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池龜
黑池龜
黑池徠龜(學名:Geoclemys hamiltonii)是地龜科、池龜屬動物。成體長橢圓形。頭大,頭部黑色,上有大小不一的黃白色斑點,根據斑點的顏色分為白斑點黑池龜和黃斑點黑池龜2種,吻鈍,喙呈流線形。四肢扁圓,灰褐色,布滿細小斑點,趾間具蹼,前肢5爪、後肢4爪。尾較短,灰褐色。雄龜休型小,腹部凹陷,尾粗長、泄殖孔距腹甲后緣較遠。龜殼呈深褐色或黑色,有黃色斑點及斑紋。柔軟的部份呈深褐色或黑色,有黃色圓點,在頭部及頸部上的斑點最大。
黑池龜的龜殼高企,三行起角。幼龜的後邊有鋸齒,成年的則較疏鬆。
背甲長約10-12厘米,最大者約20厘米,寬約15厘米。頭、頸的側面有明顯的黃色線狀斑紋。背甲上有條縱向隆起的脊,后緣不呈鋸齒狀。背面褐色或黑色,有放射狀的花紋;腹面略帶黃色,均有暗褐色斑紋。
頸部後方較前方粗,第一節脊骨前方很少較後方闊,第二及第三節脊骨長闊差不多一樣,幼龜的則較為闊。
胸甲很徠大,兩側起角,前方截去。後葉比龜殼的開口更窄,與龜板的闊度相若。頭部很大,吻短。上顎中央微凹,頜骨的闊度與眼窩的直徑差不多一樣。
吻及冠上有一大鱗片覆蓋,上顎有一塊鱗片,眼睛及耳朵之間亦有一塊。腳趾上有蹼,一直伸延到爪上。尾巴極短。
黑池龜屬水棲龜類,棲息於小溪、河流、沼澤等地,適應性強,性情活潑,不怕人,但環境溫度要求較高。一般溫度在18℃以上能正常進食,15℃以下則出現停食、少動,隨溫度的降低而進入冬眠。生長適溫22-30℃。雜食性偏動物性,攝食緩慢,人工養殖可投餵魚、蝦、螺肉、蜆肉、蝌蚪、蚯蚓、畜禽內臟、米飯、麵條、水果、蔬菜及配合飼料等。
腹甲稱“龜板”,可入葯。可用作實驗動物。
分佈於孟加拉國、克什米爾、印度(阿薩姆邦、比哈爾邦、梅加拉亞邦、旁遮普邦、拉賈斯坦邦、北方邦、西孟加拉邦)、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河、恆河和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低地)。中國華南、華東等地有少量養殖,在廣西主要在欽州、南寧、北海等市有養殖。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瀕危(EN)。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自然溫度下5年以上成熟。每年4-6月產卵,年產卵1-2次,每次5-20枚。卵白色、呈長橢圓形,孵化期約70天。
斑點池龜的飼養池應砌成“水陸兩便”式。水位以淹沒龜背為好。斑點池龜適應性強,易馴服,只要環境適宜,很快就會主動吃食,每天餵食一次,以魚蝦、瘦肉為主,並保持水質清爽。當氣溫降到15℃左右時,移入室內越冬,室溫保持在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