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克教
15世紀產生於印度的一神教
錫克教(Sikhism)是15世紀產生於印度的一神教,主要流行於印度旁遮普邦,在南亞的巴基斯坦,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也有少量信徒。
“錫克”一詞,來源於梵文,意思是“學生”、“弟子”、“信徒”。錫克教徒被稱為錫克人,長發、梳子、鋼箍、匕首、短褲是錫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標識。
尊崇十位上師並以上師們傳授的《阿底格蘭特》為經典,《阿底格蘭特》象徵第十一位上師。以公平正義、扶貧濟弱和宗教自由為基本教義。
宗教符號的圓圈代表沒有始終的唯一真神,左右兩邊的彎刀象徵捍衛真理與正義;中間的雙刃刀代表做飯的刀具。
錫克教神寺每天給窮人提供免費餐飲。聖城是阿姆利則,朝聖地是被稱為“神之所在”的阿姆利則金寺。
錫克教符號
盛裝的錫克教徒
印度教森嚴的種姓制度和繁瑣的教規,引起了賤民和一般教徒的不滿,公元8世紀初,伊斯蘭教傳入印度,強迫人們改信伊斯蘭教,使矛盾進一步加劇和複雜化。面對這些尖銳而複雜的種姓問題和宗教矛盾,一些人提出了宗教改革主張,遂出現改革熱潮,開展了“虔誠運動”。鬥爭聲勢浩大,影響很廣。
錫克教徒
上師那納克對提拉華爾·汗的行徑非常氣憤,大為不滿。他認為,這會使國家更加遭殃,人民更加受難。因此,他把巴卑爾的軍隊看成是入室豺狼,比喻為“罪惡的迎親隊”。當時,雖有許多人大聲疾呼,反對社會黑暗和人民中間的偽善現象,但誰也沒有把這種現象歸咎於當時的統治階層,只有上師那諾首先公開譴責和咒罵腐朽的統治者以及封建領主,把他們說成是劊子手、惡狗和吸血鬼。他還把耳聞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實寫成一本書,有力地揭露了當時由於巴卑爾入侵所造成的樁樁慘案。當時,各封建領主大量掠奪人民的財富,那納克對此表示了強烈反對。他希望給每個人以平等權利,都能過上幸福生活。他蔑視富有,同情貧窮,愛憎分明。
他公開反對朝聖和宗教的偽善。一次,那納克上師格雲遊到哈里杜瓦爾,他看見人們站在恆河裡,面向東方,朝著太陽澆水。那納克上師便也站在恆河裡,面朝西方澆水。因為他不面朝東,而是面向西澆水,人們誤認他是瘋子,有人還前來和他辯論,他問:“你面朝東給誰澆水?”他回答:“給太陽呀!”又問:“太陽有多遠?”他又答:“說不清,可你為什麼朝西面澆水?”“在迦爾達爾普爾有我的地,都幹了,我在給地澆水。”那納克說。一個學者聽了他的話后哈哈大笑起來,然後輕蔑地問道:“可是你澆的水連河岸都到不了,都灑在河裡了,怎麼能到達迦爾達爾普爾呢?”那納克立刻反駁道:“如果我澆的水到不了迦爾達爾普爾,那麼,你澆的水怎麼能到太陽那裡呢?”他們被那納克駁得啞口無言。
那諾反對男尊女卑。當時,社會上婦女備受歧視,在一些信仰印度教的種姓中,流行著一種殺害女嬰的陋俗,女孩一生下來,就被殺死。那諾堅決反對這種野蠻行為,並指出了婦女應有的地位。他認為,在生活中,男子離不開女子,否則沒法過日子。他還說,婦女既然能生出帝王、仙人和英雄,她們在男人面前為什麼就一錢不值呢?怎能說她們低賤,微不足道呢?
