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詠白海棠的結果 展開

詠白海棠

清代文學家曹雪芹的七言律詩

《詠白海棠》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中,是小說人物林黛玉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交待了海棠花生長的環境;頷聯寫海棠花的白與潔;頸聯繼續寫白海棠的高潔白凈;尾聯寫相思之情,與首句遙相呼應。林黛玉借詠頌白海棠,寫出了一個熱戀中的少女的心聲。全詩採用了比喻、象徵、擬人、設問、神話傳說和直抒胸臆等多種表現手法,使得全詩生動活潑,風流別緻。

作品賞析


林黛玉這首《詠白海棠》與薛寶釵淡而不露的風格不同,此詩淡化了現實的外部環境,突出了詩人的主體形象,寫出了一個熱戀中的少女的心聲。
首聯交待了海棠花生長的環境。首句寫看花人。“半卷湘簾半掩門”,看花人與花保持著一段距離,這就為下文寫看花人的想象提供了條件。看花人從房內望去,看到白海棠,得到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白海棠的高潔白凈,由此想象到,栽培它的該不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碾冰為土玉為盆”,從側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潔,想象別緻。無怪乎此句一出,寶玉便先喝起彩來:“從何處想來!”
頷聯直寫白海棠,寫來對仗嚴謹,而又天然工巧。最難得的是它不是蒼白地寫白海棠的白凈,而是說它白凈如梨蕊,這就在白凈的顏色上突出了其高貴品格,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寫出其有梅的精魂與風韻。“偷來”“借得”的說法,更增添了詩句的巧妙別緻。在林黛玉筆下,白海棠絕沒有世俗的污濁,卻有梨蕊的高潔、梅花的傲骨。白海棠的這種精神品格,其實就是具有詩人氣質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體現。眾人看了,感受到的當然是“果然比別人又是一樣心腸”。
頸聯則緊承上聯,以比喻筆法繼續寫白海棠的高潔白凈。以月宮仙女縫製的白色舞衣作比喻,形容它的素白,而且形象地描繪了它的美好形態。“秋閨怨女拭啼痕”,同是比喻,感情卻有變化。秋天蕭瑟,又是深閨怨女,並且在“拭啼痕”,雖仍寫海棠的高潔白凈,帶有愁戚傷感的感情色彩。這當然又是林黛玉的“別一樣心腸”,寫來只是“不脫落自己”(脂評),是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的流露。
尾聯,筆墨重又回到寫看花人,寫來情景交融,嬌羞默默。倦倚西風、欲訴衷腸的既可是花,也可是人,看花人與白海棠完全融為一體。不過重點應落在看花人身上。林黛玉是在托物抒情。從章法上說,“嬌羞默默”“倦倚西風”,與首句的“半卷湘簾半掩門”相呼應,照應開頭,結束全篇,結構完整。從內容上看,它又是上兩句感情的必然發展。它從形神兩方面寫出看花人亦即林黛玉的內心世界,把她寄人籬下、無處傾吐衷腸的感傷情緒刻畫得極為深刻。由於林黛玉緊緊把握住了看花人與花的感情聯繫,詩中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意與景渾,白海棠的形象成了林黛玉自身的象徵。
林黛玉的這首詩不僅是風流別緻的,亦是含蓄渾厚的,只不過白海棠形象的內涵是林黛玉鄙棄世俗、純潔堅貞、乖僻孤傲的性格。

創作背景


《詠白海棠》出自《紅樓夢》第三十七回,是賈探春發起的海棠詩會的作品,由賈探春、薛寶釵、賈寶玉和林黛玉完成四首作品,其中這首詩是由林黛玉所作。海棠詩會這一時間看起來還是大觀園的“太平盛世”,但正統與異端的激烈搏鬥;嫡庶之間的生死相爭,已經連續發生。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年輕一代,在這座實際是危機四伏的“樂園”里,賞花飲酒,而衰亡的預感,也正在侵襲著他們的享樂生活。

作者簡介


曹雪芹(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出生於江寧(今南京),內務府正白旗旗鼓佐領下人,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有人認為他是三國時代軍事家曹操的後代。清朝小說家、詩人、畫家,中國長篇名著《紅樓夢》的作者。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后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經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最終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紅樓夢》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情節複雜、描寫生動,塑造了眾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堪稱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