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棕櫚樹的結果 展開

棕櫚樹

亞熱帶植物

棕櫚樹屬常綠喬木。樹榦圓柱形,常殘存有老葉柄及其下部的葉崤,它原產中國,除西藏外中國秦嶺以南地區均有分佈,常用於庭院、路邊及花壇之中,適於四季觀賞。木材可以制器具,葉可制扇、帽等工藝品,根入葯。棕櫚樹的葉簌豎干頂,形如扇,近圓形,莖50-70cm,掌狀裂深達中下部;葉柄長40-100cm,兩側細齒明顯。雌雄異株,圓錐狀肉穗花序腋生,花小而黃色。核果腎狀球形,莖約1cm,藍褐色,被白粉。花期4-5月,10-11月果熟。

形態特徵


棕櫚樹
棕櫚樹
棕櫚樹是屬於棕櫚科,常綠小喬木,株高3~8公尺柱形,包以暗竭色纖維的葉鞘。葉具長柄,簇生干頂狀,徑可達80公分,掌狀分裂,裂片線形、內折、具二尖裂;葉柄長約一公尺,兩綠有刺,其下端兩側分別將莖幹包圍;4~5月開花,花小、黃白色、雌雄異株多數集生而作分岐之肉穗花序,外包有多數顯著之大葉小苞形;萼片,花瓣均為三枚,雄蕊六本;心皮三枚;核果,扁平心臟形,徑約一公分,秋天熟時,青黑色。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耐寒性極強,稍耐陰。適生於排水良好、濕潤肥沃的中性、石灰性或微酸性土壤,耐輕鹽鹼,也耐一定的乾旱與水濕。抗大氣污染能力強。易風倒,生長慢。

分佈範圍


原產我國,除西藏外我國秦嶺以南地區均有分佈,北起陝西南部,南到廣東、廣西和雲南、西達西藏邊界,東至上海浙江。從長江出海口,沿長江上游西岸500千米地帶廣為分佈。
棕櫚是國內分佈最廣,分佈緯度最高的棕櫚科種類。

生長繁殖


棕櫚樹以種繁殖。11月自棕櫚採取種子,裝入麻袋內,春四月上旬播種,定植適期為4~6月,使用2~3年發育不佳,如必需栽,則應高植,以利排水。陰性樹,少污染。在富含腐植質而排水良好之地,不拘陰陽均可生長,寒性頗強,惟需擇避風之地,施肥於三月溝施堆肥與雞糞,保持十葉片而去除枯老葉。

栽培技術


棕糧間作型

這是成片發展棕樹,以短養長,以耕代撫促進棕樹生長和早日投產的主要經營方式。一般棕樹多點播或撒播,每公頃保存3000-6000株,約12年可以投產。投產後每公頃可收棕片750-3000kg。
間種作物有玉米、馬鈴薯、薯類、豆類等。大小春一起,每公頃可收糧3000-3750kg。亦有大春種,小春休閑者。

棕樹同其它樹種混交型

這種栽培方式主要出現在海拔800-1300m(1500m)的地帶,混交樹種在盆地邊緣多為榿木柏木油桐、香椿、長杉、泡桐等。棕樹同速生闊葉樹的混交效果較好,同針葉樹的混交效果較差。一般先植其它樹種,待其鬱閉或接近鬱閉后再栽棕櫚。這樣可利用先植樹抑制雜草改善光照、水分和養分狀況,創造棕櫚幼年階段生長的適宜環境。

棕、茶套作型

這是產茶山區一種常見的栽培方式,也是以短養長,長短結合,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的方法之一。一般做法是:
棕樹行距2m,株距1m。在兩棕樹之間種茶2行。常先植茶2-3年後植棕,或棕、茶同時種植。4-6年後收茶,10年左右開始收穫棕片。在這種栽培方式下,1ha可收茶15-30公擔,棕樹投產後年可收棕75-100kg。缺點是多毛蟲危害。

棕樹純林

在勞力較少、荒山面積較大、土壤表層多石塊或石櫟、不宜農作的地區,常培育棕樹純林。一般是一次種植,然後讓其不斷地天然更新,以達到邊培育後繼資源,邊利用的目的。這種群落的特點是“幾世同堂”,密度大,一般12年左右可以投產。
栽植密度對這種經營方式尤顯重要。一般採用1m×1m的株行距。在土壤表面石塊遍布的地方,棕櫚純林在造林后連續除草、施肥管理3年,幼林生長也很不理想。6年生平均高僅33cm,平均地徑4.3cm,葉片12個。雖然林地上有一定數量的天然更新的成年投產棕樹,但產量低。因此,這種經營方式未必可取。

