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孟加拉邦

位於印度恆河平原東部

西孟加拉邦(英語:West Bengal)位於印度恆河平原東部,西部與奧里薩邦、比哈爾邦、賈坎德邦以及尼泊爾相連,東部毗連阿薩姆邦和孟加拉國,北部鄰錫金邦和不丹,南部瀕孟加拉灣。西孟加拉邦1947年8月從孟加拉邦分離出來,成為印度聯邦的一個行政邦。

西孟加拉邦分為19個縣,面積有88752平方公里,人口有9677.56萬(2017年)。西孟加拉邦主要是孟加拉人,主要語言是孟加拉語。首府加爾各答為印度第三大城市。

夏季氣溫24-40℃,冬季氣溫7-26℃。每年6-9月份為雨季,年平均降雨1750毫米。北嶺一角為山區,其餘大部分為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下游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平原。海拔12-30米,三角洲平原更低。重要的水稻、黃麻、甘蔗產區。淡水漁業與海洋漁業均重要。礦產有煤、鐵。達莫德爾河下游是一採礦與重工業區。胡格利河沿岸是一大工業地帶。工業有黃麻加工、棉紡織和金屬加工、軍工、機械等。

概況


西孟加拉邦1947年8月從孟加拉邦分離出來,成為印度聯邦的一個行政邦。
西孟加拉邦北部與錫金邦和不丹接壤,東部鄰阿薩姆邦和孟加拉國,南部鄰孟加拉灣,西部鄰奧里薩邦、比哈爾邦和加爾克漢德邦以及尼泊爾。西孟加拉邦面積8.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8千萬,主要是孟加拉人,邦官方語言是孟加拉語。首府位於加爾各答,為印度第三大城市。1999年7月20日,西孟加拉邦議會決定將邦名更為孟加拉邦,但這隻有經印度議會同意才能實施。
作為通往富有異域情調的東方門戶,西孟加拉邦以飽滿的激情、豐富的民間詩歌和旖旎的自然景色而著稱。這一切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該邦海拔高度的巨大落差形成了多變的自然景觀和氣候。從喜馬拉雅山麓的高原到孫德爾本斯的熱帶叢林,各地區獨特的自然景觀賦予西孟加拉邦迷人的魅力。

地理


位於北緯27°13'15"-21°25'24"和東經85°48'20"-89°53'04",西孟加拉邦在北、東、西三面與鄰國接壤。
西孟加拉邦在地理上大體分為兩大部分: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和南部的沖積平原。另外,孟加拉灣沿岸構成該邦南部的海岸線。喜馬拉雅山區大致分為三部分,分別是高海拔山區、丘陵地帶以及杜阿爾斯地區的落葉林和草原混合地帶。提斯塔河、托爾斯塔河、蘭吉特河以及默哈嫩達河流經這些地區。其中北孟加拉的提斯塔河和默哈嫩達河等河流進入孟加拉,在那裡它們與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一起形成龐大的水系。孟加拉平原上主要的河流包括恆河、胡格利河、汝普納拉蘭河以及達莫達爾河。
與北部地區的河流不同,南部的達莫達爾河、汝普納拉蘭河和蘇巴納雷卡河等並非一年四季長流不息。恆河及其無數的支流在恆河口形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三角洲地帶,而在這處三角洲上生長著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這片被稱作孫德爾本斯的土地以世界上最為獨特的生態系統而著稱。儘管有很長的海岸線,西孟加拉邦卻沒有很多海灘,唯一重要的海灘——迪格哈海灘位於孟加拉灣海岸。
西孟加拉邦屬熱帶氣候。平原地區除了短暫的冬季外整年氣候炎熱,而北部山區天氣寒冷但濕度較高,炎熱的季節從三月中旬一直持續到六月中旬。夜晚,涼爽的南風會帶來孟加拉灣的濕潤空氣。大吉嶺地區的山丘是盛夏避暑的好去處。季風氣候會在六月中旬如期而至。從孟加拉灣上空吹來的季風會給西孟加拉邦帶來豐富的降雨。通常冬季持續三個月左右,平原地區氣候溫和,但有時寒冷乾燥的北風會使空氣的濕度明顯下降。

