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音樂

印度音樂

印度音樂的起源是隱藏在音樂創作者美麗的神話之中。印度人認為印度音樂是由濕婆神“Shiva”所創造的。在印度,對於古代音樂之權威者中,最偉大的人物,即使在今日的印度仍然受到音樂家們尊敬崇拜的,應該是13世紀初的莎蘭咖提瓦(Sharangadeva)這位聖者。

拍子


印度音樂
印度音樂
印度音樂要素中,拍子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印度人對於 拍子相當重視,這是來自於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詩的韻律之觀念。因為在印度,無論是梵語或是地區方言,全部的音節都是適應其時間的長短而被分類的。
另一方面, 由於印度的詩完全沒有所謂的強弱音節之分,所以他們以時間的長短分配做為分割法。印度語言學者,對於詩中各種各樣的拍子仍然相當的重視,而且也要求的非常嚴格,甚至有些學者仍然依照詩的韻律法來教習。印度人對於節奏的感覺或有關時間之繼續,皆非常的敏感和熟悉。這也是印度人所以很容易將歌詞或詩配上音樂或將音樂填上歌詞或詩的原因。
除此之外,印度人對於各種各樣節奏組合的預判能力也很強。例如印度人在鼓的即興演奏中,能夠很快速地而正確地判斷大鼓的節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節奏型組成的。
印度音樂如同其他民族音樂一樣自成一格,強烈反映出其風土民情與生活型態。印度音樂極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著重於心靈的精神層面一般,民族音樂複雜、神秘而多樣化,且具有冥想的性靈音樂特色。

派系


印度音樂大致可分為南印度音樂與北印度音樂兩派,雖然演奏樂器及歌曲風格不同,但音樂用語及理論卻是相通的。
西塔琴是北印度的代表樂器。北印度音樂受伊斯蘭教文化及波斯音樂的影響,屬宮廷音樂一類;與具有印度教濃厚色彩的南印度音樂性質大異其趣。

文化底蘊


印度音樂豐富而複雜的傳統,實在是今天是世界音樂文化最豐富的寶藏,也正應驗了這個歷史攸久民族的偉大,在印度音樂中,我們常可以發現一些在其他音樂文化中已經失傳的特質,音樂所具有的特殊力量與宗教情懷,即興演奏的特殊能力,音樂與數學與整個宇宙之間特殊的關係等等;許多現代的音樂家,無論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從印度音樂中尋找靈感的例子,但相對起來,真正研究印度音樂,演奏印度音樂仍然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們應該先從欣賞印度音樂開始,進而了解實踐,必定能夠開拓我們的聽覺的領域,豐富我們的文化。

音樂歷史


淵源

A. 公元前3,000年開始的本土的達羅毗荼人種Dravidian ,源於中亞的雅利安人Aryan奠定了音樂的基礎。
B. 吠陀經的吟唱Age of Vedic Chant (Aryan peoples,Hindu religion),1500-500 B.C.是現今流傳最悠久的音樂傳統,吠陀經記載了印度人最早的哲學的宗教思想,對印度人的影響一直到今天仍然十分深遠。
C. 佛教與希臘文化也成在紀元前後影響印度,但相對起來,流傳下來的並不多。

結論

印度音樂豐富而複雜的傳統,實在是今天世界音樂文化最豐富的寶藏,都能從印度音樂中尋找靈感,但相對的,真正研究印度音樂,演奏印度音樂的人仍然僅局限於印度人自己,我想,我們應該先從欣賞印度音樂開始,進而了解、實踐、學習,這樣才能開拓我們的聽覺領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豐富我們的文化。

由來

印度音樂一般相信是源自吠陀(Veda)。由濕婆神 所創,傳授音樂給印度人的聖者稱李習(Rishi)。李習拿拉達(Rishi Narada)、善彈維納琴,唱聖歌。相傳李習的音樂技巧和印度音樂的建立,是受到全智神維希奴(Vishnu)所感召的。
山吉他(Sangita):印度梵語,涵蓋聲樂(Geet)、器樂(Vadya)、舞蹈(Natya)和戲劇等元素。
印度古典音樂;區分為北和南兩大支,南印度稱之卡那提克(Carnatic),是泛指南部大省卡納塔克(Karnataka)和其他南部各省的南印度音樂;北印度又稱之為興都斯坦音樂(Hindustani)是指北部興地語(Hindi)地區和西北邊境及東部西孟加拉等均統稱北印度音樂。