那諾講究實際,不相信出家為僧和雲遊山林就可以見到梵天的說法。他認為,家居是最理想的。他說,人們只有盡好家庭義務,才能沿著正確道路到達梵天那裡。他發現,幾乎所有教派只強調外表形式,因而相互爭吵,有許多天真的人就是在這種爭吵的煙幕中受騙上當。因此,他鼓勵和開導這些人掙脫騙人的羅網。
儘管那納克也叫人們叨念羅摩,以求解脫,但他從不叫人們逃避生活。他自己就結了婚,還生了兩個兒子。
錫克教
繼那納克上師之後,恩戈代瓦當了錫克教的第二代上師,那納克在世時,親自把上師的寶座交給了他(1539年那納克指定信徒恩戈代瓦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恩戈代瓦死後(1539~1552),阿馬·達斯(1552~1574)繼位,他為宣傳錫克教主張,擴大錫克教影響而作了大量工作。後來他任命女婿拉姆·達斯·索迪為上師。從此上師一職由索迪家族世襲。拉姆·達斯在錫克教聖地阿姆利則修建了一座錫克寺。寺身鍍金,故以金寺得名,作為錫克教最神聖的朝拜中心。但這項工作到第五代上師阿周那代瓦時才正式竣工。
阿周那是拉姆·達斯的小兒子(1581~1606),阿周那任上師期間也作了大量工作,他主要修建了達南達南和斯里哈爾高溫德普爾這樣的城市,編輯了古代的典籍,還竭力向錫克教徒灌輸了英雄精神。後來由於被莫卧爾皇帝懷疑,而殘遭殺害。至此,結束了錫克教和平發展的道路。
阿周那臨死前任命兒子哈戈賓德(1606~1644)接任,為第六代上師。由他開始,錫克教發展成了半武裝的宗教組織,注重了武裝組織和訓練,經常與政府軍和異教徒發生衝突。第七代上師由哈戈賓德的孫子哈爾·拉伊繼位(1644~1661)。他被莫卧爾皇帝囚禁於德里后,任命次子哈爾·克里香為繼承人(1661~1664),他13歲不幸夭折,死於天花。他的繼承人是第六代上師哈爾·哥賓德的次子氐戈·巴訶杜爾(1664~1675),當時正值奧朗則布統治印度,錫克教徒處境險惡,最後上師氐戈·巴訶杜爾被迫自殺,他死在德里的姜德尼·焦格。
他死後,由戈賓德·辛哈繼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第十位上師。他在任期間,對錫克教進行了重大改革,廢除了上師制度。自上師那納剋死後,印度教的處境越來越壞,因此錫克教上師們意識到要改變處境,必須實行軍事化。從第六代上師哈戈賓德開始(17世紀初),錫克教開始發展為武裝組織,經常與政府軍以及印度教徒、伊斯蘭教徒進行武裝衝突。到戈賓德·辛哈時期實現了軍事化。“錫克”的真正含意是“進了學的人”或“受過教育的人”,錫克教徒們受的教育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有關英雄精神和維護尊嚴而獻身的教育。這種教育遠在第一位上師那諾時就已開始,到第十位上師戈賓德·辛哈時又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完成了錫克教軍事化的任務,組成了一支強大的錫克軍,並率領這支軍隊同莫卧爾軍隊展開了長期鬥爭。戈賓德·辛哈給教徒舉行獻身儀式,要求教徒蓄長發、帶發梳、戴鋼鐲、穿短褲、佩短劍,以示區別於其他教團。有種說法,認為這五件東西隨時提醒教徒對本教堅信不移。
錫克教金寺
戈賓德·辛哈為了拯救那些受苦受難和被壓迫的人民,參加了一次又一次的戰鬥,最後他不幸被刺身亡,享年42歲。
戈賓德·辛哈死後,稱錫克教領袖為“上師”的傳統便宣告結束,而以錫克教經典《阿底格蘭特》為第十一任上師。但錫克軍先後在錫克教領袖班達·威拉克和蘭季德·辛哈的領導下,仍然進行了不懈的戰鬥。在錫克人的整個歷史上,班達·威拉克也是一位很有朝氣的領袖人物之一。他原是一位默默無聞的和尚,上師戈賓德·辛哈在臨死前不久才結識了他。他對高溫德·辛哈曾發誓過,“我一定要結束莫卧爾人的暴行”。
錫克教十上師
