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愛

中國女演員

王愛愛,女,1940年出生在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郭家堡鄉南關村,國家一級演員、山西省著名藝術家。

15歲開始出演晉劇進入戲曲圈。代表作有《教子》《明公斷》《樊梨花》等劇目。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年輕時的王愛愛
年輕時的王愛愛
出身梨園世家,七歲從藝,祖母為晉劇名旦筱桂花。

演藝經歷

王愛愛劇照
王愛愛劇照
十五六歲即以晉劇傳統戲《教子》《明公斷》《回龍閣》《樊梨花》等唱做並重的劇目譽滿三晉,被觀眾為稱為“金嗓子”。
1950年就教於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程玉英,繼承了程派“咳咳腔”的藝術精華。
1960年初師從晉劇大師牛桂英,吸收了牛派風格,同時借鑒了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的某些唱法,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愛愛腔”。

社會任職


現為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文聯副主席、山西省劇協副主席、山西省晉劇院名譽院長。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晉劇代表性傳承人。

人物評價


關於王愛愛的戲劇表演藝術,華而實曾開玩笑地對她說:“你沒有哪個戲校的畢業證,也從來沒有正式拜過誰做師傅,照梨園行的老說法,純粹是個‘票友兒’。”王愛愛則笑著回說:“我的來歷大著哩。第一個老師奶奶筱桂花是張寶魁先生的及門弟子,第二個老師程玉英是說書紅高書翰的親傳弟子,第三個老師牛桂英是李子健先生的授業弟子。我是站在晉劇發展史上各位巨人的肩頭上的。”
王愛愛在晉劇舞台上塑造了眾多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古代婦女形象。如《打金枝》中的沈后、《算糧》中的王寶釧、《採桑》中的劉雪梅、《明公斷》中的秦香蓮、《教子》中的王春娥、《金水橋》中的銀平公主等,無論是儀態莊重的皇后、公主,還是勤勞樸實的農家婦女,都以她清脆嘹亮的唱功,細膩質樸的表演,為晉劇舞台增添了新的光彩。她的演唱功力,不僅表現在演唱節奏緩慢的平板、夾板、慢二性、慢垛板等慢板上,而且也表現在演唱節奏很快的流水板、緊垛板等快板上,在《見皇姑》中,王愛愛扮演的秦香蓮有一段長達38句的成套唱腔,節奏由慢到快,表達了秦香蓮見到皇姑后悲憤交集的複雜情感。在短短几分鐘的時間裡,王愛愛出字如流,一氣呵成,把秦香蓮埋在心底的滿腔怒火全部迸發出來。體現出了她深厚的演唱功力和運氣、換氣的熟練技巧
王愛愛在舞台上
王愛愛在舞台上
。她所扮演的角色端莊、大方,她的表演和演唱,沉著老練、不溫不火、恰到好處,表現出一種穩健大方的大家風範。如在《打金枝》中,沈後有一段著名的唱段“勸宮”,板式為二性垛板,上下句結構,30多句的唱腔用一種板式演唱,很容易讓人感到淡而無味。王愛愛對每句唱腔都反覆設計,讓人感到字字有情,句句有理,絲絲入扣,一個端莊穩重、深明大理的皇后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回味無窮。
王愛愛的表演藝術在時間的長河裡被鍛造得爐火純青,1995年,在由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標誌著全國演唱藝術最高水準的“金唱片”獎的榮譽榜上,晉劇只有兩位——已故“晉劇鬚生泰斗丁果仙”、“晉劇皇后王愛愛”——把晉劇推向輝煌的代表性人物。鑒於王愛愛對晉劇藝術的突出貢獻,2001年10月18日至22日,由省文化廳主辦、省晉劇院承辦的“王愛愛舞台生活50年紀念活動”在並展開,活動包括王愛愛藝術研討會、王愛愛個人交響樂演唱會、王愛愛師徒精品摺子戲專場等。
在研討會上,戲劇專家郭士星說,王愛愛有一副別人無法比的天生的好嗓子,她創造了晉劇史上的“愛愛腔”,唱、做、念的基本功都很紮實。她音色甜美,音域寬闊,吐字清晰,韻味醇厚,特別是唱腔尾音的潤腔靈巧多變,“愛愛腔”已成為群眾公認的藝術流派。“她的演唱,不論什麼唱段,總是聲音透亮,音色甜美,韻味無窮。”“愛愛腔”獨領風騷40餘年,使晉劇青衣行的表演和演唱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尚無人能夠超越她。

個人作品


傳統戲《打金枝》《梵王宮》《算糧》《金水橋》等。
現代戲有《龍江頌》《三上桃峰》等。

獲得榮譽

中國唱片總公司 獲獎1

1995第三屆 ·金唱片獎 獲獎

晉中戲劇調演 獲獎1

1985 ·優秀青年演員獎 獲獎

中央電視台戲曲廣播劇 獲獎1

1984 ·一等獎 獲獎

全國保密文藝調演 獲獎1

1984 ·一等獎 獲獎

省優秀中青年演員 獲獎1

1983 ·一等獎 獲獎

山西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 獲獎1

1957山西省戲曲觀摩演出大會 ·青年學習獎 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