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庄村

山東省萊蕪市顏庄鎮

曹庄村隸屬鋼城區顏庄鎮,距鎮政府2.5公里。東臨葫蘆山水庫和205國道,西有博徠(博山)新(新泰)高速公路沿村而過,南臨葫蘆山,北連顏庄村。全村人口442人,耕地面積54畝。

鄉村介紹


清朝末期,曹姓由河北曹興遷此建村。取名曹家莊,后因與萊城區高庄鎮曹家莊村重名,於1984年改名為曹庄村。村中有徐、苗、王、魏、李、趙、呂、亓、孔、吳10姓,其中徐姓居多,居民世代勤勞勇敢,生息繁衍,和睦相處,團結協作。
明初,為顏莊裡;清末屬顏庄保;民國初年,歸顏庄鎮;1951年歸七區;1958年屬顏庄人民公社;後分別隸屬顏庄辦事處、鋼城區顏庄鎮。
戰爭年代,曹庄村人投身革命,有3人為國捐軀。1941年村民李光篤在淮海戰役中壯烈犧牲。后又有徐增遠在1947年6月的南麻戰役中以身殉國。1950年10月,趙金來也光榮地犧牲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1946年,村民吳希彬任顏庄區武工隊隊長,常年活動於桑梓峪、柳條峪、蓮花山一帶,除惡安民,保衛了一方平安,為村爭得了榮譽;他還參加了1947年秋的葫蘆山伏擊戰,這次戰鬥發生在曹庄村附近,在當時十分有名。
1949年以後,全體村民在李蘭篤帶領下,緊跟革命勝利的步伐,大搞建設,蓋房修舍,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1962年夏,山洪突發,大水淹了村裡的房屋、街道,形勢很險峻,在這種情況下,上級建議村民全都搬遷。1963年冬上級動員搬遷。1965年春縣政府出資興建葫蘆山水庫(曹庄村舊址)。同時,在縣政府和顏庄公社的協調下,村民向就近村莊插隊落戶,共計遷出320人左右。其中呂家林80人左右,南下冶80人左右,黃花店104人,西溝60人左右,馬官莊20人左右。移民后,村裡剩下260人向九龍山腳下搬遷。一年後,南下冶、西溝兩村的移民返回了80多人。同年秋,遷至黃花店村的104人經顏庄公社、黃花店和曹庄村共同協商,又在黃花店村西建立“新村”,“新村”工作由吳希遠同志負責。1972年,萊鋼“二三礦”在“新村”附近擴建,影響居民生活,“新村”104人於1972年返回了原曹庄村。2000年博新高速公路橫穿村西,又有8戶居民向東搬遷。至此,該村的搬遷工作告一段落。村民人數達442口人。
1952年秋,在當時條件困難、設備簡陋的情況下,曹庄村、呂家林村、上下河溝村、牛馬庄村、沈家崖6村聯辦小學一處,校址在村民苗成祥住宅內,有三名教師執教。直到1964年春,由於移民搬遷,6村聯辦小學撤校,后又搬至村內一打麥場,草舍5間,現用作大隊儲藏室。1972年,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曹庄村小學又遷至村南,有瓦房10間,學校教學設施基本齊全。2001年秋,上級主管部門為了擴大教學規模,在魯能萊蕪電力集團的資助下,5個行政村(曹庄村、呂家林、沈家崖、唐家宅、三岔溝)合校,成立了魯能萊蕪希望小學(校址設在呂家林村東)。建村以來,曹庄共考取大中專學生3人,其中苗金平於1999年考取青島外國語學院。
徠在1986年前,因修水庫,曹庄土地佔去相當一部分,被定為庫區,居民靠僅有的幾十畝地和吃政府救濟糧解決溫飽,在此期間,無水無電,居民生活很困難。1986年後,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於村西打機井一口,解決了吃水問題,同時通上了照明電。2000年,全村各戶吃上了自來水。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1995年,曹庄村與沈家崖共同出地24畝,由九龍公司牽頭,共建了一股份企業,地處黃羊山腳下,使村民的生產生活有了較大幅度的改觀,使老百姓從中得到了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