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衄
舌衄
● 英文名稱:Spontaneous Bleeding of The Tongu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望診
● 常見病證:心火熾盛證、胃熱熾盛證、肝火熾盛證、脾氣虛證
● 舌上出血,名曰舌衄。乃心脾熱證也。(《瘍醫大全·舌衄門主論》)
● 舌衄是指舌上出血的表現。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舌衄是一種病理性舌象,屬於舌形異常的情況。
● 人體舌的具體表現變化迅速而又鮮明,猶如人體內髒的一面鏡子,人體臟腑的虛實、疾病的嚴重程度、人體津液的盈虧、氣血是否旺盛等,都可以通過舌質和舌苔的變化表現出來。舌診是中醫特色診法之一。
● 舌面上常有針眼樣出血點的表現。
● 心火熾盛證:舌舌尖出血,常伴有的癥狀有發熱口渴,心煩,失眠多夢,口舌生瘡、潰爛,神志發狂或者不清,小便短少、灼熱等。
● 胃熱熾盛證:舌中部出血,常伴有的癥狀有:胃脘燒灼樣疼痛,按壓時疼痛加重,口渴喜歡冷飲,口臭,牙齦腫痛、糜爛、出血,大便乾燥秘結不通等。
● 肝火熾盛證:舌兩側出血,常伴有的癥狀有:頭痛頭暈,痛如刀劈,耳鳴,甚至突發耳聾,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口乾,吐血,胸脅部位脹痛、灼痛,小便發黃等。
● 脾氣虛證:舌中部出血,常伴有的癥狀有:面色㿠白或萎黃,不思飲食,容易腹脹,不易消化,大便稀薄,神情疲憊,身體過度肥胖,還經常伴有其他的慢性出血等。
● 心火熾盛時,由於火熱之邪加速血液運行,逼迫血液不循經脈,溢出脈外,導致舌上出血。
● 足陽明胃經上至舌,胃火循經脈上炎,迫血妄行,溢出脈外,造成舌出血。
● 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互為表裡,肝經火熱移於膽經,循足少陽膽經之筋入舌,熱邪逼迫血液妄行,溢出脈外,導致舌出血。
● 脾氣虧虛,脾臟統攝全身血液的功能減弱,造成血液不循脈管運行,溢出脈外,可導致各種慢性失血,包括舌出血。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朱文峰。中醫診斷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