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化
電影化
電影化指要求電影劇本富有銀幕感。電影化不僅要求劇本描寫盡量是可見的,要發掘刻畫出那些動人心弦的無言、少言的場面,還要求充分調動聲、光、攝、美、樂等綜合藝術方式去刻畫。電影化,還表現在發揮電影特長,利用兩個或更多的平行段落來表現若干同時進行的戲劇動作。
電影化的電影”是指較少依賴其他藝術形式(文學、戲劇等)、主要運用電影的特有語言方式進行表達和呈現的電影。一般來說,電影化的電影對白較少,注重視覺和音響的設計,注重鏡頭的調度,注重剪輯產生的張力。“電影化的電影”做到極致就是去敘事化的“純電影”。
導演資本的電影化
電影創意由導演組織實施,沒有電影創意的組織實施就沒有電影,在此意義上,完全導演之前並無電影,完全導演是電影這種創意經濟的自然起點,完全導演也是導演研究的邏輯起點,這是一個合理的開始,因為電影並非天然物,而是完全導演所創造的特殊產品,其呈現是人物角色在影音時空節奏中的故事,其背後是一種人財物的項目運作集合體,通過劇組以及其他電影團隊完成。因此,電影是電影創意通過導演實踐形成的藝術作品、視聽媒介和版權形式。原本分散的電影要素只有經過導演的努力才能整合為一個具有媒介影響力和版權獲利性的藝術作品——電影,導演以其人力資本賦予電影價值和靈魂,而電影是導演資本的視聽化的版權實現。
分散的電影資源不能構成現實的電影,電影要素的機械組合、粗放組合或隨機組合也不能形成電影獲利。電影之所以被稱為電影,關鍵點就是多種電影要素按照某種特殊的意志被有機地整合為一個擁有版權獲利能力的電影有機體,這個特殊的意志是電影創意和導演能力,也就是導演資本,這也是導演據以融資的基礎。我們把導演創作電影的過程稱為導演資本的電影化過程,電影在本質上就是導演意志體現的一種視聽媒介和版權形式。
劇本(script)是電影故事(cinematic story)的藍圖--後者通過聲音和畫面來講述。
對於一個優秀的劇本來說,有兩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個很好的故事;二是要電影化地(cinematically)加工這個故事。對於第一個方面,有很多優秀的專業書籍會告訴你該如何去做。這些書一般都涵蓋了情節、結構(structure)和人物。這幾個方面是任何故事片的基本點。實際上,大部分這類書籍都能夠同樣地適用於小說或戲劇,因而更準確地說是在戲劇層面上下工夫,而不是編劇。不管怎樣,這些書滿足了第一個需求--一個很重要的需求。第二個需求是電影化地加工故事。沒有這一步,編劇可能有一個很好的故事,但能否成就一部優秀的電影,就很難說了。
電影與小說或短篇故事不一樣。電影引入了編劇想要利用的技巧性元素。電影編劇在這方面的能力差異使其與別的編劇區別開來。很多電影編劇新手拋開了電影媒體的創新機會,消極地使用對白和解說。當電影編劇們放棄了電影化的技巧,就等於把他們電影中的很多東西丟在了馬路邊。一個成功的劇本應該成為電影的藍圖,要向讀者傳達他將在銀幕上看到或聽到的東西。
在電影早期,電影理論家諸如列夫·庫里肖夫(Lev Kuleshov)、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弗謝沃洛德·普多夫金等就已經開始研究這種新媒體的敘事潛力。他們認識到電影提供了兩種其他媒體都不具備的東西:拍攝的畫面和動作。實際上這給編劇帶來了成千上萬種新的可能。
剪輯演化出了交叉剪輯(crosscutting),從而發展出一系列常用的戲劇場面,包括追逐戲。攝影機可以到外面去。外景鏡頭(exterior shot)和內景鏡頭(interior shot)可以並置。世界各地的畫面被帶到觀眾面前,並以新鮮的視點如特寫來呈現。每個光學鏡頭(lens)都可給畫面形成具體的視覺品質,我們可以藉此來強化故事。攝影機運動,在一系列手段如搖臂(crane,升降機,吊車)及後來的斯坦尼康(Steadicam)的協助下,帶來了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嶄新天地。
在電影的藝術手法取得巨大成功之後,紀錄片、電視劇、動漫、電子遊戲等其他藝術形式的作品也開始嘗試使用電影化的敘事。
故事焦點,角色扮演,微觀視點。
電影化
遊戲電影是通過電影製作的手段來全面表現遊戲的背景故事、角色描寫、腳本任務、技能框架等各種遊戲產品宣傳要點以及從玩家的欣賞角度來實現的綜合性影視藝術作品。遊戲電影的特色是:全面、直觀、深入! 遊戲電影在國際的專業術語叫:Machinima,意為:電影+動畫+遊戲。像動畫一樣,Machinima的角色是玩家手下創建出來的,人物為實時驅動;像遊戲一樣, Machinima擁有一個共享的3D虛擬環境;像電影一樣,Machinima能運用電影的鏡頭語言表達創作者的思想。隨著製作水平的提高,專業的遊戲電影人出現了修改遊戲引擎或原創CG動畫的高端遊戲電影作品。
電視劇的電影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創作概念、表現手段、熒幕效果。這三個方面就是電影化的三個基本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