北印度


又稱興都斯坦音樂,興都斯坦也並非是指單一的音樂型,北印度在不同的地區或民族、家族,亦創造不同的風格興都斯坦的音樂,在北印稱之為賈拉那(Gharana),意為家族音樂。不同家族音樂,擁有各自的傳統和音樂理論,擁有自己的訓練傳承方法。這種族式的音樂,造就不同風格的樂風,得以傳承至今,歷久不衰。

南印度


印度音樂
印度音樂
南印度音樂又稱卡那提克音樂,亦稱之廟堂或宗教音樂,不論是 器樂或聲樂或和宗教頌讚慶典舞蹈,幾乎都和印度教有關。這些音樂搭配不同的節拍,從單純到變化多端,非常多樣。至於卡那提克的樂風,比較統一,即便在不同的學校,但所教授的樂風,幾乎是來傳統的拉格(Raga)約有72種,一些有名的南印度樂器如維納琴、笛、印度小提琴,打擊樂器,如魔力單根鼓及陶壺鼓等,個別音樂家的成就,遠高過於學院制的;這點和北印度頗為相似。

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簡單的說,是各地方自行發展的歌謠,這和古典音樂嚴謹和規律有很大的不同,充滿了地方風格的風味,唱腔自由熱情奔放,代代傳唱的民歌,風格回異,各具特色,印度人很容易分辨,不同名歌曲風所代表的地區。

印度音樂音階


印度音階組成稱為斯瓦拉(Swara西方的Note),其組成的音符稱謂沙/利/加/馬/帕/達/你 SA/RE/Ga/Ma/Pa/Dha/Ni這和西方的音符Do/Re/Me/Fa/So/Ra/Te很近似,但並不等同。西方的鋼琴可細分到12微分音程,而印度的音階則可分成22個微分音程,稱之為書如替(Suruti)。
.印度古典音樂最重要的二種元素拉格(Raga)和搭拉(Tala)。
.拉格(Raga)是印度古典音樂的基本調(Tune),也可說是旋律的種子,拉格在興都語源自(Sanskrit),其意為色彩(Color)或熱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圖借特定的音符組合的旋律,來引領聆聽者的情緒和感情,由5個到7個音符,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變化。
拉沙(Rasa):是拉格的情境或情緒,可歸納成九種;
1) 喜感的=遊戲
2) 驚喜的=驚奇
3) 悲傷的=悲情
4) 憤怒的=憤恨
5) 恐怖的=害怕
6) 排坼的=厭惡
7) 情慾的=性愛
8) 英雄的=征服
9) 寧靜的=和平
在傳統習慣上,不論是唱或演奏要點選的拉格是完全依據時間、季節、情緒來決定的,早晨/中午/晚上或悲傷/喜悅/春夏秋冬或敬神....等,拉格是不容混淆的。
拉格和表演者的關係和要求:拉格不只是固定之旋律型,由於加上時間、加上拉薩(Rasa)等抽象的情境情緒的訴求及即興的技巧、演奏長短自主的掌控,因比表演者也是創作者,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算得上是勝任稱職的印度表演者。

持續低音

在拉格(主旋律)未出現或在主旋律即將做即興變化,不論是器樂或聲樂家將以持續低音Drone(持續不斷支撐的音調A sustained tone of fixed pitch) 聽眾可很容易聽到比較不具旋律型的背景音樂。

即興

即興演奏是印度音樂最迷人的特色,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即興是根據表演者的思緒、想像、成熟技巧和創造力,逐漸的將聽眾引領拉格所要傳達的境界,例如是春天的拉格要給聽眾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宗教拉格表現對神明的崇敬、悲傷的拉格亦復如此。

建構

傳統拉格不外乎和宗教敬神,和每天不同時序、季節更替、
七情六慾有關,數量有限,但主拉格(主旋律/印度人稱國王或先生拉格)和伴隨主拉格的副拉格(副旋律/印度人稱皇后或妻拉格)結合演奏家的創造力又可產生新的拉格。
但樂師,必需恪守拉格的規範(如時間、理念、情緒、音調速度)、原創精神或轉承啟合的流暢動聽等要素,才不致於畫虎不成反類犬。

