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吳小如的結果 展開

吳小如

中國歷史學家代表作《古典小說漫稿》

吳小如,原名吳同寶,曾用筆名少若1922年9月8日出生,安徽涇縣人,著名書法家、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歷任津沽大學中文系教員,燕京大學國文系助教,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教授及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2014年5月11日因病在中國北京逝世,享年92歲。

人物經歷


吳小如教授
吳小如教授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xx-1935私立育英小學
1935-1936私立育英中學
1936-xx天津南開中學
1938-1941天津私立工商附中高中
私立工商學院
1945-xx私立燕京大學文學院
1946-xx清華大學
1947-1949北京大學

工作經歷

1943年先後在天津私立達文中學、志達中學、聖功女中等校任教。
1949年至1951年在天津津沽大學中文系任教員。
1951年秋,到燕京大學國文系任助教。
952年進行全國大專院校合併調整,留北大中文系任講師。
1980年晉陞為教授。
1982年末調到北大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任職
1991年退休。
1992年2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個人生活


2014年5月11日因病在中國北京逝世,享年92歲。

主要成就


教學成就

課程
主要講授中國文學史,也開設過中國小說史、中國戲曲史、中國詩歌史、古典詩詞、散文等課程。

個人作品


《台下人語》吳小如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中國文史工具資料舉要》吳小如編著;吳同賓編著.--北京:中華書局
《吳小如戲曲文錄》吳小如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書廊信步》吳小如著.--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今昔文存》吳小如著;劉亞鐵編.--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詩詞札叢》吳小如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9
《讀書叢札》吳小如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莎齋筆記》吳小如著.--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
《俞平伯美文精粹》俞平伯著;吳小如編.--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10
《文心與詩魂:詩文欣賞》吳小如等著;聞知編.--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詩書畫》秦嶺雲,吳小如主編;中央文史研究館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讀書拊掌錄》吳小如著.--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其他著作
《心影萍蹤》吳小如[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吳小如卷》吳小如[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微笑著離去:憶蕭乾》吳小如,文潔若編.--瀋陽:遼海出版社,1999
《古典小說漫稿》吳小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古典詩文述略》吳小如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吳小如著.--北京:中華書局,1986.--278頁[J821/19保存本、基藏庫]
《林庚推薦唐詩》林庚選編;吳小如等註釋.--瀋陽: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1992.8
《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吳小如等撰寫.--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9
《韓愈散文選集》(唐)韓愈著;吳小如,韓嘉祥選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
《鳥瞰富連成》吳小如著.--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盛”“世”觀光記》——《鳥瞰富連成》續編/吳小如著.--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人物評價


有學者認為,吳教授的離去,徹底結束了“梨園朱(朱家溍)、劉(劉曾復)、吳(吳小如)三足鼎立的時代”。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鳴昨晚10點多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吳先生逝世的消息讓他感到難以置信,因為“前天,我還給吳先生送去了他托我買的電話機。臨走,他還好好地坐在那兒吃午餐。第二天上午,我還特地給他打了電話”。
滬上資深媒體人翁思再昨晚在微博上透露,“吳小如先生於今天傍晚,親自打電話給兒子吳煜,說‘我可能不行了’,吳煜馬上乘飛機赴京。”但吳煜最終未能見到父親的最後一面。
在北京大學,吳小如是一位文史兼通的專家,特別是文學史,被學生們視為“從《詩經》一直到梁啟超,能全部貫通講授”,此外還能旁及中國小說史、中國戲曲史、中國詩歌史及古典詩詞、散文等課程。
同時,吳小如也是一位京劇評論家、戲劇史家,與劉曾復、朱家溍並稱京劇評論界“三賢”。書法上,吳小如繼承了其父吳玉如的傳統,有很大成就。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自上世紀80年代從北大中文系轉到歷史系之後,因為沒有評博導,所以吳小如沒有自己的直系博士生。
不過,身為師者的吳小如對學生非常熱情,許多上過他的課甚至只是對他研究領域感興趣的學生,都會被他收作“門人”,因而吳小如廣義上的弟子甚多,同時他對弟子的學術訓練也是出名的嚴格。
教授中國古典文學,吳小如要求學生懂繁體字、懂草書,懂古文字,講“治文學宜略通小學”,不僅如此,還要過一道檻:讀完“詩四觀”。這其實是清朝的一句話,詩是《唐詩三百首》,四是“四書”,觀是《古文觀止》。在他看來,只有把這3本書從頭到尾都看過、都背過,國學基礎才算是上乘的。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修養也會提高。他還提出分析作品的四條原則:通訓詁、明典故、查背景、考身世。雖語不驚人,卻至今依然是做學問的“醒世恆言”。
而京劇研究家劉曾復的一位學生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在京劇評論上,吳小如“忠實地用自己的言傳身教記錄了戲曲的黃金時代,也代表了那個時代一個學人的風骨”。吳小如經常謙虛地說京劇評論是“小學”,但在研究上,他卻毫不放鬆。京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研究上存在很多漏洞,吳小如難得地堅持重視信史。2012年,劉曾復去世時,吳小如曾說:“以前有疑問,還能向劉、朱兩位老先生請教,如今,不知該問誰了。”
而在學界,更多人談到吳小如,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他的另一個別稱:“學術警察”。
對於學術本身,吳小如嚴謹得有些苛刻,對於學術界一切不良現象,他直抒胸臆提出批評意見,從古籍校點中的錯誤,到學者教授的信口胡說,再到學術界的抄襲……當然,批評的聲音過於尖銳,有時也會“牽連”到批評者。但吳小如說:“有機會我還是會說。有人稱我‘學術警察’,我不在乎。要我說,現在不是‘學術警察’太多,而是太少。電視、電台、報紙都是反映文化的窗口,人家看你國家的文化好壞都看這些窗口,結果這些窗口漏洞百出、亂七八糟。”
吳小如曾在一篇文章中評價自己:“惟我平生情性褊急易怒,且每以直言嫉惡賈禍,不能認真做到動心忍性、以仁厚之心對待橫逆之來侵。”提到吳小如的“不留情面”,學生沈玉成也曾寫文章說:“連我這老學生都受不了,所以吳先生到處受擠兌碰釘子,一生坎坷。”
事實上,更多學人知道,吳小如治學對事不對人,好就好,不好就不好,“即便見到批評對象本人,也能很直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見,許多人都曾從中受益”。
一位北大教員昨天告訴記者,吳小如先生最後一次登上京劇舞台票戲,是2008年在絕版賞析周年慶晚會上演唱《蟠桃會》西皮原板一段,“天堂遠在瑤池上,瑤池以上福壽綿長”。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具體獎項獲獎作品頒獎機構
北京大學優秀文化著作獎優秀文化著作獎《吳小如戲曲文錄》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