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島文學

孤島文學

在黨的領導下,孤島進步作家以報刊、戲劇舞台為陣地,發表文章和公開演出,以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激勵觀眾,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

孤島文學的作品有魯迅的《魯迅全集》、《大時代文藝叢書》;文藝刊物《世紀風》多刊登雜文;專業劇團有於伶等徠的上海劇藝社,演出現代劇和歷史劇。

含義


指從1937年11月上海淪陷至1941年12月日軍進入租界止,存在於上海租界的文學。由於四面都是淪陷區,故稱“孤島”。期間產生了大量出版刊物,反映了作家對抗戰時期戰鬥和生活的記錄。孤島文學成就最突出的是雜文和戲劇。雜文以唐弢為代表,帶有強烈的“魯迅風”;戲劇以《夜上海》為代表,反映現實、民族等主題。另外還有報告文學等流行文學樣式以及黃裳、柯靈等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


主要文體
孤島文學最有影響的,一是雜文,孤島作家唐弢,柯靈,王任叔(巴人)等發表了很多緊密聯繫現實,愛憎分明的雜文,《邊鼓集》《橫眉集》代表了當時的水平。王任叔和阿英關於雜文曾發生頗有影響的“魯迅風”的爭論,后出版雜文刊物《魯迅風》;
二是戲劇活動特別活躍,於伶的《夜上海》《長夜行》《花濺淚》等反映淪陷區人民生活和鬥爭的劇本,阿英的《碧血花》(明末遺恨)《海國英雄》等南明史劇,歌頌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李健吾的《王德明》(改編自莎士比亞的《麥克白》)等。
三是群眾報告性文學發展較快,成果主要反映在由梅益、林淡秋等主編的《上海一日》里。
孤徠島文學
是中國抗戰時期的重要文學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