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華大樓位於天津和平區解放北路114號,建於1936至1938年,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是由瑞士籍猶太人李亞溥出資、法國人設計並建造的一幢辦公兼公寓式大樓,也是天津最早具有現代化功能和技術的高層建築之一。現為中國農業銀行天津市分行所在地。其建築立面和建築結構均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水平,是天津近代建築代表作之一。
利華大樓
利華大樓位於和平區解放北路116號,為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建於1939年,法商永和營造公司工程師穆樂設計,由瑞士籍猶太人李亞溥投資興建。
利華大樓
李亞溥於1925年來天津,兩年後開辦利華洋行,經營鐘錶、珠寶、鑽石等,獲利頗豐,後轉向押當、
人壽保險。后又成立利華放款銀行、利華儲蓄人壽小保險公司、利華房地產公司,不久又購進位於英租界中街(今
解放北路)的土地,建起這座辦公兼住宅的公寓式大樓,命名為利華大樓,這幢建築是天津最早具有現代技術和功能的高層建築之一。該建築主樓10層,高43米,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主樓外牆面採用深棕色麻面磚貼面,色彩穩重大方。建築內部設兩部電梯,布局合理。建築構圖採用非對稱式,外部造型錯落有致,屬典型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利華大樓是一座兼辦公、住宅於一身的公寓式大樓,是天津市最早的幾座具有現代功能和技術的高層建築之一。其主樓10層(不含中二樓),高達43米,佔地2133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6193平方米,建築平面呈“凸”字型,其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利華大樓
建築主樓是東西向長,同大體南北向的解放北路基本垂直。北部突出部位是樓梯間。東配樓平面為長方形,西配樓平面呈鋸齒形,主、配樓之間圍成一個長方形的庭院。主樓底層設門廳、營業廳、經理室、鍋爐房等;二到八層是成套高級公寓,每套公寓設過廳、客房、會客室、盥洗室、廚房、餐廳等。其中客房和會客室配有更衣室、衛生間、暖廊;第九層為李亞溥的住宅,平面同公寓相似,不同的是客房變為了卧室,增添了書房和衣帽間,而且在暖廊外還有涼台。東配樓底層為商店,西配樓底層作汽車庫。
大樓室內裝修考究,所有內部門窗均用高級硬木精工製作;門廳、大廳、會客室、客房等,多為落地式大玻璃門;樓梯間均為銅條鑲嵌的彩色水磨石地面,各室內均有採暖設備。底層大廳地面、柱子採用暖色大理石飾面;客房、會客室、卧室、餐廳,多為席紋硬木地板。樓內上下水道、暖氣、衛生和照明設施完備。
整個建築立面虛實對比,方圓結合,挺拔明快,八層開始逐層向里收縮,使立面造型有所變化,是天津近代高層建築的傑出範例。
利華大樓以西方傳統為主線,是近現代歐洲學院派復古主義、
新藝術運動以及“裝飾藝術派”在天津的巧妙結合,由於中國建築師與工匠的參與,這些舶來品的建築中也可見中國傳統建築的影子。這一特有的脈絡關係,與曾帶有殖民色彩的亞、非、拉城市的建築都不大相同,甚至與歐美時期的同類建築相比也毫不遜色,有的竟還高出一籌。使得歐式建築中的復古風格和新藝術運動式樣,選材精良,施工精到,將學院派的構圖規則和個性化的修辭手法融為一體,幾乎囊括了西方復古主義時期新藝術運動初期各國典型的建築風格,新建築運動鼎盛期的“裝飾藝術派”,表現出一種典雅清新的藝術風格,且與近旁的復古主義建築和諧相處,達成了某種形式上的對話,造就了一種富於歷史感的“摩登”時尚。
大樓創始人及其相關圖片
大樓始建於1936~1938年,是由法商永和營造管理公司穆樂(P·MULLE)設計的。該址原為英商“仁記洋行”所有,在1936年由“利華洋行”、“利華放款銀行”和“利華(小額)人壽保險公司”創辦人--瑞士籍猶太人李亞溥(譯音)購得后拆除了舊建築,在其原址上建起了利華大樓。因李亞溥的外文姓名(MARCEI LEOPOLD)的譯音是利華(M·LEOPOLD),為與其開辦的洋行、銀行、公司同名,故將其建設的大樓取名為利華大樓(LEOPOLD BUILDING)。
利華大樓
李亞溥,原系法國籍猶太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應徵入伍,后從部隊潛逃,託人花錢買到了一紙瑞士籍的護照,輾轉來到了中國。1925年從
海參崴流浪到了天津,當時,瑞士在天津還沒有設立領事館,其領事的事務由瑞商利豐洋行代辦。李亞溥來天津時,年方26歲,由於其善於鑽營,不久就在法商開辦的利威洋行謀到了一個專門兜售珠寶翠鑽的跑外職業。李初到天津時還是“光棍一條”,但沒出一二年,一越成為了有家有業的洋商。李在經營中結識了一個叫孫秀岩的資本家,他是太平洋德記鐘錶行(在日租界內)和德秀齋鐘錶店(在東北角)的東家兼經理。孫又利用李亞溥在英租界的關係在維多利亞路(今解放路148號)的一間小門面上開設了“利華洋行”,其註冊的名字是劉華堂。“利華洋行”於1927年開業,李后又籠絡了一個叫魯東侯的資本家,辦起了高檔奢侈品的進出口的生意,又經過了兩三年李亞溥躋身於富商之列。之後利華洋行遷入了滙豐大樓,從此又開辦了“利華放款銀行”、“利華(小額)人壽保險公司”。在1936年投資興建了利華大樓。
利華大樓
在利華大樓建設中,1937年7月發生了“
七·七事變”,京津兩地黃金、外鈔價格驟漲,戰火飛揚,各官僚資本家均放棄了對房地產的投資意向,因時局難測,中日之戰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利華大樓建在的是英租界地,較為“安全”躲過一劫。
1938年底,一棟高達43米、共計11層的巨大建築矗立在了英租界的維多利亞路(今解放北路)上,當時雖然維多利亞路是大樓林立,但多是二~三層的銀行大樓,超過七層的建築只有位於法租界的勸業場(公元1928年建成)、
渤海大樓(公元1934年建)等,而且均為局部十層,其主體為十層的建築只有利華大樓。
天津解放后,李亞溥因隱匿和盜賣日軍倉庫遺留物被人民政府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半,在1954年3月李被驅逐出境。隨即人民政府將利華大樓進行了“標賣”,市房產公司以35億元(舊幣值)的最高價購得,成為了公產。
大樓1954年至1972年間先後由中共河北省委和市革委會使用,1972年8月該樓改為海河飯店,后改為“利華飯店”。大樓現由農業銀行天津分行使用。
利華大樓
舊中國曾被列為天津最高建築的利華大樓,不但見證了中國的近代史,而且體驗了天津城市發展的步伐,天津市現超過利華大樓高度的建築已多達百棟,利華大樓永遠以其獨特的魅力屹立在眾多大廈之林,成為天津的驕傲。
乘13、96、953、823、觀光1路大連道站下車即可。如有興緻可以從天津站步行過
解放橋,沿著解放北路一直向東南,沿途可以瀏覽這條天津的金融一條街上各國的建築,大約半個小時就可以到利華大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