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奧朗則布的結果 展開
- 印度莫卧兒帝國皇帝
- 《萌王EX》的英雄
奧朗則布
印度莫卧兒帝國皇帝
奧朗則布(波斯語:اورنگزیب,英語:Aurangzeb;1618年11月3日-1707年3月3日),莫卧兒帝國第六位君主(1658年7月21日-1707年3月3日在位),號“阿拉姆吉爾”(世界征服者)。莫卧兒皇帝沙·賈汗第三子,母親為阿姬曼·芭奴(泰姬·瑪哈)。
奧朗則布自幼受到良好的宮廷教育,學識淵博,通曉經訓和伊斯蘭教法。他足智多謀,尤精於武略,被讚譽為“帝位之榮綴”。早年任德干副王。1657年至1658年,在激烈的皇位繼承戰爭中擊敗了三個兄弟,並囚禁了父親,成為莫卧兒皇帝。奧朗則布登基后,採用招撫為主、武力為輔的手段,將莫卧兒帝國的版圖擴大到除最南端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並在英國-莫卧兒戰爭中保護了孟加拉地區的貿易權。但他捨棄了阿克巴大帝以來的宗教寬容國策,對國內的非穆斯林徵收人頭稅,並把他們從官僚機構中驅逐出去,從而激化了國內矛盾。晚期在歷時二十多年的德干戰爭中,始終未能完全擊滅馬拉塔游擊隊,反而耗盡了國力。
1707年,奧朗則布在從德干北返的途中死於阿馬德納加爾,享年89歲。他留下的是一個四分五裂並被馬拉塔人、錫克人強大勢力包圍的莫卧兒帝國。莫卧兒帝國在他死後很快就分崩離析,在英國人的緊逼下一步步走向滅亡。
奧朗則布生於1618年11月3日,是莫卧兒帝國第四位君主賈汗吉爾之孫、第五位君主沙·賈汗的第三子,母親為阿姬曼·芭奴(泰姬·瑪哈)。1622年,沙·賈汗企圖起兵奪位,但被賈汗吉爾擊敗,被迫認罪,將長子達拉·舒科與奧朗則布送往位於拉合爾的賈汗吉爾的宮廷作為人質。在拉合爾,年幼的奧朗則布受到良好的宮廷教育,受業於米爾·穆罕默德·哈希姆等知名學者,認真學習《聖訓》和《古蘭經》,因此學識淵博,通曉伊斯蘭教法,並“在青年時代他就抱有嚴肅的事業心並形成了宗教的人生觀”。十多歲時,在一次象斗的場合中,面對狂怒沖奔的大象,奧朗則布已能應對自如,毫不畏懼。
奧朗則布足智多謀,尤精於武略。1634年,時年16歲的奧朗則布成功鎮壓邦德拉人(拉傑普特部族的一支)的叛亂。自1636年7月11日起,奧朗則布開始擔任德干行省的總督,1644年奉詔回朝。1645年出任古吉拉特行省總督。在1646年至1647年的巴里黑戰役中,奧朗則布以“冷靜的膽略和堅定的指揮而出名”。1648年至1652年,奧朗則布相繼任木爾坦和信德總督,並在塔塔建築了一所新要塞。期間曾兩次受命指揮坎大哈戰役,率軍同烏茲別克人和波斯人作戰,雖然失去了喀布爾,但在敗軍中仍顯示了一定才幹。1652年再度出任德干總督。
奧朗則布[印度莫卧兒帝國皇帝]
1658年即位,1659年稱帝,號“阿拉姆吉爾”(意為世界的征服者)。
奧朗則布末期的莫卧兒帝國
奧朗則布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他將自己作所穆斯林君主的典範,他認為遵守教規就是他的準則,企圖按照《古蘭經》的信條把一個根深蒂固的印度教大國變成遜尼派伊斯蘭教帝國,他遵奉伊斯蘭教遜尼派教義,推行伊斯蘭教法,主持編纂有《奧朗則布法特瓦彙編》,廣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贊助伊斯蘭學術文化。曾下令禁止穆斯林採用印度教的習俗,不準在錢幣上鑄造“清真言”,宣布恢復使用伊斯蘭教曆。
奧朗則布[印度莫卧兒帝國皇帝]
他所推行的政策也是帝國最終衰落的原因之一,因為阿克巴之所以奠定了莫卧兒王朝統治的基礎,正是因為有宗教自由這根支柱,皇帝也因此得到了全國人的擁護,而奧朗則布無疑破壞了帝國的根基。他們越來越發現皇帝不能代表他們的利益,所以越來越多人的開始踏上了反抗的道路,賈特人、錫克人、馬拉塔人甚至阿羅闍弗人紛紛揭竿而起。
1690年,奧蘭則布為了籌餉鎮壓國內起義,接受英國東印度公司所繳納的現款而准許他們在西海岸蘇拉特一帶和東海岸恆河口繼續貿易。這導致英國人在印度的殖民勢力進一步增強。
1667-1675年,普什圖人在印度與阿富汗邊境起義;1672年印度教徒薩特納米教派農民起義;1679年德里印度教徒聚集於大清真寺抗議。特別是困擾晚年的奧朗則布的是西瓦吉領導的馬拉塔人起義,他們建立起自己的勢力,點燃了起義的火焰,源源不斷的進攻莫卧兒帝國,成為莫卧兒帝國的勁敵。西瓦吉雖然是個文盲,但他善於用人,精於游擊戰術,軍隊紀律嚴明,對伊斯蘭教採取寬容態度,因而他曾於1664年和1670年屢敗莫卧兒軍隊。
