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螺

南京市江寧縣茶場創製的茶品

翠螺茶因外形捲曲形似螺,色澤綠翠而得名。為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縣茶場新創製的名茶。從1984年投放市場以來,受到茶葉愛好者的青睞,稱讚翠螺茶經飲耐泡,具有頭酌香,二酌濃,三酌味不減,四酌味猶存的特點。

採摘標準


翠螺茶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炒制工藝分攤放、殺青、揉捻、烘乾、再揉捻、炒干、再烘乾七道工序。

生產


翠螺
翠螺
翠螺茶屬半烘炒綠茶,全程實現了機械化生產,採用的主要設備有:滾筒殺青機,265型揉捻機,6CH—120型烘乾機,滾筒炒干機。
殺青的進風溫度為130~160℃,出風溫度為95~105℃。要求殺透殺勻,無紅梗紅葉,做到嫩而不生,老而不焦。
揉捻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揉捻歷時25分鐘,加壓15分鐘,始、終空壓,中間加壓,注意解塊。第二次揉捻歷時15分鐘,加壓5~7分鐘,通過揉捻達到條索緊結的目的。
炒干:在再揉捻後進行。目的是促使條索捲曲,茸毫初露,炒乾的筒溫為70~80℃,干度七成左右。
烘乾分兩次進行。初烘的進風溫度為110℃左右,通過初烘達到蒸發水分、便於炒干時做形的目的。適度初烘葉含水量40%左右,初烘葉經攤涼冷卻后再行揉捻和炒干。再烘的目的是增進香氣,促使茸毫披露、平伏及乾燥。再烘的烘溫95℃左右,再烘葉含水量6%以下。

製作工藝


1998年度我場開發研製的名優茶“蓮花翠螺”獲三明市優質茶獎。成品條纖細,捲曲成螺,茸毫密坡,銀綠隱翠,湯色清澈明亮,濃郁甘醇、鮮爽,葉底嫩綠顯翠。深受江浙一帶客戶的歡迎。現將“蓮花翠螺”的加工工藝整理如下:

鮮葉原料

以綠茶品系小葉種,福鼎大白茶最為適宜。根據要求有一芽一葉初展和單芽二種。一芽一葉初展要求芽長2cm左右。原料要求嫩、勻、齊、凈、鮮,不帶魚葉、碎葉、對莢葉和病蟲葉。

鮮葉攤放

鮮葉採下后及時薄攤在竹席或波箕上,放置攤青架上使其水份散失20%左右。攤放時間視天氣而定,一般在4-8時,雨水青應經脫水處理再攤涼;攤放程度以芽葉舒展,呈柔軟狀態散發出清香為宜。

高溫殺青

用30型微型殺青機殺青,溫度掌握在140℃-160℃左右,要求鍋溫要穩定,投葉量要均勻保持殺青一致,避免焦邊爆點,一般以葉質軟,色澤翠綠,折梗不斷略有清香為宜。在殺青機出口處設置微型鼓風機(或電扇)吹風以散發熱氣,並及時攤涼以便製作。

熱柔成形

機械殺青后製作工藝都是用手工在鍋內完成。每鍋投葉量在0.5-0.6斤(已殺好的青葉),鍋溫起初掌握在90℃-100℃左右,抖炒幾分鐘后,待茶葉粘性消失時,趁熱用雙手抱著茶團在鍋里按順時針方向滾動翻轉幾圈后,隨即散開,邊揉邊散數次即成形。手熱應注意先輕后重再輕的原則,前期茶青含水高,芽頭嫩,用力過重容易產生斷碎。在揉捻過程中擠出少許茶汁,透出清香,但如不注意散發熱氣,容易使茶葉悶黃或色澤變暗,這些技術關鍵決定了茶葉的品質,待條索緊細均勻,成條率在90%以上即可進入下道工序。

搓團提毫

待茶葉形成細條符合要求,干度達60%時,即可進行搓團。搓團既可進一步使條形纖細均勻,又可捲曲成螺,並逐漸顯毫。按江浙一帶客戶要求,不喜歡條索卷得過緊,尤其單芽製作時外形略為捲曲即可。隨著茶葉在鍋里越來越干,手熱要越來越輕,避免造成斷碎。

文火烘乾

這時茶葉外形纖細,捲曲成螺,銀毫坡露,失水率在70-80%以上,即可以低溫在鍋內輕輕翻動,使茶葉達足干即可出鍋。此時適當提高鍋溫可促進香氣形成。整個過程從投葉至出鍋大約30-40分鐘。

特點


翠螺茶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緊細捲曲,茸毫披露、平伏,色澤翠綠,香氣清高,滋味濃厚,湯色綠而明亮,葉底嫩綠、勻整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