歷史


在吠陀時期,孟加拉被稱作“文伽”(Vanga)。據說當時有不同種族的幾個部落居住在這裡。摩訶婆羅多時期,這個地區被分割成很多由不同首領統治的王國和侯國。
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在雅利安人遷移至孟加拉(比哈爾邦東部很大部分當時也屬於孟加拉)之前,居住在此地的是新石器時期的土著部落。據悉他們便是桑塔爾人的祖先。這些部落的人面部較長,鼻子扁平,身材矮小,皮膚為深棕色。現在的桑塔爾人仍保留著他們祖先的這些體態特徵。
雅利安人在後吠陀時期定居孟加拉,在此後很長時間孟加拉被不同的王朝所統治。由於其有利的地理位置,這個地區與柬埔寨、緬甸、斯里蘭卡、德乾地區和波斯灣地區開展了貿易往來。
西孟加拉邦
西孟加拉邦
從公元三世紀開始,孔雀王朝取代笈多王朝成為孟加拉的統治者。另外幾個值得一提的地方政權包括波羅王朝,龐德拉王朝、犀那王朝。波羅王朝的統治大約自公元800年開始直到公元11世紀,繼其之後的是犀那王朝。
公元13世紀初,孟加拉成為德里蘇丹國的一部分,後來又成為莫卧兒帝國的一部分。它靠海的地理位置使其容易受到來自外國的影響,例如16世紀早期的葡萄牙、大約1632年的荷蘭、1673年至1676年的法國、1676年的丹麥以及1690年的英國。英國不斷加強的影響導致了孟加拉本土統治者和穆爾希達巴德地區英國人之間的矛盾衝突。通過外交手段和一系列的政治陰謀,英國人最終取得了孟加拉的統治權。
1905年,英國人根據宗教分佈把孟加拉分割成不同部分。加爾各答從此成為英屬印度的首都,直到1911年首都由加爾各答遷到德里。英國人的統治結束后,孟加拉於1947年分裂。東孟加拉成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東巴基斯坦(現孟加拉國)
孟加拉是很多印度偉人的故鄉,而現代的印度便是建立在他們的真知灼見的基礎之上。其中,羅姆·莫罕·羅易、伊斯瓦爾·錢德拉·維迪耶薩伽爾、羅摩克里希那、維韋卡南德以及奧羅賓多·高士(Sri Aurobindo)等都曾是當代印度社會和宗教運動的先驅;班克姆錢德拉·查特吉、默圖蘇丹·杜塔、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等開創了新文學時代;伽伽南德拉納特·泰戈爾、阿邦寧拉納特·泰戈爾、南德拉·羅斯、吉米尼·羅伊等發起了旨在倡導純粹印度藝術形式的運動;電影大師薩耶吉特·雷伊拍攝的《生活之路》掀起了印度影壇的新浪潮運動。孟加拉還是印度自由運動的搖籃。蘇巴希·強德拉·波士被親切地稱為“領袖”,他是印度青年心目中勇敢的典範。出生在孟加拉邦的著名印度物理學家薩提恩特拉·納特·玻色是玻色子和玻色-愛因斯坦理論的提出者。孟加拉這片土地還與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字聯繫在一起,他們是泰戈爾、錢德拉塞卡爾·溫卡塔·拉曼、羅納德·羅斯、特里薩修女以及阿馬蒂亞·森。

政治


西孟加拉邦名義上的邦首腦是由印度總統任命的邦長,實際行政權力由首席部長領導的邦內閣掌握。邦長任命在立法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首腦為首席部長,並根據首席部長的建議任命邦內閣成員,邦內閣向邦立法會負責。
西孟邦主要政黨為由印共(馬)領導的左翼陣線聯盟,目前左翼陣線聯盟已連續在西孟邦執政達30年之久。
印度共產黨盛極而衰
在實行議會民主制的印度,印度共產黨能在西孟加拉邦連續執政33年,確實算是奇迹。但美國《紐約時報》10月22日援引批評者的話說,印共主政這些年來,該邦實力下滑了,這也導致印共在該邦的掌控力出現衰落。
牆上掛著毛澤東畫像
西孟加拉邦是印共的“天下”。該邦由左翼陣線聯盟掌控,而左翼陣線聯盟則由印共領導。在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的一個禮堂里,擺著一張長方形的辦公桌和7把椅子,有3個人坐在那裡議事。而在牆上,從左至右分別掛著斯大林、馬克思、列寧、恩格斯、毛澤東以及胡志明的畫像,分外醒目。在加爾各答市中心附近,則立有列寧的雕像。
另外,美國駐加爾各答領事館前面的大街很久以前就被命名為胡志明大街。
在過去的33年裡,印共連續7屆贏得西孟加拉邦的選舉。在6年前,共產黨甚至能左右印度的大局,在他們的支持下,印度國大黨才得以組建一個鬆散的全國性政府。
印共執政能力遭質疑
《紐約時報》稱,印度貧富分化嚴重,有數百萬陷入赤貧的農民和工人,他們和該國日益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毫無聯繫。在這種大背景下,印共本該趁機擴大影響力。然而,除了在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外,印共並未獲得民眾支持。更糟的是,他們在西孟加拉邦的掌控力也呈現下降趨勢。批評人士抨擊他們背叛了農民的利益。該邦一直被視為印度的文化和經濟中心,但在印共領導該邦時,該邦實力下滑了。
該邦著名的知識分子、社會改革家馬哈斯維塔·德維,現在成了左翼陣線聯盟的強烈批評者。他說:“我以前從未想到有朝一日會寫文章來批評他們,但是,左翼政治家正在失去這場戰役,因為他們現在對人民的利益根本不管不顧。”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印共衰落的部分原因是盛極必衰,任何執政如此長的政黨都會這樣的。當被問及是否執政時間過長時,西孟加拉邦衛生部長蘇亞·卡塔·米什拉嘆口氣說:“在民主社會,在人民的委託下執政33年,我不認為這是罪過。”不過,他也不得不承認,支持他們的陣營,遭到一些侵蝕。
成也土地,敗也土地
1977年,印共領導的左翼政黨聯盟獲得該邦政權。當時,他們發起一項廣泛的運動,將土地分給小農,並立法保護佃農。現在,西孟加拉邦約84%的農村土地由普通農民所有。而在整個印度,這一比例僅為43%。西孟加拉邦商業部長尼魯潘·森表示,在農村地區,真正獲得權力的是那些窮人以及邊緣化的農民。他和其他左翼人士一樣,認為新的土地政策打破了存在數個世紀的封建制結構。
但是,將土地分成小塊也帶來新挑戰,移民從更貧困的邦(如與之相鄰的孟加拉邦)蜂擁而至,導致這裡人口持續增加。西孟加拉邦盛產稻米和其他作物,但將經濟捆綁在農業上,也導致該邦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下降。
該邦商業部長尼魯潘·森對此頗有感觸:“人們持有的土地越來越小,這樣一來,下一步該做什麼呢?那就是不得不發展工業。”當印共贏得2006年的選舉時,該邦首席部長布達德布·巴塔查吉就發起支持工業的運動,許諾吸引工廠以提供就業崗位。從那之後,這裡的網際網路工作崗位已是原來的3倍,達到10萬個。但儘管如此,和其他邦相比,該邦還是錯過了經濟蓬勃發展的機會。
另外,當印度知名的塔塔集團要在該邦設汽車廠時,業已獲得土地的“既得利益者”——農民反抗該廠徵用土地。草根國大黨主席馬曼塔·班納吉這樣的政治反對派也藉機發難。草根國大黨官員帕薩·查特吉表示:“共產黨口口聲聲說是為農民著想,但是,這個黨和政府卻強行收回分給農民的土地。”查特吉現在是該邦議會的反對黨領導人。
2008年,塔塔集團在該邦建廠的計劃取消,但左翼陣線聯盟受到的責難卻沒完。外界批評說,印共的意識形態至高無上,現在,該黨的性質已遭到腐蝕。批評人士認為:“西孟加拉邦政府儘管口口聲聲說尋求平等、消除不平等,但政府並沒有改善最貧困地區的大部分人民的生活。”
競選對手來勢洶洶
如今印共的影響力日漸下滑。印共在2009年西孟加拉邦的議會選舉中潰不成軍,在明年邦選舉中,印共可能失去對西孟加拉邦的控制。現在,國大黨已經與草根國大黨主席馬曼塔·班納吉聯盟。
今年5月,西孟加拉邦基層選戰激烈,一心想在明年當上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長的印度鐵道部長班納吉全力以赴。結果是,班納吉領導的草根國大黨大勝。今年10月20日,班納吉這名女強人要求該黨同仁準備一場“戰爭”,在明年的選舉中將左翼陣線政府趕下台。這說明,左翼執政30年的西孟加拉邦,明年很可能真要變天了。
不過,很少有分析人士懷疑共產黨的政治力量。畢竟,印共也是一個很善於反思、善於補偏救弊的政黨。