四旁種植

四旁種植在分佈區同內是最廣泛的一種栽培方式。以地邊和屋旁種植為主,作為四旁綠化樹種或群眾自用。多零星,不能五項原則商品。

主要變種


主要品種

1.線棕(馬尾棕、粗棕、竹節棕)
線棕的樹榦高大,節間長,葉身大,葉柄長,葉色濃綠,皺褶先端較尖,葉質較薄,棕片厚而密,棕絲粗長,結構較稀,頂端結合成帶而下垂。產量及出絲率高,毛腳少,最適宜制繩索。但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樹榦高,節間長,采剝不方便。種實橢圓狀卵形,熟時藍黑色。
2.板棕(密棕)
板棕的樹榦粗肥,樹勢較矮,節間密,葉身較大,葉柄粗肥,葉色翠綠,皺褶先端凸尖,葉質肥厚。棕皮寬,棕絲較短,棕絲頂端分離而稍下垂,毛腳少,產量較高,宜於編製蓑衣。對立地條件要求也較高。樹榦粗肥,節間短,便於采剝。種實腎臟形,熟時黃褐色。
3.毛棕(細棕)
毛棕的樹榦較粗,葉身小,葉柄短,葉色淡綠,棕片寬不及板棕,長不及線棕,棕絲短細,質脆,毛腳多,產量低,質量差。對立地條件要求一般。
4.山棕
山棕一般處於野生狀態,植株矮小,干細節密,葉身小,葉柄短,葉色黃綠,棕片狹短而薄,棕絲短,產量低,質量差。能耐干瘠,抗風力強。

珍稀品種

1、水椰(Nypa fruticans Wurmb)
現狀:漸危種。水椰是中熱帶海岩沼澤土生長的半紅樹、紅樹林的建群種。由於過度砍伐和採摘果實,使水椰林林相及天然分佈受到極大影響。尤其在近幾年內,封港的大片水椰林樹被砍去,用作蓋房屋、工棚等。若不加強保護,將淪於瀕危狀態。
2.瓊棕(Chuniophoenix hainaensis Burreet)
現狀:瀕危種。又名陳棕,為海南島植物,分佈範圍極為狹窄。近年來,產區大量收購莖稈作工藝品,所以屢遭砍伐,致使資源日益減少,現已處於瀕臨滅臨的境地。
3.矮瓊棕(Chuniophoenix humilis C.Z.Tang et T.L.Wu)為中國特產的稀有珍貴植物,與瓊棕的區別在於植株矮燭。莖稈較細,葉較小,裂片少,花序較小,分枝少,且不再分枝,分枝上的小苞片為黃褐色,花淡黃色,花瓣強烈反卷,果較小。生態學和生物學特徵等與瓊棕相近,觀賞價值更高。應加強保護,以免絕滅。
4.龍棕(Trachycarpus dracocephalus Ching et Hsu)
現狀:漸危種。龍棕物產於雲南西部,由於分佈區局限、零星分散,結果量少,自然更新能力差,加上森林被嚴重破壞,生態系統失調,致使植株日漸減少。
5.董棕(Caryota urens L.)
現狀:漸危種。董棕在中國僅雲南有少量分佈,主要生於石灰岩山區。其單幹筆直,樹形優美、四季常綠,是熱帶、南亞熱帶地區優良的觀賞樹種〔1〕。它耐旱,耐寒能力較強。由於過度採伐,成齡植株日漸減少,有些地區的生境完全被破壞,已失去自然更新的條件,而且其生物學特性特殊,自然更新周期較長,容易陷於瀕危狀態。

病害防治


相關癥狀

病害多從葉柄基部開始發生,首先產生黃褐色病斑,並沿葉柄向上擴展到葉片,病葉逐漸凋萎枯死。病斑延及樹榦產生紫褐色病斑,導致維管束變色壞死,樹榦腐爛;葉片枯萎,植株趨於死亡。若在棕櫚干梢部位,其幼嫩組織腐爛,則更為嚴重。在枯死的葉柄基部和爛葉上,常見到許多白色菌絲體。當地上部分枯死後,地下根系也很快隨之腐爛,全部枯死。病原為擬青黴菌。

預防措施

及時清除腐死株和重病株,以減少侵染源。適時、適量剝棕,不可秋季剝棕太晚,春季剝棕太早或剝棕過多。春季,一般以清明前後剝棕為宜。可用50%多菌靈500倍液噴霧,或刮除病斑后塗藥,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噴葯時間,從3月下旬或4月上旬開始,每10至15天一次,連續噴3次。

主要價值


棕櫚樹
棕櫚樹
棕櫚樹栽於庭院、路邊及花壇之中,樹勢挺拔,葉色蔥蘢,適於四季觀賞。木材可以制器具。棕櫚葉鞘為扇子型,有棕纖維,葉可制扇、帽等工藝品,根入葯。單子葉植物中的棕櫚科植物以其特有的形態特徵構成了熱帶植物部分特有的景觀。

生產加工

棕櫚幼年階段生長十分緩慢,且要求適當的蔭蔽。其莖長出土壤表面約需3-5年,形成掌狀有皺摺的正常葉片要3-4年,投產時間要在8年以上,而此時櫚樹高度僅1.3-1.5m這樣緩慢的生長過程,在裸露地無蔭蔽的條件下尤為明顯。同一土壤和品種,在為全光照1/4-1/5的光強下比1/2的光強生長旺盛。投產前,年生長過程的特點表現為生長期,生長量小,速生期不夠明顯。在幼年階段,棕櫚的這一特性在品種之間基本上是一致的。為了加快棕櫚的生長,在整個幼年階段需要進行較長的持續管理。特別是當年新葉生長的5-9月,由於棕櫚高、徑生長幾乎是同期進行,初期生長主要依靠前期積累的光合產物的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