演奏次序

印度稱之為山吉兒坦(Sankirtan),如果把拉格比做西方的交響樂亦可分出幾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阿拉譜(Alap)是即興自由發揮(Free-Farm)的慢板樂章、此樂章主要的功能是要引領聽眾進入主拉格的情緒中。
第二樂章是就耳(Jor)鼓手的節奏適時的加入在拉格的主旋律,數不清的主旋律和亦步亦趨的鼓聲由慢板逐漸增強。
第三樂章是最後一個樂章,是通常是快板的樂章,但演奏者無論是主奏樂器或聲樂或鼓手,可適時的做快慢交替,從2拍到16拍、慢、中板、快扳,稱之為加特(Gat),但加特北印度較自由開放,南印度有比較嚴格的規範。加特北印度是在低八度到中八度音之間,南印度則在中八度到高八度之間。

拉格由來

印度音樂
印度音樂
西元1253-1325伊斯蘭教王朝的宮廷樂師阿米爾·霍斯魯(Amir Khu sru)將波斯音樂和印度音樂改成拉格為印度拉格的先河!拉格的元素來自波斯及各地的民歌、詩(如蘇非詩)宗教、大師的創作如近代西塔(Sitar)琴大師拉威香卡(Ravi Shanker)也有很傑出的作品。

搭拉Tala

搭拉(Tala)源自梵語,搭(Ta)坦達瓦(Taandava)濕婆(Siva)的宇宙之舞、象徵宇宙生生不息的節奏。拉(La)是指濕婆神妃帕巴底(Parbati)的分身的舞蹈拉亞(Lashia),合稱搭拉(Tala)。塔拉近似西方的節拍,搭拉在印度是在節拍周期中固定的拍子(Rhythmic Cycle Containing a Fixed number of beats)印度的節拍非常複雜,從3-108拍(常用的5-23);常用的節拍型有 3+2 /3+3/4+4+4+4/4+3/3+3+3+3 等組合。
搭拉提供了精準旋律拉格的架構之基礎;因此 搭拉(Tala)和拉格(Raga)是印度音樂中不可缺的兩大支柱。
最能發揮搭拉(Tala)的樂器,在北印度是塔不拉鼓(Tabla),南印度則是魔力單根鼓(Mridangam)。

搭爾特

搭爾特(Thaat)北印度音樂學者巴特甘地的整理分類,從傳統的72種拉格,重新整理出這十種不同的搭爾特,這十種塔爾通常和其他的拉格放在一起演出。這十種的塔爾的名稱如下:
1) 畢拉瓦(Bilawal)朝/喜悅
2)馬瓦(Marwa)午後/愛和熱情
3) 白拉衛衣(Bhairavi ) 朝/悲傷
4) 白拉威(Bhairav)晨曦/虔敬
5)陶笛(Todi)朝/崇敬
6)阿沙瓦力(Asawari )黃昏/溫柔
7)亞曼(Yaman)/(Kalyan)黃昏/陽氣和熱鬧
8) 卡哈馬吉(Khamaj)永恆之愛
9)卡飛(Kafi)朝熱情
10)普爾衛(Poorvi)黃昏神秘。

薩姆

是印度音樂節拍的起始音,但也是樂師(聲樂/器樂)的終止音。
由於印度音樂即興是重要的元素,有了薩姆(Sam)可讓各樂器、聲樂,適時找到共同的起始點或終止點。

卡利

印度打拍子稱卡力,印度全身上下都可以數拍子,如四拍第一拍一定拍手,第2/3/4則用手指,也有將左手固定在水平狀,如16拍,第1拍右手拍左手,第2拍反拍、反覆使用,但第9拍為空拍、右手搖手,第10拍再回來。也可以以姆指數其他手指的關節,正好為16拍。

印度塔拉鼓譜播

主要的鼓譜主要有北印度的塔不拉鼓譜,最常見的是Tintal 16拍 4x4x4x4=16拍,但回到Sam第一小節的頭一個Dha的起點為結束點。
Ex. Dha Dhi Dhi Dha/ Dha Dhi Dhi Dha/ Dha Tin Tin Na /Na Dhin Dhin Dha/Dha
南印度Tala的鼓譜:主要的鼓譜主要有南印度的魔力單根(Mridangan)鼓譜
Adi Tala 4+2+2 =8拍 Ta Ti Nam Tom