蘭季德·辛格個子瘦小,獨眼,勇敢而善騎射,在阿姆利則的哈里杜瓦拉修了一座大理石的德拉巴爾·薩哈布寺(Harimandir),在廟頂鍍了一層金,這就是著名的金寺。
這個時候,對錫克人最大的威脅已經不是莫卧爾,而是英國人。此時英國人已經控制了除旁遮普以外的整個印度。但他們還不敢覬覦旁遮普。
蘭季德·辛格採取了靈活的策略,同英國人結盟而不是結仇。於1809年4月同英國人簽訂了阿姆利則條約,以薩特累季河為界,雙方不得逾越,共同遵守。在這期間,他還讓英國人為他訓練軍隊,發展武裝。但到後來,英國人公然違約,蘭季德·辛格只好被迫對英宣戰。
1839年6月27日,蘭季德·辛格逝世之後,由他6歲的幼子達立普·辛格繼位。從此以後,旁遮普動蕩了十年,內部四分五裂,勾心鬥角,被英國人利用。結果錫克軍被英軍打得一敗塗地,達立普·辛格被俘,並被押送英國。從此英國人開始了對旁遮普地區的統治。
1919年4月13日,在阿姆利則四百餘錫克人遭到英國當局殺害,致使許多錫克教徒紛紛脫離英國人的控制,參加到聖雄甘地所領導的自由運動中去,各種形式的鬥爭,此起彼伏。在獨立鬥爭中,也起過重要作用,為印度獨立作出了貢獻。
錫克教徒的著裝和服飾一直以來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在許多國家的一些影視作品中,頭裹長巾、鬍子很長,一副英偉的男子氣概的錫克教徒打扮成了人們心中典型的“印度人”扮相。
1699年,戈賓德·辛格制定了錫克教徒必須遵守的為正義而進行聖戰的五條“卡爾薩戒律”稱為“5k“標誌:kesh(終生蓄長鬚髮),kangh(戴發梳),kacch(穿短褲),kirpan(身佩短劍),kara(戴手鐲).
錫克教
錫克教允許吃肉,但禁止吃按伊斯蘭教律法屠宰的牲畜。換句話說穆斯林認為合法的食物,錫克教就認為是非法。
錫克教的信仰核心是上師,按印北旁遮普方言有兩個解釋:一是指上帝是永恆的真上師,二是指上帝的僕人是上師。上師是指不受“生死輪迴”所控制,又能彰顯上帝本性的神仆,所以錫克教教徒相信從第一代到第十代的上師全部具有相同的上師精神,他們的教訓就是啟示上帝真名的上師話語。這種上師精神和話語,從第十代上師古賓信以後,就傳承給“經典上師”──格蘭斯沙希伯。
格蘭斯沙希伯上師是富有“神格”和“人格”的宗教經典,亦是教徒信仰和膜拜的中心。該經典用一百八十年完成,內容分為三十一段,包含五干八百九十四首詩,共一千四百三十頁。每逢年中的慶典,信徒便抬著聖堂(Gurdwara)中的經典上師出來巡遊,又在歷代上師的誕辰及聖徒殉教日,到聖堂里誦經兩日兩夜,又把經典上師從頭到尾誦念一遍。每個信徒家庭都可擁有一部經典上師,並要放在特別地方供奉。經典上師之內容分為兩個重要部分:《真言頌》和《詩中之詩》,包含錫克教的基本教義及協助解脫的方法。
錫克教認為人生活的本分就是敬拜“真名”,他們反對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繁複的儀式,並且反對偶像崇拜、禁慾行為和在恆河沐浴,或往阿拉伯(Arabia)麥加朝聖。信徒要牢記上師的教訓,培養高超的品格和內涵,在入會禮儀中,要立約不可姦淫,要工作、奉獻金錢、幫助人、敬拜“真名”;他們
錫克教
錫克教的盛裝
他們要持守五戒:
A、不偷盜
B、不姦淫
C、不抽煙
D、不吸毒
E、不叛教
宣誓完畢,要行劍洗禮,此後就要穿戴“5K”記號來表明身份。
1863年(清同治二年),公共租界建立,錫克人遂遷居虹口。
1883年(清光緒九年),為了維護租界的治安,租界當局從印度招募巡捕和司閽(門衛),在上海的錫克人逐漸增多。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上海的印度籍巡捕與司閽超過100人,他們要求租界當局為他們建立錫克教謁師所(錫克教寺廟)。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租界當局在寶興路(今東寶興路)建立第一座錫克教謁師所。