經濟


孟加拉邦土壤肥沃,盛產水稻和黃麻,全邦有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農村。主要工業有棉麻紡織、制茶、製糖、鋼鐵和造紙等。孟加拉邦的甜食是著名的。
西孟加拉是印度工業最發達的邦之一,它在工業發展方面具有很多優勢,包括大量的熟練勞動力、極低的損耗成本、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以及毗鄰東南亞市場。最近該邦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方面名列第五。它共有兩個機場,一個位於加爾各答,另一個在孟加拉邦北部的巴格多格拉。哈爾迪亞港和加爾各答港每年的貨物吞吐量達4000萬噸。除了印度最完善的鐵路運輸網,西孟加拉邦還是印度公路網最密集的地方,公路總里程達5069公里以及44000公里其它等級道路。整個20世紀90年代,西孟加拉邦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7%的速度增長。從1993年至2002年近十年間,其經濟平均年增長率為7.11%,位居印度各邦之首。自1991年1月至2003年12月,該邦795項重大工程共計吸引投資2443.634億盧比。2002年至2003年,西孟加拉邦國民生產總值增長7.14%,增長幅度與1993年至1994年期間相等。僅有農業部門增長率因季風災害而出現下滑。
在西孟加拉邦,農業是人們從事的主要產業。水稻是當地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其它農作物包括玉米、豆類、油料作物、小麥、大麥、土豆以及蔬菜。印度全國三分之二黃麻由西孟加拉邦供應,這是因為該邦的土壤條件和豐富的降水為黃麻種植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茶葉也是當地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其中大吉嶺所產的茶葉品質上乘。當地還種植煙草和甘蔗。
西孟加拉邦
西孟加拉邦
由於在農村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和推廣村民自治制度,西孟加拉邦農業平均年增長率為4.5%,成為印度農業增長最快的邦。2003年,西孟加拉邦在蔬菜、菠蘿、水稻產量以及內陸漁業方面均據印度各邦之首,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24%、27%、18%和33%。
該邦在鋼鐵、化工、信息產業、石油化工、農產品以及食品加工等方面呈現出持續增長趨勢,特別在鋼鐵行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1991年至2003年期間,共有175項鋼鐵項目上馬,投資額總計735.909億盧比。該邦支柱產業包括鐵路機車、貨車製造、造船、機床製造、紡織機械、運輸設備、工程物資、汽車製造等。
西孟加拉邦還擁有一些其它重要產業,包括皮革、黃麻、造紙以及茶葉。該邦是印度最大的皮革製成品產地,全國大約70%的皮革製品來自這裡,皮革製品主要銷往歐洲國家。位於加爾各答的皮革技術學院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另外,西孟加拉邦政府已經在加爾各答城郊建立了一個最先進的綜合皮革基地,佔地1100英畝。
由於該邦大量種植黃麻,黃麻加工業便成為西孟加拉邦最突出的產業。在印度,西孟加拉邦是黃麻紡織業的領頭者和先行者,主要產品有粗麻布、帆布、麻布袋及其它黃麻製品。在世界上最大的黃麻生產國——印度,黃麻產業為4000萬農民和20萬工人提供了工作機會。
西孟加拉邦還是印度造紙工業的第二大邦,僅次於馬哈拉施特拉邦。當地造紙廠每年生產大約22.26萬噸紙張。
世界知名的大吉嶺茶也產自西孟加拉邦。該邦的茶葉產量佔印度全國總產量的20%左右。印度最大的茶葉拍賣市場便建在加爾各答。在西孟加拉邦,茶葉產業在經濟發展和提供就業機會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文化