史瓦拉

史瓦拉(Swara)印度的基本音階,也是印度知識之神薩拉斯瓦蒂(Sarasvati)從浩瀚無涯的宇宙,創造了印度基本音階史瓦拉(Swara),這七個基本音階有不同於西方的唱名,Sa/Re/Ga/Ma/Pa/Dha/NI(沙/利/加/馬/帕/達/你)是印度音樂的源頭,沒有女神創造的史瓦拉,就沒有印度音樂。這七種唱名也分別代表了不同的神祇。
從史瓦拉這七音階的自由變化,即可組合成動人的天籟!
薩拉斯瓦蒂女神身穿白衣,雙手演奏維納琴,一手持書,一手持佛珠,坐蓮花,優雅美麗,女神薩拉斯瓦蒂女神,在一般寺廟不多見,在一年一度的薩拉斯瓦蒂女神的特殊紀念日,學校師生、工匠或商家所膜拜,為印度人祈求學問、智慧或藝術音樂家所膜拜之女神。

音樂傳承


印度音樂
印度音樂
傳統印度音樂傳承是師徒制的,老師稱古儒記(Gurujee),在梵語是“協助除烏雲見晴天之人”,由於印度識字率低,授課是由古儒記(Gurujee)唱或彈或打給學生(Shishiya) 聽,學生再亦步亦趨地學習各種技巧,沒有統一的課程,風格各異,相同的是口授(Oral) 教學法。
學生學習年齡5或6歲到拾來歲不等,通常要對古儒記行拜師禮,遠離父母、住在古儒家,打雜兼學芸。古儒走江湖到處表演,期間可吸取技巧,也可古儒和其古儒間的交流,學到音樂的理念或理論。這種藉由面對面直接觀察、聆聽、不斷的反覆練習、朝夕古儒一起生活的直覺教學法。歷經千年不變!至於對拉格、
魔漢維納VHS VESTAPOL 13031 搭拉的領悟,則端看各人的造化了!

古典樂器


印度有非常豐富的樂器,可從古代文獻中或古寺廟的刻畫中得到印證,由於宗教的傳承和印度的酷愛傳統,千百年來印度的樂器改變不大;而英國統治了300多年,但歐洲的樂器卻只剩被改良的印度式小提琴、手提式風琴和近代改自吉他的魔漢維納(Mokhan Vina)而已。

弦嗚樂器

維納琴(Vina)、沙拉沙提維納琴+ (Sarasati Vina) 、維其特拉維納琴(Vichitra Vina)、魯德拉維納琴(Rudra Vina)、馬由里維納琴(Mayuri Vina) 、勾土瓦達亞姆琴Gotuvadyam)、西塔琴(Sitar)、迪魯巴琴(Dilruba)、塞尼拉巴布琴(Seni Rabab)、薩朗吉(Sarangi)、薩林達(Saringda)、薩羅德琴(Sarod)、都塔爾琴(Dotar)、埃斯拉吉琴((Esraj)、高皮錢德琴( Gopichand or Ektar) 、薩林達琴(Sarinda)、其卡拉琴(Chikara)、坦布拉琴(Tambura)、拉巴布琴(Rabab)、蘇斯林格拉琴 (Su Sringara)、斯瓦爾曼達拉琴(Swarmandala)。
. 西塔琴的發明:
西元1296-1316伊斯蘭教王朝的宮廷樂師阿米爾·霍斯魯(Amir Khusru)將維納琴(Vina)改成西塔琴,此大師亦是將波斯音樂和印度音樂改成拉格的先河!

氣鳴樂器

鎖吶(Nagasara or Nari)、彭吉(Punji)、納拉塔朗(Nallatarang)、庫瑪(Kuma)、沙哈納伊(Sahanai)、卡拉那(Karana)、諾斯布格(Nosbug)、德羅恩(Drone)、寧卡爾那(Ninkairna)、塔土裡(Taturi)、那法里(Nafari)、庫拉爾(Kural)、巴蘇里笛(Basuri)。

膜鳴樂器

塔布拉鼓(Tabla)、姆里丹嘎姆(Mridangam)、帕卡瓦吉(Pakhawaj)、多霍拉克(Dholak)、多爾克(Dholki、達馬魯(Damaru)、那格拉(Nagara)、卡拉德薩米拉(Karadsamila)、艾達卡(Edaka)、潘查鼓(Pancha Mukha Vadyam)、烏都皮(Udupe)。
. 塔不拉鼓(Tabla):
是最普及的北印度打擊樂器,是對鼓,低音稱為(Bayan)、高音稱為(Dayan),因此又稱雙頭鼓。此鼓約有700年前 阿米爾·霍斯魯(Amir Khusru)由帕卡瓦甲(Pakhawaj)所改良而成今天的模樣。
. 帕卡瓦吉鼓(Pakhawaj):
在北印度興都斯坦一種14小節馬特拉(Matras)非要不可的節拍鼓。14拍的鼓譜列如:Ke Dhi ta Dhi ta Dha aa,Ke Ti ti Ti ti Ta aa。
.塔拉瓦達亞(Tala Vadaya):
樂團將多種打擊果樂器,如塔不拉鼓(Tabla)、帕卡瓦甲(Pakhawaj)、魔力單根(Mridangam)、陶壺鼓(Ghatam) ..... 輪番上陣或一起交響打擊,製造高潮。