1915年(民國4年),又在戈登路(今江寧路)修建一所印度巡捕專用的錫克教謁師所。寶興路謁師所則為印度司閽專用。
30年代,上海印度僑民增至1300餘人,司閽之間因不是同鄉,方言不同,矛盾迭起。為此,又在馬霍路(今黃陂北路)、舟山路建造兩所錫克教謁師所。
1943年(民國32年),汪偽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日本侵略軍將洋商企業(軸心國除外)實行軍管,陸續解僱印度巡捕和司閽,致使印度僑民生活陷入困境。有些人離滬回國,有些人轉業牧場,經營乳品。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發動內戰,一些洋商企業關閉,牧場經營不景氣,印度僑民紛紛離滬回國。戈登路、馬霍路、舟山路的錫克教謁師所也先後關閉。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上海印度僑民僅有200餘人。
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資助印度僑民離滬去香港謀生,留存上海不足20人。
1962年10月,市政府再次資助留滬印僑去港。寶興路錫克教謁師所停止宗教活動。
寶興路謁師所、戈登路謁師所
錫克教的主要節日,是該教第一代到第十代祖師的誕辰日,及第五、第九代祖師的殉教日。該教最隆重的節日是在3~4月間的拜薩哈節,也就是紀念第十代祖師哥賓德·辛格。他為了捍衛該教,開展武裝鬥爭,成立卡爾薩軍隊。此外,該教還紀念印度教的節日。上海的錫克教徒除了宗教節日到錫克教謁師所禮拜外,每逢星期日上午,也去謁師所禮拜。禮拜后,開辦祖師灶,參加禮拜的教徒共進午餐。
錫克教是由印度教虔誠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並受到伊斯蘭教蘇非派的影響。認為神是獨一的神,是真理,是造物主。神無形無像,無所不在。
錫克教
該教尊奉教祖那納克為真正的祖師,從第三祖阿馬爾·達斯起實行“祖師制”,第六祖哈爾·哥賓德將該教發展成武裝的宗教組織,第十祖哥賓德·辛格廢除祖師制,把最高權力交給教徒的集體組織錫克教社團。第十祖還規定教徒必須蓄長發、加發梳,上衣至膝,右手戴手鐲、佩劍。男教徒名字加“辛格”(singh)意為“獅子”,女教徒名字加“考兒”(kaur)意為“公主”。
錫克教主張一神論,認為世界上的任何現象都是神的表現;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種姓分立和歧視婦女等都是違背神意的;只有使個人靈魂和神結合才能獲得最後解脫。因此,它既反對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煩瑣的祭祀禮儀,也反對苦行和消極遁世。其聖典為《阿底格蘭特》(又譯為《元經》),意為原初聖典。所謂原初,是指這部經典早於另一經典《十祖聖典》。《阿底格蘭特》又稱《古魯·格蘭特·辛格(Guru Granth Sahib)》,意為“詩篇聖典上師”,即第十一任上師,崇拜這部經典就像崇拜上師和神一樣。這部經典是第五代上師阿周那在位時編纂的,共收3384首讚歌、15575詩節;主要用旁遮普語寫成,也有少數用梵語、印地語、波斯語寫的章節。主要闡述錫克教的基本信仰和哲學思想,宣揚歷代上師的生平事迹以及對他們的頌揚。其開頭部分的晨禱歌,包括38首讚歌和首尾兩首引頌,概括了錫克教的基本信仰,為教徒每天早晨所必讀。
錫克教教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嚴格信仰一神論,認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萬物的締造者,是公證而仁慈的。