孟加拉人非常愛好音樂,他們用歌唱表達感覺、情緒以及精神體驗。自古以來,無垠的曠野、蜿蜒流淌的河流以及美麗的村莊,激發了無數鄉村游吟詩人創作出大量的歌曲。這些歌曲用竹笛、“艾克塔拉(一種獨弦琴)”、“道塔拉(一種二弦琴)”以及“達爾”和“考爾”等打擊樂器伴奏。孟加拉當地的拉格曲調被歸入北印度或印度斯坦音樂派別。另外,這些歌曲中還可以發現迦拿帝克樂派的諸多音樂元素。
基爾坦風格
基爾坦是一種源於德如帕德音樂的複雜的聲樂風格。它與印度教的毗濕奴派宗教運動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基爾坦風格以大量運用合唱的方式以及前莫卧兒時期德如帕德音樂特有的複雜節拍為特色。該音樂風格還將形式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
毗濕奴普爾樂派
隨著莫卧兒王朝統治的沒落,印度音樂大師檀增的很多弟子和後代從德里遷到其它地區。作為檀增的後代,巴哈杜爾·汗在毗濕奴普爾侯國定居下來並開創了被稱作的“毗濕奴普爾”的音樂派別。這個樂派後來造就了很多聞名遐邇的音樂家。公元19世紀,半古典輕音樂風格開始盛行於孟加拉地區。後來來自奧都的納瓦布·瓦茲德·阿里·沙引進了“圖木里”曲調。它在印度古典音樂以最突出的輕音樂風格而著稱。很長時間后,“圖木里”才開始流行起來。
民間歌曲
名勝
名勝
民間歌曲主要分為三大派別,分別是鮑爾派、巴提阿里派和沙里派。鮑爾派歌曲由被稱為“鮑爾”的撒哈奇亞教派的游吟歌手所創作。他們精通自己教派的神秘哲學,根據靈感隨時創作歌曲。表演時一邊歌唱一邊舞蹈,完全達到渾然忘我的境地。歌曲的旋律非常簡單,只使用基本的音階,同時節奏輕快流暢。巴提阿里派歌曲是河邊和曠野居民所唱之歌,它的節奏舒緩,曲調憂鬱,通常用來表達對心上人默默的思念之情。沙里派歌曲是船工所唱的歌曲,其節奏與船槳有力的划水節拍一致,通常是齊聲合唱。
泰戈爾傳統風格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所創作的歌曲融合了幾乎所有的音樂風格,包括印度斯坦古典音樂、本土音樂以及歐洲音樂,從而形成了其獨特的兼容並蓄的音樂風格。他一生中共創作了近2500首歌曲,主要分為以下五大類:1.敬神歌曲;2.愛情歌曲;3.歌頌自然的歌曲;4.愛國主義歌曲;5.多種風格歌曲。泰戈爾在其敬神歌曲中借用德儒帕得派和鮑爾派音樂風格,而在其它歌曲中融入塔帕派的除即席創作之外的其它音樂元素。他很多愛國主義歌曲中使用了鮑爾派音樂風格。例如,已成為孟加拉國歌的《金色的孟加拉》和印度國歌《人民的意志》都是在德儒帕得派音樂風格的基礎上創作的,並融合了合唱的特點。
舞蹈和戲劇
盛行於普如里亞地區的Chhau舞是孟加拉地區的一種複雜的舞蹈體系。作為一種面具舞,所有的舞蹈表演都要使用面具。這種舞蹈通常由男性演員表演。該舞蹈富於激情,在風格上具有原始宗教儀式舞蹈的特點,表演中主要使用鼓來伴奏。在面具出現在舞蹈中之前,舞蹈者曾將某些符號塗在臉上或身上,用來表現其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徵。
“賈特拉”(Jatra)是孟加拉地區的一種傳統戲劇形式,通常由叫做“阿提卡里”的班主帶領之下的流浪劇團演出。“賈特拉”戲劇最開始僅取材於克里希那王和王后拉達的故事,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來自鄉村或是城市的很多作家和劇作家編寫的劇種。
電影
孟加拉電影在印度電影產業中佔有非常榮耀的地位。曾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電影大師薩耶吉特·雷伊令印度電影在世界上贏得了廣泛的讚譽。1955年,薩耶吉特·雷伊推出了根據比布提布坦·班尼傑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生活之路》,成為印度電影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這部電影標誌著印度電影從此走向世界。它在世界上特別在西方國家被認為是對人性的展現。從改編自班尼傑同名小說的《生活之路》開始,薩耶吉特·雷伊相繼推出了三部系列電影,后兩部包括《不屈者》和《阿普的世界》,這三部電影被統稱為《阿普三部曲》。除了薩耶吉特·雷伊之外,姆里納爾·森和李維克·吉哈塔克也是獲得國際認可的印度電影大師。

