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綠記
陸蠡創作的散文
《囚綠記》是現代作家陸蠡於1938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愿,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全文結構新奇精巧,詳略得當,虛實相生,富有變化,平中見奇,語言含蓄蘊藉,深沉厚重。
囚綠記
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佔據著高廣不過一丈的小房間,磚鋪的潮濕的地面,紙糊的牆壁和天花板,兩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靈巧的紙捲簾,這在南方是少見的。
窗是朝東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點鐘左右太陽便照進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線射個滿室,直到十一點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熱。這公寓里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於選定了這朝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佔有它,那是因為有一個小小理由.。
這房間靠南的牆壁上,有一個小圓窗,直徑一尺左右。窗是圓的,卻嵌著一塊六角形的玻璃,並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個大孔隙,手可以隨意伸進伸出。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裡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當公寓里的夥計替我提了隨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見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了下來,這樣了截爽直使公寓里夥計都驚奇了。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於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 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徙小檯子到圓窗下,讓我面朝牆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但我並不感到孤獨。我忘記了睏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於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鬚,攀住一根緣引 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摺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 的擺舞。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裡來,叫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 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隻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並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從前我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裡,地面是新鋪的泥土,未除凈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綠的芽苗,蕈菌 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後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撥去這些野草,我心裡還以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計算著我的歸期,計算這“綠囚”出牢的日子。在我離開的時候,便是它恢復自由的時候.。
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於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終於在一天早晨候到了。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
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么?
1.涸轍的魚:在乾涸車轍里的魚。涸,水干;枯竭。語出《莊子·外物》。
2.緣引:引導。
3.婆娑(pó suō):盤旋舞蹈的樣子。
4.猗郁(yī yù):茂盛的樣子。
5.蕈(xùn)菌:可以採摘的大型真菌。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后,一部分文藝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環境,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面包圍中,堅持抗日文學活動,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入侵租界為止,歷時四年零一個月,稱之為“孤島文學”。
《囚綠記》寫於1938年,也即這一時間段,作者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看著“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由此他懷念起一年前,也即邀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暫住北京之時,作者生活在陰暗潮濕的房間里,窗外的一樹常春藤。作者當時懷著“過於抑鬱的心情”,對富有生命力,充滿生機的綠色常春藤無比眷戀。
