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羊節
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
送羊節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在豫北冀南一帶的農村裡,每年農曆五月十三,姥爺(外祖父)、舅舅要給小外甥送羊。早先送的是活羊,後來送的是用白面蒸熟的“面羊”,再後來是麵包或者雞蛋糕烤的糕點羊。這個風俗是怎麼形成的呢?說來蠻有趣,是從神話故事沉香劈山救母興起來的。
送羊節
關於“送羊”這一民間風俗的形成,在今(河北臨漳縣)大多數人認為送羊這一風俗是來自“羊羔跪乳”的故事。從前有一個老婦人,丈夫死得早,她辛辛苦苦將兒子拉扯大,兒子卻不孝順,老婦人非常傷心。她的哥哥知道了這件事,便送給外甥1隻母羊和1隻小羊,外甥看到小羊每次吃奶總是跪著,孩子便問他舅舅:“這是怎麼回事?”舅舅意味深長地說:“小羊跪著吃奶是對母親的孝敬。瞧瞧它們多麼懂事!”外甥聽了此話,非常後悔,從此痛改前非,孝順母親。村人知道這件事後,傳為美談,並紛紛效仿,自此,便有了舅舅給外甥送羊的習俗。送羊,過去送真羊,後來改送面羊。送羊習俗是對子孫的一種孝道教育。
中國自古為禮儀之邦,“孝”一直是中國人十分重視的一種傳統美德。每年送羊給外甥,寓意讓外甥時刻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
這一神話故事在豫北冀南一帶流傳很廣,後來老百姓中也興起了送羊的風俗。不過,送羊的意思,主要是表示老爺、舅舅對小外甥的親近。有一個時期送的是活羊,後來慢慢變成送面羊了。舊社會老百姓家窮,平時很少有白面,只好在新麥下來後送。這一帶一般年景是農曆五月初小麥上場,上旬末收打完畢。在麥罷送羊也是一個休息、串親的好機會。而“五月十三”這個習慣,沿習成因,一直保留下來。近些年又出現了送羊的新風俗:不少地方,不再是姥爺、舅舅給外甥送羊,而是外甥送羊給姥爺、姥姥和舅舅、妗妗,利用這個機會去看望老一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