文學藝術


繪畫
作為孟加拉傳統繪畫藝術的一部分,波羅繪畫是指公元10世紀到13世紀期間波羅王朝統治者們所鍾愛的佛經中的插圖。
西孟加拉邦
西孟加拉邦
19世紀,迦梨戈特捲軸畫成為孟加拉占統治地位的繪畫派別。該畫派紮根於傳統的鄉村風格,並與當時居住在加爾各答迦梨戈特的迦梨神廟附近來自農村地區的泥塑藝人和畫師息息相關。它的興旺發展歸功於畫家們以詼諧的方式針砭時弊的傳統。繪畫中貫穿的諷喻風格、運用富於動感的線條、平實的繪畫技巧以及不加修飾的著色手法,使迦梨戈特捲軸畫成為具有極高審美價值的藝術。
隨著歐洲文化的衝擊,印度傳統繪畫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阿邦寧拉納特·泰戈爾將西方繪畫技法和印度傳統繪畫理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孟加拉繪畫風格。這種繪畫風格形成之初受到民族主義的激烈抵制。當時面對來自西方世界的衝擊,以及隨之而來英國在印度日益增強的政治勢力,民族主義者倡導保持民族的獨特性。阿邦寧德拉納特所開創的畫派獲得了國際上的認可。他的兄長伽伽南德拉納特和叔叔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當時也都是該畫派舉足輕重的人物。伽伽南德拉納特吸收並改進了立體派繪畫藝術,並進一步突破了立體派藝術理念的結構框架。
出於表達內心情感和觀點的需要,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在60高齡時開始轉向繪畫。20世紀20年代初期,印度著名畫家南德拉·羅斯來到了聖蒂尼克坦泰戈爾創辦的國際大學任教。他的繪畫作品深受泰戈爾和聖蒂尼克坦鄉村繪畫風格以及甘地關於振興印度農村呼籲的影響。甘地強調藝術應與印度農村地區相聯繫,這也在加米尼·羅伊的心中產生了共鳴。加米尼·羅伊發現了許多能夠合理髮展藝術的潛在原理,它既符合西方前衛的現代派藝術的各種教條,又保持了民族特點。他的繪畫作品充分體現了動感優美的線條、不露聲色的色彩搭配以及完美的畫面布局。加米尼·羅伊成為隨後大批進入該領域的印度現代派藝術家的先驅。
文學
孟加拉語是印歐梵語體系中的分支。據說它於公元1000年左右成為一門獨立的語言。目前,全世界超過2億人以孟加拉語為母語,使其成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排名第七的語言。孟加拉文學可以追溯到公元12世紀。最早的孟加拉文學據稱是孟加拉第一位詩人傑得夫(公元12世紀)的詩歌作品。他用梵語創作的詩篇《愛情之歌》講述了克里希那王和王后拉達之間的愛情故事。公元1350年至1800年是孟加拉文學發展進程的中期階段。至15世紀末,孟加拉文學已經完全建立起來。這段時期,帕達瓦里詩人創作了大量的愛情抒情詩,它們後來成為孟加拉語的文學經典。巴度·坎蒂達斯所著的《SriKrishnaKirtan》成為該時期最重要的哲學著作。
由中世紀時期聖人傑坦亞(1485-1533)發起的旨在倡導印度教一種強烈情感形式的采坦亞運動,在隨後直到19世紀早期的很長時間內主導了孟加拉詩歌的發展。它促使了毗濕奴文學的發展。除了毗濕奴詩歌以外,16世紀印度最重要的文學著作是穆昆達·查誇瓦爾提所創作的《Chandimangal》。被認為是開創了印度文學史的一個新時代,即曼加爾-欽定詩時期。另外,這一時期出現了《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和《薄伽梵歌》的孟加拉語版本。孟加拉的毗濕奴流派便是從《薄伽梵歌》中獲取的靈感。
印度孟加拉地區與地緣鄰近的緬甸阿拉坎邦之間在文化上有密切的聯繫。阿拉坎邦成立於15世紀早期,其轄下的第一位孟加拉語詩人名叫都萊特·卡茲。
從1801年開始進入現代孟加拉語時代。這段時期當地與西方世界日益增強的聯繫激發了活躍的文化融合,先導致了散文體的出現。當時最優秀的散文作家包括拉姆·拉姆·波士和米雷頓金·維達蘭卡爾。當時還出現了拉賈·拉莫亨·羅伊、伊斯瓦爾錢德拉·維達蘭卡爾、班吉姆錢德拉·查托帕德雷等一批既是社會改革家,又是學識淵博的學者的公眾人物。孟加拉當代文學由此開端並走向繁榮,從而孕育了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這樣的文學巨匠。孟加拉還培育了印度最早用英文寫作的作家,其中拉賈·拉莫亨·羅伊(1772-1833)被認為是印度英語文學之父。