主題思想
此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愿,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作者的一生孤獨短暫,顛沛流離。然而,他卻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對生活的熱情,相反他對生活始終充滿了美好的期待,即使是一絲綠也能讓他感受到生活的欣喜。
"囚綠“體現了作者對”綠“的喜愛程度,寄託了作者對生命,對愛和幸福的珍視,而無法囚住綠,正說明“綠”的頑強與倔強,作者借“綠”言志,讚美了這種頑強不屈的性格。表達了作者對處境艱難中的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的讚美之情。同時,這綠色的常春藤也象徵作者本人嚮往光明、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個正直愛國者的情感和願望。
行文結構
此文結構新奇精巧,文章的開篇不是採用破題法,而是從“去年夏間的事”,娓娓道來,逐層展開。
其中,“綠”是全文描寫的客觀對象,作者圍繞“綠”展開思路,鋪設線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擇綠”“戀綠”“囚綠”“釋綠”和“念綠”。
首先是“擇綠”,從窗戶寫起,交代綠的由來,其實是在綠枝條出現之前交代一下背景。這背景是很寒傖的,但有了綠枝條,就頓然有了生氣和活力。第四段反覆三次提及“綠影”,儘管只是寥寥幾筆,但富有詩意。綠在此時還只是“影”。另外,一些表達情感態度的詞語,如“喜悅而滿足”“歡喜”“喜悅”等,也給綠帶上了情緒色彩,物我之間初相映照。
然後是“戀綠”,開始對綠枝條直接描寫。“觀”者行為有:“我移徙小檯子到圓窗下,讓我面朝牆壁和小窗”“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等。“被觀者”情狀有:伸須、攀緣、舒葉、凋謝。“觀者”心態有:“懷念”“快活”“留戀”“歡喜”“急不暇擇”“視同至寶”“面壁成歡”等。這一部分是以寫心理活動為主,所謂“觀”的對象和“觀”的行為倒成為其次,成為抒情的依託。
接下來是“囚綠”,這是文章的主體,與文章標題呼應,寫出了綠枝條生命變化的五個階段。從作者引綠入室寫。敘述描寫不多,以抒情為主。“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措詞甚好,很形象,富有質感。之後寫發現“生的歡喜”。外加一個聯想,從前鄉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然後寫綠條執意向外。觀景甚細。接下來寫綠條漸瘦漸弱。描寫綠枝條衰敗過程。最後寫計算綠囚出“牢”的日子。囚綠至此結束,情感回到原來的戀綠狀態。
之後是“釋綠”,“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動的背景,也是綠枝生存的背景。對綠枝條的關心和照看突然暫停,變成求生的謀划。最後“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綠枝條獲得新生。
最後是“念綠”,一年後仍舊懷念“圓窗和綠友”,設想再度見面時的情景。
五個階段寫實景伴隨著寫心理、寫情感。開始囚綠時歡喜,發現綠枝條抗爭后執意囚之,既憐愛又惱怒,但最終打算釋放。
寫作手法
此文的寫作手法有以下幾點特色:
第一,物我互觀,盡顯性靈。作者隻身獨處,選擇了與綠枝條對話、溝通心靈的方式排遣寂寞,所處一室雖小,而精神天地甚寬;景物本無性靈,進入作者有情的視野,便活了起來,成為“我”的朋友。景物被賦予性靈,文章即生華彩。
第二,敘事有波瀾。如果只寫作者與綠枝條的“心靈絮語”而無甚變化,則流於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寫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綠枝條的命運變化,作者始而欣喜,繼而魔念生長,囚禁綠枝條,最後放生。由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到懷綠,五個階段較為分明,其間波瀾起伏。
第三,含蓄蘊藉,深沉厚重。作者與綠枝條的命運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體驗到生的歡欣、生的艱辛;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煩,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這也應該是作者寫作此文的直接原因,但這種心緒表現得非常隱蔽,文章之“巧”由此而來。
現代詩人余光中《哪一朵雲彩在下雨》:“感性散文寫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陸蠡了。他的散文獨創在於斷然割捨繁文雜念,而全然投入單純的情感,務求飽滿的美感。《貝舟》《囚綠記》《讖》等只從一絲縈念的線頭,便會抽出一篇美麗而多情的絕妙小品來。陸蠡是散文家中的純藝術家。”
當代哲學家、作家黃錦奎《黃錦奎選集》第六卷:“《囚綠記》傾訴著作者對綠色的愛戀與懷念,旨在抒發其本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光明的追求,而他本人也像常春藤一樣,永不屈服於黑暗,永遠向著陽光。我們推崇楊朔詩意散文的同時,我們同樣推崇《囚綠記》的這種質樸的對自然美學意境的挖掘與追求。”
當代作家李朝全《散文百年經典·1917—2015》:“綠色是希望,是生命,也是慰安,是快樂。綠色帶給人們的總是一種愉悅的感受。作者如此地酷愛綠色,以至於將其“囚禁”於室內,欣賞把玩。正因為作者對綠葉有著如此熾烈之酷愛,才能領略到常人所不曾見識過的美、體驗和感受,並從中悟出像常青藤一樣生命總在不屈不地為生存而抗爭的道理。而從那一枝不肯屈服於囚牢的綠藤,這個“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身上,作者更是聯想到了抗日烽火、民族存亡,其寓意可謂深刻。因此,這,其實是一篇獻給那些英勇抗戰的民族志士們的讚歌。”
《囚綠記》被選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必修二》教材第3課課文。
《囚綠記》被選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七年級·第二學期》的第4課課文。
陸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