體鳴樂器

空格魯(Ghungru)、森亨(Sengkheng)、塔拉姆(Talam)、滿吉拉(Manjira)、(Sil-snyan)、托卡(Tokka)、查克拉(Chakra)、穆爾希格(Mursig)。

印度舞蹈


印度舞蹈歷史可追述到五千年之久。但真正被發現的是在印度必河堡(Bhopal)南方40公里中,必希馬比達卡(Bhimabetaka)的廢墟岩洞中,有一串年輕女舞蹈精巧壁畫。據考證約在西元前2百年前。印度舞蹈分兩大類傳統的舞蹈、民間地方舞蹈各具特色,分述如下:

宗教舞蹈

婆羅多舞(Bharatantyam)、卡薩克(Kathak)、卡達卡里(Kathakali)、古吉布里(Kuchipudi)、卡里希那那坦(Krishnanattam)、摩希尼亞坦(Mohiniattam)、查其亞苦肉(Chakiarkoothu)、歐里西(Odissi)、歐坦 土拉爾(Ottan thullal)、亞頁加那(Yakshagana)。印度古典舞蹈最重要的任務是對神表達崇敬、感謝上蒼而舞,因比第一類舞蹈,幾乎是源於廟堂,跳之於廟堂,取悅天神而非娛樂大眾!

民間地方舞蹈

古吉拉(Gujarat)的地方舞蹈:單笛亞(Dandia)、加霸(Garba)、拉斯(Ras)。馬哈拉許拉(Maharashtra)的拉瓦尼(Lavani)、旁庶省(Punjab)的巴漢拉(Bhangra)。弋亞(Goa)地區的曼都(Mando)西孟加垃(West Bangal)的超好(Chhou)、甘化希拉(Gambhira)。克剎米亞(Kashmir)的羅夫(Rouff)。
第二類的地方舞蹈也和宗教節慶,民間婚喪喜慶,豐收慶典有關,各地山區的少數民族等,但比較通俗,更具地方性。

印度舞蹈的文獻

在巴黎國立歷史文獻館仍典藏葡萄牙的旅行家,多明哥皮耶斯在1520-22年在南印度維佳雅那格(Vijayanagar)王國的皇宮中的舞蹈廳,牆上畫各式各樣的舞步,宮中的女舞者還依牆上的圖畫耐心的指導多明哥。
當時國王非常重視舞蹈,定期的檢視成果,多明哥還記述在納瓦拉水(Navaratri)的慶典,舞者身著全身配帶的金銀、珍珠、寶石等飾品,多的數不清;重到需要他人攙夫才能行走,其華麗可見一斑!

器樂大師


烏斯塔德(Ustad)是伊斯蘭教大師習慣自稱之名號,如塔不拉大師烏斯塔德阿拉爾卡汗(Ustad Allarkha Khan),印度教則稱為潘迪特(Pandit),通常是放在自己的姓名之前。
西塔琴大師:潘迪特 拉威香卡(Pandit Ravi Shankar)和維拉亞特汗(Vilayat Khan)剎羅琴大師:烏斯塔德阿里阿克巴爾汗(Ustad Ali Akbar Khan維納琴大師:E Gayathri和
S Balachander和M Nageswara Rao。
班舒李笛大師:喬拉西亞(Pt.H P Chaurasia )和馬哈林甘(T R Mahalingam)。
北印度達格(Dagar)兄弟二重唱和奎師那博士(Dr Balamurali Krishna)。

宗教音樂


主要有伊斯蘭教禮拜吟唱古蘭經(Azan Koran )及蘇非(Sufi)卡瓦力(Cuware),印度教聖歌吟唱和取悅神明的舞蹈音樂,喜馬來亞山麓及尼泊爾邊境的藏傳佛教音樂及錫克教、耆那教等。

流行音樂


以印度電影孟來塢(Bollywood)為主的流行歌舞音樂。

近代音樂


部份是電影配樂及和西方融合的音樂,有傳統風及傳統樂器加入西方流行或古典均屬之。創作家有西方及印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