2.主張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對種姓分離與歧視婦女。
3.信仰業報輪迴說,人要靠神的惠顧和上師的指導才得以解脫。
4.尊崇上師,將其奉為神的使者,並信奉上師的預言,上師享有無上的權力,其傳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繼承者。5.反對祭祀制度與偶像崇拜,主張簡化禮儀,朝拜聖地,積極入世。
錫克教徒他們自尊心強、倔強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在印度生活中人們每天都要和乞丐打交道,但錫克教里沒有乞丐。錫克人從心底里鄙視乞丐,認為那不符合本教教義。他們不僅自己不從事“乞丐行業”,也從不向乞丐施捨。他們認為乞丐是依附在社會軀體上的毒瘤,早應該剷除。所以,乞丐們都害怕錫克人,從不向他們伸手要錢。錫克人不允許看見教友落魄而不聞不問。倘若一家錫克人遭遇天災人禍傾家蕩產,周圍的錫克人無論是否與這家人相識,都會伸手相助,絕不會眼看著他們淪為乞丐。錫克人認為主動把錢送給“自己人”不算施捨,而是朋友間的互相幫助。在他們的宗教聖地、位於印度北方阿姆利則城中的金寺,人們隨處可以看到生活貧困的錫克人在享受寺里免費提供的素食。
幾代古魯統治期間
代 | 姓名 | 生卒 | 即位年 | 教義貢獻 |
第一任上師 | 那納克 | 1469-1539 | 《阿底格蘭特》詩篇 | |
第二任上師 | 恩戈代瓦 | 1504-1552 | 1539 | 《阿底格蘭特》詩篇 |
第三任上師 | 阿馬·達斯 | 1534-1581 | 1552 | 救濟餐、立教節 |
第四任上師 | 拉姆·達斯·索迪 | 1534-1581 | 1574 | 建立阿姆利則城,《阿底格蘭特》詩篇 |
第五任上師 | 阿周那 | 1563-1606 | 1581 | 編撰《阿底格蘭特》 |
第六任上師 | 哈戈賓德 | 1595-1644 | 1606 | 錫克寺教會制度 |
第七任上師 | 哈爾·拉伊 | 1630-1661 | 1644 | 醫術 |
第八任上師 | 哈爾·克里香 | 1656-1664 | 1661 | |
第九任上師 | 氐戈·巴訶杜爾 | 1621-1675 | 1664 | 救濟餐,拒絕信奉伊斯蘭教 |
第十任上師 | 戈賓德·辛格 | 1666-1708 | 1675 | 建立錫克教團,指定《阿底格蘭特》為第十一任上師 |
第十一任上師 | 《阿底格蘭特》 | 1708 |
在英國殖民主義統治時期,不少人致力於錫克教的改革,先後出現多次改革運動,主要有:①尼朗迦利斯運動。領導人巴巴·達耶爾。他們把神看作無形的精神實體,主張通過默念神即可獲得解脫。參加這個派別的大都是錫克教徒中的下層群眾;
②難陀利運動。意譯為神名派或呼神派,因該派信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呼喊“謝神”而得名。領導人佩·羅姆。該運動有一定的社會民主要求;
③19世紀末的辛格大會運動。主張恢復錫克教原始教義,反對正統印度教及其改革派聖社,要求錫克教徒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成為獨立的社會集團;
④阿卡利運動。為一宗教與政治相結合的組織。形成於20世紀初,后演變為阿卡利黨,首任主席塔拉·辛格,總部設在阿木利則金寺。1966年在阿卡利黨要求下,印度政府將旁遮普劃分為以錫克教教徒為主要居民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教徒為主要居民的哈里亞納邦,承認旁遮普語為邦標準語。錫克教徒大部分居住在旁遮普邦,在德里和喜馬拉雅山麓一帶,也有部分教徒。