節日


在孟加拉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上有無數的節日。當地有句孟加拉諺語意為“一年十二個月有十三個節日”。然而,這句著名的諺語並沒反映出孟加拉當地實際的節日數量。這些文化或宗教節慶活動為每個人提供了享受快樂的機會。在孟加拉各種節日期間,人們還會欣賞到具有異域文化和宗教特色的社會文化活動。
杜爾伽節
西孟加拉邦歌舞
西孟加拉邦歌舞
杜爾伽節是西孟加拉邦最重大的節日,各種祭祀活動使其成為該邦持續時間最長的假期。它特別是孩子們的大日子,因為節日里他們可以穿新衣服和吃美味的糖果。拜祭活動以神像擺放開始,共持續三天。在活動的最後一天,人們在河中或水池中舉行神像的洗禮儀式。杜爾伽節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功能。無論在城鎮還是在鄉村,節日期間每個夜晚都會舉辦戲劇、歌詠、音樂演奏、舞蹈、體育和文化比賽等活動,人們可以免費參加這些文娛活動。另外還會舉辦社區大型宴會。盛大的洗禮儀式是杜爾伽節最後一項活動。伴隨著音樂和鼓聲,遊行的人們抬著神像來到水邊,在洗禮儀式結束后,人們會以親密的擁抱來相互問候。主人會用甜點蜜餞招待前來拜訪的客人。節日歡慶活動一直持續到三周后,那時祭祀打敗邪魔的創造女神迦梨的盛典開始。迦梨作為原始力量之神與孟加拉人所崇拜的“慈祥之母”杜伽女神在教義上有所不同。
排燈節的慶祝活動是在迦梨女神祭典的前夜舉行。家家戶戶被無數的燈籠照亮,同時還有盛大的煙火表演。與印度北部地區不同,排燈節在孟加拉地區並非新年的開始。新年仍然為孟加拉曆法中新年的首日,即公曆4月15日。
瓦桑特帕查米節
瓦桑特帕查米節(春季的第五天)標誌著一年中冬季的結束。它在介於一月最後一周和二月中旬的某一天舉行。這天是祭祀智慧女神薩拉斯瓦蒂的日子,學生和藝術家們會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
勒特亞德拉節
勒特亞德拉節(意為馬車旅行)是在雨季初期新月出現的第二天舉行。人們會將宇宙之神札格納特的神像放置在一輛木製戰車上的廟形神龕中,然後拉到指定的地點。在印度東部地區,這天被認為是吉日,標誌著播種季節的開始。節日期間集市的特色之一,就是賣給農民和園丁的種子和秧苗非常暢銷。
霍利節又稱灑紅節,在早春的某個月圓之日舉行。這天人們興高采烈地相互塗抹各種顏色的粉末,以示祝福。毗濕奴教信徒認為這神聖的節日當天也是聖哲闍多尼耶的誕辰。
濕婆夜節
濕婆在印度教中被認為是眾神之神,濕婆夜節便是專門祭拜濕婆的節日。二月至三月的新月之夜,成百萬的朝聖者會聚集在各個濕婆廟舉行祭拜活動。位於胡格利地區塔拉克什瓦爾的濕婆神廟當天會吸引著數十萬的朝聖者。
開齋節標誌著齋月的結束,這天人們都會身著新衣以示慶祝。所有的男性穆斯林早上會在清真寺前或空地上參加“早禮拜”儀式。儀式結束后,他們會相互友好地擁抱。當天人們仍需齋戒並禁止喧鬧嬉戲,主要的活動為聚在一起聆聽佈道。宰牲節又稱犧牲節,它也是穆斯林重要的節日之一。節日期間,人們宰殺牲畜祭祀神靈。
帕拉瑪漢薩誕辰
這是一個重要的宗教節日,於每年三月上旬在羅摩克里希那傳教團的總部白魯爾廟舉行。
羅賓德拉誕辰
這是慶祝文學巨匠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生日的節日,於每年5月7-8日舉行,是西孟加拉邦影響最廣的文化節日。無論城鎮還是農村,所有的文化團體演出歌曲舞蹈節目以及泰戈爾創作的戲劇,演出會持續好些天。

