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古竹

禾本目禾本科植物

黃古竹(學名:Phyllostachys angusta McClure)是禾本科剛竹屬植物,竿高達8米,粗3-4厘米,勁直,幼竿微被白粉,老竿灰綠色;籜鞘背面乳白色或帶黃綠色。末級小枝具2或3葉;葉耳和鞘口繸毛均缺或有時僅具鞘口繸毛;花枝未見。筍期4月下旬。

分佈於河南、江蘇、浙江。1907年由浙江餘杭縣塘棲引入美國栽培。

筍食用;竹材性韌,篾性好,宜編製細竹器及工藝品。

簡介


【拉丁文學名】:Phyllostachys angusta
刺竹超族、倭竹族剛竹亞族剛竹屬Phyllostachys
【別名】:水什竹(河南永城)、黃苦竹、黃石竹、沙竹(浙江塘棲)

分類系統位置


生物 Vitae [三域系統]
真核域 Eukarya [三域系統]
植物界 Plantae [三域系統]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傳統系統]
百合綱 Liliopsida [Cronquist系統]
鴨跖草亞綱 Commelinidae [Cronquist系統]
莎草目 Cyperales [Cronquist系統]
禾本科 Gramineae [Cronquist系統]
竹亞科 SubFam. Bambusoideae [Hutchinson系統的禾本科Gramineae]
簕竹超族 Bambusatae [Hutchinson系統的禾本科Gramineae]
倭竹族 Trib. Shibataeeae [Hutchinson系統的禾本科Gramineae]
剛竹亞族 Subtrib. Phyllostachydinae [Hutchinson系統的禾本科Gramineae]
剛竹屬 Phyllostachys [Hutchinson系統的禾本科Gramineae]
剛竹組 Phyllostachys Sect. Phyllostachys [Hutchinson系統的禾本科Gramineae]
黃古竹 Phyllostachys angusta [Hutchinson系統的禾本科Gramineae]

性狀


稈高6~8m,徑可達5cm,新稈被稀疏白粉。籜鞘乳白或帶黃綠色,具稀疏小斑點,無毛,無籜耳和鞘口遂毛;籜舌甚發達,淡黃綠色,先端撕裂,具灰白色長纖毛;籜葉矛狀至帶狀,綠色,邊緣淡黃色,反轉。筍期4月下旬。優良篾用竹種,其編納的工藝品為我國的傳統出口商品,竹稈還可作鈞魚竿等用。

基本信息


【分佈】:浙江、福建、江蘇、安徽。河南永城有栽培。
【命名來源】:[Journ.Wash.Acad.Sci. 35: 278. 1945]
【中國植物志】:9(1):265
【組中文名】:剛竹組
【組拉丁名】:Sect.Phyllostachys
【亞族中文名】:剛竹亞族
【亞族拉丁名】:PHYLLOSTACHYDINAE
【族中文名】:倭竹族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竿高達8米,粗3—4厘米,勁直,幼竿微被白粉,老竿灰綠色;中部節間長達26厘米,壁厚約3毫米;竿環微隆起,與籜環同高。籜鞘背面乳白色或帶黃綠色,有寬窄不等的紫色縱條紋和稀疏的褐色小斑點,背部光滑無毛,無白粉,邊緣生纖毛;籜耳及鞘口繼毛俱缺;籜舌黃綠色,狹而高,先端截乎或微隆起,有缺刻,具灰白色長達0.5厘米的細纖毛;籜片帶狀,平直,開展或外翻,淡綠乳黃色或有時帶紫色。末級小枝具2或3葉;葉耳和鞘口燧毛均缺或有時僅具鞘口燧毛;葉舌明顯伸出,黃綠色;葉片呈帶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17厘米,寬1.2—2厘米,除下表面基部有毛外,兩表面無毛或近於無毛。花枝未見。筍期4月下旬。

產地分佈


產河南、江蘇、浙江。1907年由浙江餘杭縣塘棲引入美國栽培。模式標本采自美國。

本種提示


本種與曲竿竹P.Flexuosa(Carr.)A.EtC.Riv容易混淆,但本種的竿僅具有難以察覺到的白粉,籜鞘色彩較淡,斑點較少,而曲竿竹則竿在節間的上半部具白粉,籜鞘的色彩較深,斑點較多,兩者可以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