:“聞知卿昔日為郡太守劫州章,赴助於孔文舉(融),請援於劉玄德(備),都是有烈義的行為,真是天下間的智士,但所託卻未得其人。射鉤斬袪,古人不嫌(管仲原是齊公子糾的屬下,曾引弓射中公子小白〈齊桓公〉的鉤帶,然而小白日後仍以管仲為相;晉公子重耳〈晉文公〉曾出走奔翟,晉獻公遣寺人披追之,更斬下重耳的衣袖,然而重耳仍能容赦寺人披)。孤是卿的知己,卿千萬別憂慮會不如意啊。”又說:“龍要高飛騰空,必先階其尺木。(“龍適與雷電俱在樹木之側,雷電去,龍隨而上,故謂從樹木之中升天也。”《論衡校釋》)”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三國演義》中初登場為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呂溫侯濮陽破曹操”,後來表現與《三國志》中沒有太大分別,但其死亡時間卻往後調了數年。於群英會、赤壁之戰中,太史慈也有登場,先在群英會上為周瑜擔任監酒官,於赤壁戰中則負責繞到曹軍背後,斷絕來自合肥的曹軍援兵。後來太史慈更於合肥之戰一役中大戰魏將張遼,可惜其所獻的“裡應外合”之計被張遼悉破,張遼更將計就計,安排伏兵,襲擊進入合肥城的太史慈,令太史慈身中數箭,回營后傷重身亡。

影視形象

時間劇名演員
1994年《三國演義》李洪濤、陳之輝
1996年《三國英雄傳之關公》張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