隨著錫克教的對外傳播,在東非、英國、加拿大、美國、泰國以及香港等地區,也有少量錫克教徒。
金寺位於印度邊境城市阿姆利則,被推崇為錫克教的聖地,阿姆利則意為“花蜜池塘”。
阿姆利則金寺
參觀金寺雖然免費,但有一些規矩,所有來客必須脫鞋,赤腳從門口的水池趟過,以表示對錫克教上師的敬意。而且無論男女老幼,不能光著頭,不是戴帽,就是要用頭巾裹著頭。
寺內共分12個區域,除聖殿外,還有香客休息室、誦經堂、法師起居室、修道殿、膳廳、儲藏和陳列室等。一條長約50米的大理石橋將聖殿與湖邊平台相連,密密麻麻的教徒在橋上摩肩接踵。踏著暖洋洋的大理石板漫步湖邊,人在各個角度都能看到倒映在湖水之中的金頂聖殿。
哈爾曼地爾寺是錫克教聖地之一。最早為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佛陀曾在此第一次向弟子說法。錫克教創始人那諾曾在此建造了華麗的住所,取名為沙利斯萊約赫里。第九代上師氐戈·巴訶杜爾也在這裡居住過。1839年被大火毀滅,隨後上師蘭吉特辛格進行重建,但於1934年地震時倒塌,1954年再次重建,歷時3年完成。寺院為一座兩層長方形建築,數扇拱形門組成了一條寬闊的內廓,房頂有數座方底鏤空圓塔,另散布一些小塔。整座建築樸實大方。寺內現存有一些聖物,重要的有上師戈賓德出生時睡過的四腿金葉搖籃、上師用過的4隻箭簇、刺刀、一雙拖鞋、一些經典。按照錫克教的規定,教徒必須到大聖地巡禮朝拜,故每年來此的國內外錫克教徒有成千上萬人之多。
錫克教徒首次進入英國皇家衛隊
按照規定,錫克教徒必須包頭巾。多年來,錫克教徒都包著頭巾打仗,即使以英軍身分出征亦然。
Bhullar也的確是一名訓練非常刻苦的士兵,他經常參加拳擊、舉重等運動,甚至為了保持良好的身材而進行節食。儘管有很多人反對他按照傳統戴頭巾參加衛隊的表演,但他還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入選了表演陣容。
錫克教有諸多宗教禁忌,這些禁忌包括有:
剪去鬚髮:剪髮在錫克教中是被嚴格禁止的。錫克教徒要求必須保留未被修剪過的頭髮。
使用興奮品:使用酒精、毒品、煙草或者其他能夠讓人興奮的物品都是被禁止的。對於錫克教徒,絕對不可以使用。但是旁遮普省的Nihang們會使用大麻屬幫助靜修。
通姦:在錫克教中,配偶之間必須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都始終保持忠誠。婚外性關係是犯忌的。
盲目精神崇拜:迷信和傳統儀式都不應當進行或效仿,包括朝聖行為、禁食以及凈化儀式;割禮;偶像崇拜以及墓葬崇拜;強制性要求婦女佩戴頭巾等等。
對物的沉迷:在錫克教中,對於物質財富的過度沉迷不被提倡。
殺生獻祭:娑提(寡婦需要在葬禮上自投火中給丈夫殉葬)、在一些神聖場合下的儀式性動物獻祭等都是被禁止的。
非家庭導向的生活方式:錫克教徒被要求不要成為隱士、乞丐、瑜伽士、修行者(修士/修女)或是獨身者。錫克教徒應當成為聖戰士。
無謂的言論:吹牛、說謊、誹謗、背後中傷等,都是不被允許的。Guru Granth Sahib告誡錫克教徒:“你的嘴並未停止對他人的誹謗和說三道四。你的付出是無用也是無果的。”
神權階層:錫克教並沒有教職人員,他們被Guru Gobind Singh(錫克教的第十位古魯)所廢除。唯一被他留下來的職位是Granthi,負責照顧Guru Granth Sahib,任何錫克教徒都可以成為Granthi,接受Guru Granth Sahib的教誨。
食用通過伊斯蘭教儀式殺死的動物的肉:錫克教徒被嚴格禁止食用通過宗教形式殺死的動物的肉(被稱為Kutha肉,動物被割喉后失血過多死亡),或是不按背景區分清楚就上桌的肉,既凡是伊斯蘭教法屠宰的食物視為非法。錫克教徒所食用的肉被稱為Jhatka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