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詠白海棠的結果 展開
- 清代曹雪芹創作的詩
- 清代文學家曹雪芹的七言律詩
- 白海棠和韻·蘅芷階通蘿薜門
- 詠白海棠·秋容淺淡映重門
詠白海棠
詠白海棠·秋容淺淡映重門
《詠白海棠》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中,是小說人物賈寶玉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入題,寫出白海棠枝繁花茂,素淡姿容;頷聯以美女比作花,來形容白海棠的美麗和高潔;頸聯寫海棠朝朝暮暮,都在發愁;尾聯借寫海棠比喻為獨守空閨思念徵人的女子。賈寶玉借詠白海棠,卻寄寓了對釵黛二人的讚美,但傾向明白,突出了他對黛玉的一片深情。全詩多用典故,主體部分亦物亦人,曲意迴旋。
寶玉作為詩社中惟一的男性,他沒有像那些女孩子一樣自比為白海棠,而是從旁觀者的角度,表達了自己對白海棠的無比憐愛之情。與寶釵“愁多焉得玉無痕”的質問相反,寶玉主要是圍繞著“愁”字展開。
首聯“秋容淺淡”是寫白海棠花的容貌,它與“重門”形成對比。“七節攢成”是寫海棠花枝層層而生、簇聚成團的模樣,也暗示著海棠內心的愁緒。這些愁緒並不妨礙海棠的高潔,它的花朵還是雪一樣潔白。
頷聯“出浴太真”“捧心西子”是寫形,表現海棠的外在美,“冰作影”“玉為魂”,則是寫神,形容海棠的高潔。這一聯又是釵黛合寫,上句寫寶釵,“太真”暗指寶釵的豐腴,“冰”是就寶釵的品性而言,下句寫黛玉,“捧心西子”形容黛玉瘦怯多病的模樣。
頸聯前一句寶玉借花以自比,后一句喻黛玉。它的花蕊細小,像是有著滿懷的愁緒,清晨的寒風也吹不散這點點哀愁。夜來冷雨打濕了它的花瓣,恰似留下了一抹淚痕。“愁千點”指海棠花象是含著哀愁,又因花朵茂盛而用“千點”這個補語來說明。賈寶玉之所以似海棠花“愁千點”,是因為他忘不了“宿雨還添淚一痕”的林黛玉。
尾聯寫白海棠被安放在畫欄之下,宛如美人憑欄獨倚,在清砧與怨笛聲中送走了一個又一個黃昏。古代婦女常於秋夜搗衣,清砧怨笛,已成為古代詩歌中一個固定的意象,故砧聲多借作表達婦女思念遠人抒發愁怨。而笛聲的哀怨幽咽,也與悲戚相關。
賈寶玉曾有過“大觀園試才題對額”的不俗表現,這首詩卻不惜套用了“太真”“西子”“清砧”“怨笛”之類的陳詞熟語,來寫花寄情,這是因為其中另有隱含的意思在。寶玉把“太真”即寶釵視為“冰”一樣的冷漠之人,而認為“西子”即黛玉有著“白玉”般的品格。可以這樣說,寶玉之“愁” 鬱結“不散”,全在於淚痕時“添”的黛玉。這是寶玉對釵、黛二人不同的評價而產生的不同的態度。在寶玉看來,黛玉也是視他為知己的。因此,怨笛砧聲也就成了寶、黛兩人永遠不能結合的哀音了。從一首詩中隱括出寶玉、黛玉、寶釵三人的命運,可謂煞費苦心。而這種對人物命運的深切關注,也是曹雪芹創作衝動的一個源泉,他時刻不忘在詩歌中強化和暗示,旨在引起讀者的共鳴。
《詠白海棠》出自《紅樓夢》第三十七回,是賈探春發起的海棠詩會的作品,由賈探春、薛寶釵、賈寶玉和林黛玉完成四首作品,其中這首詩是由賈寶玉所作。海棠詩會這一時間看起來還是大觀園的“太平盛世”,但正統與異端的激烈搏鬥;嫡庶之間的生死相爭,已經連續發生。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年輕一代,在這座實際是危機四伏的“樂園”里,賞花飲酒,而衰亡的預感,也正在侵襲著他們的享樂生活。
曹雪芹(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出生於江寧(今南京),內務府正白旗旗鼓佐領下人,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有人認為他是三國時代軍事家曹操的後代。清朝小說家、詩人、畫家,中國長篇名著《紅樓夢》的作者。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后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經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最終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紅樓夢》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情節複雜、描寫生動,塑造了眾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堪稱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