風景名勝


加爾各答的中國人
加爾各答塔霸地區的“唐人街”中居住著為數不多的華裔居民。他們的祖先大部分是於19世紀早期從中國福建和廣東移居到這裡的。1820年出版的譯為《海事紀》的中文書中發現了一則簡短通知,這是最早關於中國移民印度的文字記載。這些華裔居民除了少數之外大都從事皮革生產。隨著時間的推移,孟加拉地區的中國人逐漸融入當地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位於加爾各答“唐人街”的迦梨神廟是由一名中國信徒出資修建的,它已經成為各個社區的人們都喜歡前往朝拜的場所。
加爾各答(Kolkata)
名勝
名勝
作為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加爾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它還被認為是印度的“文化之都”。作為通往印度東部地區的門戶,加爾各答在印度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最初在蘇塔奴蒂、戈爾達浦爾和加爾各答三個村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1690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約翰·查爾諾克佔領並租借了加爾各答,使其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口岸。加爾各答是英國在印度統治的第一個首府,因此修建了很多具有當時風格的建築。這裡還有很多由特里薩修女建造的修道院。
印度博物館(IndianMuseum)是加爾各答的主要旅遊景點之一,建於19世紀70年代,是印度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亞洲最好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屬義大利建築風格,分為不同的展區。館內收藏著大量珍奇的展品,包括埃及木乃伊、鯨魚骨架、古代法案珍本、隕石以及包括一頭巨鱷和一頭巨龜等史前動物的化石。館內還收藏著來自奧里薩邦和其它神廟的精美藝術品以及犍陀羅佛像藝術品。阿育王當年所建的獅子柱頭屹立在博物館門口,它已經成為印度國徽圖案。
維多利亞博物館(VictoriaMemorial)是一處大型白色大理石建築。它是保留時間最長的英國對印度的統治的遺跡。目前,它已經被改建成為博物館,用來展覽英國統治印度時期的歷史文物。
伊甸園(EdenGardens)位於加爾各答西北角,面積不大但景色宜人。園內還有一座與其同名的板球場。
比爾拉天文館(BirlaPlanetarium)是東南亞最大的也是世界上第二大天文館。它建於1962年9月,與雄偉的桑吉佛塔一樣,也是印度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迹。
豪拉橋(HowrahBridge)是20世紀工程技術的傑作。整座橋全長450米,沒有任何橋門。
迦梨廟(KaliMandir)是用來供奉打敗邪魔的創造女神迦梨的神廟。古村寨迦梨卡塔的名字便取自迦梨神廟,而這個村寨又賦予了這個城市現在的名稱。白魯爾廟(BelurMath)建於1899年,為羅摩克里希那傳教團的總部,將教堂、佛寺和清真寺融為一體。
薩希德塔(SahidMinar)建於1828年,是一座高48米並融合了土耳其、埃及和敘利亞建築風格的紀念塔。這座以多元建築風格著稱的紀念塔頂部建有兩層露台,沿著盤旋的台階而上,人們可以到達露台。到達下面的露台需攀登198級台階,而到達頂層還需再爬25級台階。站在塔頂人們可以俯瞰整座城市。
聖保羅大教堂(St.Paul'sCathedral)始建於1839年,建築風格為印度哥特式。1847年,它被視為是第一座東方的英國國立教會教堂。它仿照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比爾·哈里塔建造。教堂高247英尺,寬81英尺,塔高201英尺。教堂建築華麗,並飾有展示聖保羅生平的精美壁畫。它是加爾各答城內最壯觀的宗教建築之一。
作家大廈(Writer'sBuilding)俗稱“馬哈卡蘭”,始建於1690年。1889年,它正面增建了壯觀的科林斯式建築。大廈佔地2.8英畝,為古典哥特式建築,其建築特色包括精美的欄桿雕塑以及華麗的拱形走廊,中間精緻的小亭使大廈成為體現文藝復興後期風格的建築。目前大廈還是西孟加拉邦政府秘書處的駐地。
威廉堡(FortWilliam)作為加爾各答的中心建於1696年至1702年。它於1757年被英國東印度公司焚毀,後於1773年重建。
植物園(BotanicalGarden)建於1787年,佔地270英畝,園內共有1700種植物。它以種植大量的竹屬植物、蘭花、棕櫚樹和露兜樹屬植物而著稱。坐落在這裡的中央國家植物研究標本館共收集了250萬件植物標本。
動物園(ZoologicalGarden)建於1876年,佔地16公頃。園內餵養著大量各種動物,其中比較特別的包括白虎虎獅(老虎和獅子的雜交品種)、大量的爬行動物以及孟加拉虎。冬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候鳥成為動物園獨特的景觀。
國際大學(Shantiniketan)
它是一所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所創建的國際性大學。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在這裡相遇並融合。這所大學體現了印度善於吸收其它文化精華的傳統。“聖蒂尼克坦”意為和平之地,原為馬哈爾希·德文特羅納特·泰戈爾於1863年創建供高僧修行的場所。1901年,他的兒子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將其改建成一所當時只有5名學生的露天試驗學校。事實證明它是成功的。這所學校逐漸拓展了學習科目,並發展成為目前和平大學的雛形。大學另一大特色是校園中隨處可見羅賓德拉納特、南達爾·波士、拉姆肯卡爾、摩克波提耶等大師精美的雕塑、壁畫和繪畫作品。泰戈爾於1924年訪問了中國,他到了中國很多地方,每到一處便被盛邀發表關於印度文化和文明的演講。1937年,泰戈爾在國際大學中成立了中國學院。1938年他對日本侵略中國給予了憤怒的譴責。
毗濕奴普爾(Vishnupur)
毗濕奴普爾鎮位於班庫拉地區,曾於公元8世紀至18世紀作為馬爾布姆國的首都而盛極一時。當地陶藝工匠以工藝精湛而著稱,這體現在毗濕奴普爾鎮有很多陶磚結構的廟宇上,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沙姆萊神廟(1643)、拉斯曼查廟(建於16世紀後期,現存最古老的磚結構寺廟)以及建於17世紀位於科斯塔萊的喬邦拉神廟。建於亢薩巴迪河和庫瑪里河上的姆庫特馬尼普爾水庫面積廣闊,並以田園式的自然風光而著稱
穆希達巴德(Murshidabad)
它的名字來源於孟加拉第一個獨立的行政長官穆爾希達·曲里·克罕。它位於巴吉拉蒂河沿岸,曾為孟加拉的首府。千門宮是穆希達巴地區最主要的旅遊勝地。這座歐式風格的宮殿又稱為尼扎馬特堡,建於1837年,共有114個房間和8處長廊。千門宮前有印度最大的阿訇居所。
大吉嶺(Darjeeling)
大吉嶺是印度最著名的茶葉產地,可能也是印度山川景色最秀麗的旅遊勝地之一。除了6月-9月的雨季,從干城章嘉雪峰到山下的河流,一路上景色壯麗。距大吉嶺11公里的虎山佔據著當地制高點,海拔高達2590米,它以從干城章嘉峰上觀看壯觀的日出而著稱。天氣清朗的時候,人們還可以看見遠處的珠穆朗瑪峰。虎山附近的森查湖是野餐的好去處。科姆寺是大吉嶺地區最著名的佛寺,距城區約8公里,寺內供奉著彌勒佛的神像。從這裡驅車半小時可以到達桑那達,那裡有一處隸屬於紅教的大型寺院。附近的觀象山上建有迦梨神廟,吸引著許多印度教和佛教信徒前來朝聖。布提亞布斯提寺位於市中心丑拉斯塔廣場附近。大吉嶺還有迪爾達姆寺、自然歷史博物館、索道、植物園、動物園等其它旅遊景點。
迪格哈(Digha)海灘
迪格哈原叫做比爾庫,是西孟加拉邦最負盛名的海濱旅遊勝地。迪格哈海岸生長著大片的木麻黃屬植物。從海灘到淺海大約1公里的範圍海水平靜,使其成為安全的游泳地點。最近發現的桑卡爾普爾海灘還沒被破壞。距其10公里左右還有一處相似的海灘,周圍也生長著木麻黃屬植物。遊客可以在此享受到私人海灘所提供的歡樂。
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
(SunderbansNationalPark)孫德爾本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廣的河口三角洲,還是最大的孟加拉虎棲息地。這裡生長著各式各樣的四季常青紅樹林。翠鳥和白腹海鷗為天空增添了幾分亮麗的色彩。漲潮時,海水漫湧上來,紅樹林看上去象是浮在水面上,海水退去后,留下了映在油亮淤泥上的自然景觀。這片土地被無數河流和水道分割成很多大小不一的部分,所有河流最後都注入孟加拉灣。根據當地的民間傳說,伐木工人、采蜜工人和漁夫工作時會得到森林女神的庇護。他們在森林裡工作很危險,這正如當地一句諺語所說:“在森林裡你一直處在老虎的監視之下。”有些人認為孫德爾本斯名字的起源是由於當地盛產孫德里樹。當地其它野生動物還包括鹿、野豬、猴、鱷魚、巨蟒、蜥蜴以及各種水鳥。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於1987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莫罕南達野生動植物保護區
(MahanandaWildlifeSanctuary)莫罕南達野生動植物保護區佔地158.04平方公里,是各種大大小小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的庇護所。形狀、大小和顏色各異的鳥類在保護區內棲息,其中印度國鳥孔雀在保護區內很常見。
辛戈里拉國家公園
(SingalilaNationalPark)辛戈里拉國家公園位於大吉嶺地區西北邊境,北臨錫金,西靠尼泊爾,佔地78平方公里,海拔跨度介於2400米至3636米之間。公園內生長著各種名貴草藥。雨季過後,滿山遍野盛開著各種野花。公園內主要的哺乳動物包括小熊貓、喜瑪拉雅黑鹿、山貓雲豹赤麂鬣羚黃喉貂、野豬以及喜馬拉雅長毛鼠。另外,公園內還有很多種鳥類,包括紅胸角雉、黑鷳血雉以及紅胸山鷓鴣。
喬爾達帕拉野生動植物保護區
(JaldaparaWildlifeSanctuary)該森林保護區建於1941年,主要是保護印度大犀牛。除了犀牛以外,保護區內還有沼澤鹿、水鹿、虎、豹、野象、野豬、豚鹿、赤麂、孔雀、原雞、鵪鶉等野生動物。遊客可以騎著大象遊覽整個保護區。