奧朗則布[印度莫卧兒帝國皇帝]
他耗費了大量時間、軍力、金錢去奪取馬拉塔人的要塞,而馬拉塔人被滅掉后,又捲土重來,這樣換來的只是士氣低落,士兵們抱怨這是在和蒼蠅作戰。而且其他地區的馬拉塔人又發起反攻,並奪去了莫卧兒人的領土。實際上從1700年以後,德乾的許多地區成為了馬拉塔人的附庸。戰爭大大消耗了帝國的實力,耗盡了奧朗則布的國庫。
奧朗則布因長久留在南部,還導致了帝國北部的政治腐敗,部分人開始擁兵自立,大貴族也都紛紛鞏固自己的地位。帝國的離心力日趨發展。奧朗則布最後被迫從德干撤退,途中患病,1707年2月20日,89歲的老皇帝死於阿馬德納加爾。他留下的是一個四分五裂並被馬拉塔人、錫克人強大勢力包圍的莫卧兒帝國。
奧朗則布沒有意識到帝國需要各個階層來維持安定,而把伊斯蘭教強加於一切事務之上,導致帝國的根基被破壞,這使得他的征服失去了意義,與其要一個疆域遼闊的帝國不如選擇阿克巴時期一個四海安定的國度。在他臨終前寫到:“除了苦行之外,過去的日子留下的只是悔恨,如此寶貴的生命,卻沒有收穫任何意義。”1707年,奧朗則布去世,他死後,帝國逐漸分崩瓦解。
後世認為奧朗則布殺兄囚父,但在幾個兄弟中,二哥舒賈兵敗逃亡后,不知所蹤,消失在緬甸的密林中;四弟穆德拉·巴赫什並非為他所殺。事實上,穆拉德本與奧朗則布一同起兵。后因分配勝利成果的問題,二人產生矛盾,穆拉德被設計軟禁,因此前的一樁謀殺罪(謀殺沙·賈漢所派的老臣阿里·納奇)遭受害人家屬告發,在瓜廖爾監獄被處死。除達拉·舒科的長子蘇萊曼·舒科被毒死外,其餘兩位王子西皮赫爾·舒科(達拉·舒科之子)、伊茲德·巴赫什被赦免,在長公主賈哈娜拉的照料下長大,並與奧朗則布的女兒結婚。
父母
父親:沙·賈汗,名庫拉姆,莫卧兒帝國第五位皇帝(1628年—1658年在位)。
母親:阿姬曼·芭奴,沙·賈汗最寵愛的妃子,稱號泰姬·瑪哈爾。
平輩
沙·賈汗共有四子二女,奧朗則布是他的第三子,其餘兄弟姐妹見下:
● 大哥:達拉·舒科
● 二哥:舒賈
● 四弟:穆德拉·巴赫什
● 姐妹:賈哈娜拉,沙·賈汗長女,支持達拉・舒科稱帝。
● 姐妹:羅姍娜拉,沙·賈汗次女,支持奧朗則布稱帝。
奧朗則布興建的巴德夏希清真寺
印度學者賈頓納特·薩爾卡爾稱:奧朗則布(阿拉姆吉爾)的歷史實際上就是印度的歷史……在他的統治下,莫卧兒帝國獻版圖擴張到了最大的限度,成為從印度有史以來直到英國勢力興起之前最大的一個統一的國家。
印度學者R·C·馬宗達等《高級印度史》:奧朗則布五十年的非凡統治時期可以“自然地劃分為兩個相等的階段”,……儘管奧朗則布極其勤勉,十分忠於職守,但他的長期統治卻以悲劇告終。
印度學者愛德華茲、加勒特所著的《莫卧兒帝國》認為:奧朗則布精明、殘暴、簡樸、虔誠,他努力實踐嚴格的正統穆斯林的理想,而這也許正是他作為一位失敗的君主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在軍營中度過了餘生,將莫卧兒帝國的版圖擴張到頂點,卻在極度懊悔中離開了人世。
印度開國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對奧朗則布持消極評價,他認為:奧朗則布不惟不了解現在,甚至也不懂得方才過去的事情;他是一個開倒車的人物,他儘管很有能力,很認真,他試圖廢止先王的施政。他是一個執拗的人,一個嚴肅的清教徒,並非是藝術或文學的愛好者。
美國學者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奧朗則布是一位能幹的將軍、出色的行政官和一位謹慎、勤勉的統治者。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缺點:不能容忍其印度教臣民,尤其是在他漫長統治的後半階段。他將阿克巴制定的建立一個民族國家的政策視作恰恰是對伊斯蘭教思想的否定……這種種歧視手段自然引起廣大印度教徒的強烈反抗……奧朗則布把印度留在緊張、虛竭的狀態中,而他的後繼者都是些可悲的怪傢伙,根本無能力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
尚勸余《莫卧兒帝國》:奧朗則布是所有兄弟中最能幹的一個,他勤奮過人,有高超的外交手腕和軍事才能,有無可置疑的行政能力。此外,作為一個熱誠的遜尼派穆斯林,他自然得到正統的遜尼派的支持。
奧朗則布[印度莫卧兒帝國皇帝]
當時,不管哪個國家,只要接受了這隻黃色拖鞋,就表示那個國家已經滅亡。就這樣,奧朗則布皇帝兵不刃血,只用這隻拖鞋就一連征服了17個國家。
奧朗則布時期莫卧兒帝國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