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灘頭東漢墓

東灘頭東漢墓

東灘頭東漢墓位於天津市靜海縣沿庄鎮東灘頭村東150米處。1982年發現后,進行3次挖掘,共清理出磚砌迴廊墓、多室墓、單耳墓等3種形式的磚室墓座。這是一座東漢晚期墓葬,整座墓室按漢代莊園建築布局修造。這種完整莊園結構的墓室在全中國是首例發現。此墓早年被盜,所剩隨葬品幾乎都是陶器、陶偶,皆施綠釉,富麗多彩。其中尤以一座陶制方形望樓頗為壯觀,高1.36米,邊寬0.7米,3節6層。

景點概況


東灘頭東漢墓
東灘頭東漢墓
東灘頭東漢墓在靜海縣東灘頭村東,一號墓規模最大,由前後墓道、甬道迴廊、4個墓室、4個耳室組成。該墓結構獨特,在墓室外築迴廊一周,在迴廊上又起14個卷頂,形成小室。墓室中多處標出題銘,如后墓道是“北出大戶”,迴廊有“徼道東入戶”、“徼道西入口”,墓室有“太倉”、“吏舍食”、“車馬宄”等,顯然是按當時地方莊園構築的。這種結構的東漢墓,為全國首例。
東灘漢墓群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在墓葬形制、埋葬習俗及出土遺物特徵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統一性,其磚室墓是漢代十分流行的一種墓葬形制,在中原及嶺南地區均廣為流行,且出土的銅鏡、鼎、五銖錢等在漢王朝中心區域同期墓葬內十
分常見;二是在保持一統格局的前提下,漢墓的區域性特徵也很明顯,如漢墓數量較多、結構多樣的積貝墓,是漢墓形制區域性特徵的重要實證。漢墓內還發掘出土了一批鎏金青銅器和車馬冥器飾件、五銖錢、玉器、原始青瓷、12塊漢畫像石及玉衣的玉片,且部分玉衣的玉片雕有圖案並鑲嵌金箔。漢畫像雕刻有“十字串環”、伏羲女媧、魚鳳鳥獸、人物歌舞等精美圖案。漢墓考古成果證明,東漢漢墓對於中原史地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地理氣候


東灘頭東漢墓
東灘頭東漢墓
東灘頭東漢墓所在地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一年中四季分明。冬季多受蒙古冷高壓控制,盛行西北風,天氣寒冷乾燥,少雪。春季日平均氣溫回升迅速,可由3月的5℃左右逐漸升至5月的近20℃;秋季氣溫下降明顯,至11月日平均氣溫可降至4~6℃。夏季受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部邊緣影響,多偏南風,且高溫、高濕,雨水集中。春、秋兩季為季節轉換期,冷暖空氣交鋒頻繁,春季乾旱多風少雨,冷暖多變;秋季風和日麗,深秋季節常有寒潮侵襲。
年平均氣溫為11.4~12.9℃,一年中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為-3.0~-5.4℃;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5.9~26.7℃,年平均無霜期為19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射2610~3090小時。由於受季風影響,風隨季節變化明顯。冬季盛行西北風,春季多西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秋季風向多變。年最多風向為西南風。一年中春季大風日數最多,平均風速最大,冬季次之,夏季平均風速最小。

出土文物


東灘頭東漢墓
東灘頭東漢墓
五銖錢
五銖錢始鑄於西漢武帝元狩五年,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名。錢文“五銖”二字,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銖”。它的標準重量為4克,錢徑2.5厘米,厚0.12厘米。它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確立了圓形方孔,內外有郭,並發展成為輕重大小適度的銅質錢幣。自漢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漢末年,幣制不復改變。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鑄行東漢五銖錢。此錢徑2.5厘米,重3.4~3.5克,外郭較窄。靈帝時鑄“四齣五銖”,即錢背有四道斜紋,由穿孔四角至外郭,其形制、質量與東漢五銖錢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蜀漢鑄直百五銖;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始鑄“太和五銖”,宣武帝永平三年鑄“永平五銖”,孝庄帝永安二年鑄“永安五銖”;西魏文帝大統六年鑄“大統五銖”,形制似“永安五銖”。蕭梁初期,曾鑄“大樣五銖”;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鑄“常平五銖”。581年,隋統一后,另鑄“開皇五銖”,結束了長達一百餘年幣制混亂的局面。唐武德四年鑄“開元通寶錢”,廢止五銖錢。五銖錢流通七百餘年,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漢代銅鏡 漢代是中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東灘頭東漢墓
東灘頭東漢墓
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是處於發生階段的青瓷器,這種青釉器,胎色灰白,結構堅密,火候高,硬度大,叩之有金石之聲;器表施有青色或黃綠色的玻璃質高溫釉。由於當時的工藝技術水平較低,原料的處理和坯泥的練制比較粗糙,沒有經過精細的過濾、淘洗、捏練、陳腐等工藝過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小,造型也比較單調。常見器型有敞口長頸、折肩深腹圓鼓、圓底尊;斂口、深腹圓鼓;敞口圓底缽;斂口深腹圓底罐;斂口短頸深腹圓底;淺盤卷沿圓底高柄豆;雙耳簋等。器物紋飾簡單,主要有方格紋、鋸齒紋、水波紋、去雷紋、葉紋、S形紋、網紋、圓點紋、弦紋和附加堆紋等。胎料中雜質尚多,胎體頗多裂紋,釉以不穩定。總之,與後期成熟的瓷器比較,帶有明顯的原始性,所以稱之為原始青瓷。進入東漢以後,原始器的品種和紋飾都有變化。西漢曾一度流行的瓿和鈁等器類,此時已不再生產,而罐類等日常生活用器的燒造量迅速增加,表明其製作已轉向經濟實用。東漢時期開始出現成熟瓷器。因為是由原始瓷器發展而來的,所以無論在造型技術和風格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與原始瓷器的相似之處。建築結構
東灘頭東漢墓
東灘頭東漢墓
迴廊墓規模宏大,形式特殊,南北長39.7米,東西寬15.4米,由4條墓道22個墓室和徼道(是莊園衛士巡警的道路。《漢書》載:“龜茲王數來朝賀,歸其國,漢官室,作徼道,周衛出入。”墓前3條墓道,中間墓道長10.4米,墓后1條墓道長7米。墓室有前、中、主、后4室和耳室,中間1條南通墓室,連接前後墓道。墓室的券門正中多墨書題記,前室方形,邊長2米,南連甬道,北接中室,東西兩側開券門通徼道。中室方形,邊長2.4米,壁用花紋磚平鋪交錯砌成,地面鋪素麵大磚。東壁砌兩個券門通向南北兩耳室,耳室做穹窿頂。主室是最高大的墓室,長方形,南北3.9米,東西2.1米,壁殘高2.6米,穹窿頂,底鋪素麵磚兩層。后室近方形,南北2.1米,東西1.8米,高2.3米,穹窿頂。北壁設券門,正中有墨書“北出大戶”題記。東西兩壁設券門通徼道,券門正中分別有墨書“徼道東入戶”、“徼道西入戶”題記。徼道繞墓室修建,狀似迴廊,周長49.8米,寬75-80厘米,牆壁平鋪交錯砌成,沿線砌有14個穹窿頂小室,高1.7-2.2米,均勻分佈。此墓用材講究,砌牆用的素麵青,磚質堅、火候高;券門和穹窿頂都用楔形磚;牆面和門用磚都有菱形、乳釘等花紋,局部有墨、朱、白等不同顏色的彩繪。磚壁皆採用平鋪交錯砌法,縫隙灌注白灰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