手工藝品


陶器
西孟加拉邦手工藝品
西孟加拉邦手工藝品
在西孟加拉邦,手工陶器製作通常是婦女的藝術。她們製成各種各樣的陶偶和玩具。這些陶偶和玩具是用手捏成或用模具壓制而成。西孟加拉陶器最基本的兩種藝術風格是班庫拉風格和克里希那納格爾風格。
克里希那納格爾泥塑已有250年的歷史,並受到國際上的歡迎和認可。它以栩栩如生的再現社會場景和人物而著稱。
班庫拉陶器主要用於祭祀儀式。這些儀式幾乎都與當地人在民間節日期間拜祭各種部落保護神和民間神靈的風俗有關。特別是陶馬對稱的外形和圓滑的身體曲線顯示出無比的尊貴和魅力。陶馬俑和陶象俑是這種陶器風格最常見的題材。
捲軸畫
在西孟加拉邦,捲軸畫家有很多別稱,例如“寫生畫家”、“吉特拉卡爾”、“油畫家”等。傳統的捲軸畫藝術體現了觀念和實踐的自我更新。可能受到穆斯林書法的影響,傳統的捲軸畫風格以粗獷有力的線條而著稱。捲軸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和耆那教傳統藝術。
面具製作
西孟加拉邦
西孟加拉邦
用黏土、紙和布製作面具的藝術主要是在西孟加拉邦普如里亞區。這種藝術建立於普如里亞區當地一種叫做“Chhau”(梵文,面具)的舞蹈基礎之上。舞蹈和面具,二者缺一不可。面具舞在表現力、風格和音樂方面具有一些與原始宗教舞蹈類似的特點。同時,舞蹈中用於表現印度皮瑞尼時期角色的面具,也與原始宗教舞蹈中所用的面具在風格和象徵意義方面具有相似之處。
紡織品
從古時候起,孟加拉絲綢便在全世界範圍內廣受好評。巴魯查利紗麗是最著名的孟加拉絲綢產品,它以精美的圖案和神奇的編織技巧而聞名於世。象絲綢紡織品一樣,棉布紗麗也是精工細作的藝術品。印度的蠟染技法起源於爪哇的蠟染技術,並興起於聖蒂尼克坦地區。各種花狀圖案圍成圓形的“加爾加”(kalka),錐形等各種幾何圖案也很常見。孟加拉“坎沓(刺繡)”是一種多用途的外罩,通常用衣片縫製而成。它們有的用作床罩,有的用作鏡罩。除了樸素的不加修飾的“坎沓”,它們大部分飾有取材於著名的史詩《羅摩衍那》和《克里希那傳》的插圖或孟加拉民間傳說的圖案。
黃麻編織
孟加拉當地的婦女利用稱作“金色纖維”的黃麻編織成各式各樣盛放家用物品的器皿。在古代,黃麻便是一種很常用的纖維。現在孟加拉地區成為黃麻工藝品的重要產地,產品涵蓋華麗的黃麻地毯、裝飾掛毯、花盆弔掛、手提包、床罩等。
鐵藝
部落的鐵藝手工藝人為我們保留下了永恆的文化遺產——造型精緻、裝飾華美的金屬鑄造工藝品。鐵藝工匠利用幾乎失傳的上蠟工藝將黃銅、青銅以及其它金屬鑄造成精美的藝術品。在傳統的中空鑄造過程中,金屬熔鑄工藝取代了上蠟工藝。這種工藝早在雅利安人來到印度之前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善。
貝殼工藝品
作為孟加拉地區傳統手工藝品之一,貝殼工藝品被稱為最古老的金銀細絲鑲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