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車整備所
對列車進行檢查等工作的場所
客車整備所是指對旅客列車進行檢查、修理及整備的場所。主要辦理旅客列車車底的取送、洗刷、清掃、技術檢查、改編、修理、消毒、卧具及餐料的整備,以及備用車停留的作業等。通常設在配屬有大量旅客列車車底的客車車輛段,或設在有大量旅客列車車底折返的客運站上。
1.技術整備
(2)客車車底或動車組技術檢查、日常維修和摘車維修,防寒、防暑的整備,以及外段車輛故障處理等。
(3)辦理廠、段修客車的回送及車輛技術狀態和備品的交接。
(4)冬季客車暖氣管道預熱、排氣、排水以及充電等。
2.客運整備
(1)客車車底或動車組內、外部清掃和洗刷。可結合列車運行距離、運行區段的氣候條件及經過隧道的多少等因素決定車輛外皮酸洗次數,平時只用清水洗刷。
(2)客車上燃料、上水、上餐料和換卧具。在旅客列車對數不多或客運站不在特殊的城市時,此項作業也可在客運站站台上進行。
1.定位作業
客車車底送到后,除改編作業外,技術整備、客運整備及等待送往客運站等項作業都在一條整備線上進行,並儘可能平行作業。與移位方式比較,它的主要優點是調車作業少;易於組織平行作業;作業集中,管理方便,工具、人員可集中使用;車場少,佔地面積少,節約投資。其缺點是各項作業都在一條整備線上進行,互相干擾;車底取送與調車作業也有干擾;除備用車停留線外,各條線都要設置相應的有關設備(如管道、排水、硬化地面、檢查溝等),當需設置整備庫時,有關設備增加更多;部分整備線的間距要考慮同時通行兩三輛汽車或電瓶車的需要,間距要求加寬。
2.移位作業
客車車底送到后,按照作業順序,分別在到發場進行客運整備,在整備場(庫)進行技術整備。其優缺點與定位作業相反。
客車整備所的作業方式應根據整備所的布置圖型、整備車底的數量、車底整備作業的干擾情況以及當地地形等情況予以選擇。
1.線路
①車底到達線:辦理由客運站到客車整備所的接車、車底內部的清掃和部分整備作業,以及個別車輛改編作業。
②整備線:進行車底的技術檢查,不摘車修理,車電檢查及部分整備作業。
③備用車停留線:供備用車(包括替換檢修車、臨時列車、公務車、衛生車、試驗車等)停留之用。
④車底出發線:供送往客運站待發車底停留使用,也可與到達線合併設置。
2.客車外部洗刷設備
客車外部洗刷過去都為人工進行,目前在大的整備所都配備了機械化洗車機。洗車時,車底以3公里/小時左右的速度進洗車機,緊靠車廂側壁的刷子開始高速旋轉,兩側有水管噴清洗液,經洗刷后再噴清水清洗。一套車底大約用10分鐘時間即可完成。這種洗車機在定位作業情況下,應設在整備所入口線的前方。在移位作業時,應設在到達場與整備庫的連接線上。
3.客車整備庫
當冬季室外計算溫度在-22°C以下時,應設客車整備庫。庫內線路數按整備線的50%設訛在整備庫內完成客車的清掃、上水、技術檢查和不摘車修等作業。庫內應設置空氣管道、上、下水管道、修理車間等。庫的長度應能容納整列客車車底作業。
4.消毒設備
可在露天消毒線上進行,必要時也可設消毒庫。消毒線宜採用盡頭線,距離其他線路不小於50米,距附近住宅的距離應符合衛生標準,應設在常年風的下風方向。是否需要設置消毒線,應經過綜合分析確定,不一定都要設置。
5.車底轉向設備
為了便於車底轉向,當地形條件許可時,在整備作業量較大的客車整備所,可設置供車底轉向的迴轉線或三角線。如有機務段的轉向設備或樞紐內聯絡線可利用時,也可不設車底轉向設備。
1.按定位作業方式布置的布置圖
不需分設專用車場,客車車底的到發、檢修、整備作業均在一個車場(到發兼整備場)的一條線路上進行。在到發兼整備場的一側設有備用車停車場,對個別客車的摘掛作業比較方便。洗車機設在整備場的入口處,為檢修車輛創造了較好的衛生條件。
2.按移位作業方式布置的布置圖
客車車底的到發場與整備場縱向排列,洗車機設在到達場與整備場的連接線上,車底作業一般可按下列順序進行:客車車底由客運站送入到達場,在到達場進行車底檢查、改編和清掃,然後車底進入洗車機進行外部洗刷,再調至整備場進行庫列檢、車底內部擦拭及上燃料、上水、上餐料等,全部作業完成後,車底調送出發場待發,全部作業流水式進行。這種布置各項作業干擾較少,但調車作業多,整備時間較長。
客車整備所的作業方式應根據整備車底的數量、車底整備作業的干擾情況以及當地地形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