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洲河龜

中美洲河龜

中美洲河龜(學名Dermatemys mawii),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臨滅絕物種危急清單中被列為“極危”物種。這種烏龜是可追溯到6500萬年前的烏龜家庭的最後代表,這種獨特物種的龜殼最長可以達到60厘米。

棲息


中美洲河龜
中美洲河龜
中美洲河龜完全是水生,棲息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和貝里斯等地的河流、瀉湖和其他一些大型濕地。它幾乎無法在陸地上活動,所以雌性會把巢建在洪水水線上而非在陸地上建巢。它們的卵只在水位下降后才會孵化。該物種在當地被大量捕獲消費,尤其節日前夕,高強度捕獲已經使種群數量在其生活的大部分地區大幅度下降。

保護物種


中美洲河龜
中美洲河龜
中美洲河龜被列入《瀕危物種貿易公約》的名單中,並在其生活的地區和國家中受到保護或規範。但當地的執法力度非常薄弱,亟需提高公眾意識、推動種群恢復工作並加強執法行為,防止過度捕獲。

生活習性


中美洲河龜每年下蛋兩次,在春天和冬天期間。每隻雌龜在河邊挖洞,一次產20個左右龜卵。在北美,歐洲和亞洲都曾發現過白堊紀泥龜的化石,但如今泥龜家族只剩下了一名成員:美索美洲河龜。美索美洲河龜(也被稱作“中美洲河龜”)是純粹的水龜,它們擁有完善的呼吸系統,可以長時間在水中逗留。它們將水從嘴和鼻吸入,其鼻腔后側的咽膜能夠從水中提取氧氣。
中美洲河龜
中美洲河龜
由於長期在水中棲息,中美洲河龜的四肢稍有退化,由於四肢無法承受身體的重量,陸上爬行對它們而言變得相當困難。由於當地居民有捕食河龜用來食用的習慣,現在中美洲河龜在當地的種群數量已經大幅減少,但由於當地政府沒有採取嚴格的保護措施,目前數量還在持續減少。食物:中美洲河龜是肉食者,進食藻類和水生植物,同時也吃昆蟲、蝸牛、蠕蟲、小魚、甲殼類以及兩棲類。它是顯著的夜行性龜類,不同於它同屬的其它龜。
在美國,自1997年開始,中美洲河龜已經被列入瀕臨滅絕物種的法案中去了,以候選者的身份需要對其進行保護。由於西南部地區氣候不斷變化,及棲息地的日益萎縮,對它的影響是及其明顯的。因此,數量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出現在海拔2042米高的區域內,永久的小溪、河流、池塘、溝渠和水穴中。時常出沒在林地,只有少數的會進入暫時性的水域里。在亞利桑那州東南部的Chiricahua山脈,580隻中美洲河龜中90%的個體在水池中被捕獲。5%的個體在溪池中被捕獲,還有5%的在陸地上被抓獲。它們偶爾也會從一個水域遷移到另一個水域,這也許象徵著它們暫時出沒的池塘與永久性的水域之間不會遠離8公里。

繁殖特性


中美洲河龜以輸精管內能產生成熟的精子為標準,雄性通常需要5-6年的時間,背甲的長度一般為76-82mm。在更高海拔的區域內,性成熟期將會被延長,當地最小雄性背甲的長度為91mm,但已經有8年的生長史。雄性腹甲凹陷,尾巴長而粗,末端有鉤狀的刺,後腿表面的內側有兩排較濃密的綴片聯結物,體長在15.5厘米左右,相對與雌性的17.5厘米的長度顯然是小了些。雌性的腹甲平坦而飽滿,尾巴較短。它們的睾丸在6月達到了最大的尺寸並一直保持這樣的尺寸直到8月。衰退期在9月,達到最小的尺寸在1月或較早的2月。雌性性成熟所對應的背甲長度一般都超過93mm,最小的、已經有蛋的雌性體長為106mm,有5年的年齡。按照Hulse 於1982所提出的,雌性的卵巢周期在3月產生變化,當卵囊泡開始放大時,卵黃也隨即出現。卵囊泡迅速的成長,直到5月份,此時,卵囊泡的直徑在13-15毫米左右,而且能夠排卵。在8月,這些巨大的卵黃泡已經消失,有些直徑在10-12.9mm的也許能保持到12月,過了2月,這些卵黃泡開始變小且小於10mm。
Hulse於1982年觀察了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的雄性及野生的雄性,前者求愛行為發生在3月,後者交配的行為則在4月。Iverson 於1981.5.4發現了在野外交配的中美洲河龜,這樣的交配或許也可能發生在早些的春季。產卵發生在5月至9月,但在較高的海拔處,也有可能要進入7月。或許每年能產下1-4窩卵且蛋數量大約是1-11個。窩卵數勢必與雌性體型的大小有關,橢圓形的蛋有著堅硬的外殼,尺寸的範圍是(28.0-35.0×13.8-19.0mm),孵化通常在八月。
人工孵化的幼體有著一個較扁平、寬闊的背甲,長度在22-28mm,還有一條中央脊椎和兩條側脊椎。每塊緣盾邊緣處的上方時常有一塊黑色的斑跡,並且第10塊緣盾不是顯著的升高,腹甲呈奶油色,在中間的位置有一塊黑色的大斑紋,沿著接縫線向四周延伸。人工孵化的幼苗也許在頭部的兩側有一對黃色的條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