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香鴨

融水香鴨

融水香鴨,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融水香鴨體型偏小,全身褐黃色,有麻灰斑點,皮下脂肪薄,鴨腳短細,鴨掌小巧,生長周期慢,產蛋多,具有肉質細嫩、高蛋白、低脂肪、味道鮮美等特點。

產品特點


融水香鴨活體鴨,體型偏小,軀體勻稱、細短,翅膀長而粗壯,有麻灰斑點,鴨腳短細,鴨掌小。體重公鴨1400克至1800克、母鴨在1400克至1700克。白條鴨,皮膚黃白色,皮下脂肪少,肌肉鮮紅;煮熟后肉質細嫩,無腥膻味,香甜不膩,有香鮮味。胴體重公鴨840至1080克,母鴨840至1020克。
融水香鴨理化指標
項目指標
粗蛋白質/(%)≥18.0
總脂肪/(%)≤7.0
融水鴨子
融水鴨子

產地環境


融水香鴨產自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縣境地勢為中部高四周低,而西南最低,中西部和西南部為中山地區,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57座,其中摩天嶺海拔1938米,元寶山海拔2081米,是廣西第三高峰,縣內第一高峰。東南部和東北部為低山地區。南端為丘陵岩溶區,該地區較為平緩,被稱之為縣內平原。
融水環境
融水環境
融水縣屬都柳江水系,縣境內主要有融江河、貝江河、泗維河、田寨河、保江河、大年河、都郎河、香粉河、洞頭,河、花仔河、英洞河、納產河、池洞河等13條河流,匯水面積為3843.9億平方米,佔全縣幹流、支流總匯水面積82.4%,融江河自北向南流經縣境東緣,經大浪、融水、和睦等地過境,河段全長65千米,年平均過境流量194億立方米,其中以貝江河幹流最長,其幹流長約146千米,匯水面積1762平方千米。該縣水源豐富,年產水量65.2億立方米,占柳州地區的22.9%,平均每平方千米地表水年產139萬立方米,適宜養殖融水香鴨。

歷史淵源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融水苗族自治縣開始有融水香鴨養殖。
1999年以來,融水苗族自治縣先後建立5個保種場。
2006年,融水苗族自治縣被廣西地方品種委員會認定為廣西地方品種。
融水香鴨
融水香鴨
2009年10月,農業部發布了公告,融水香鴨被認定為國家禽遺傳資源。

生產情況


融水香鴨
融水香鴨
截至2015年底,融水苗族自治縣有融水香鴨保種場一個,擴繁場4個,種鴨4000多隻,年產鴨苗48萬隻,商品鴨40萬隻。

產品榮譽


融水鴨子
融水鴨子
2015年12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融水香鴨”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20年5月29日,融水香鴨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融水香鴨產地範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當地小麻鴨。
二、產地條件
飼養用水源必須為清潔的河水、水庫水、池塘水、山塘水或溝溪水,室外活動水域水草及浮游生物豐富。
三、飼養管理
雛鴨來源:產地範圍內具有“種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種畜禽合格證”和“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的種鴨場。
飼料要求:
產自產地範圍內的米糠、玉米、青草等為主要飼料。
(1)育雛期:雛鴨在1至21日齡時全部喂全價小鴨料。
(2)生長期:以米糠、青綠飼草(牧草、黑麥草水浮萍)、麥麩、粗玉米粉為飼料,其中青綠飼草的比例不低於20%。
(3)肥育期:青綠飼草在日糧中的比例不低於20%。
飼養方式:放養+圈養,雛鴨圈養,生長育肥鴨放牧飼養。
飼養場地要求:
(1)育成及育肥期間,鴨舍飼養密度≤5隻/平方米。
(2)舍外活動場及水面活動場地飼養密度≤2隻/平方米
出欄:日齡90至120日齡,公鴨體重1400克至1800克,母鴨體重1400克至1700克。
環境、安全要求:飼養環境、疫情疫病的防治與控制必須執行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專用標誌使用

融水香鴨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廣西壯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后予以公告。融水香鴨的檢測機構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