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都司巷

濟南歷下區泉城路街道轄區

高都司巷位於歷下區泉城路街道辦事處轄區內,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

高都司巷北起將軍廟街西口,南止泉城路,東鄰鞭指巷,西鄰太平寺街。門牌1-41號,2-56號。長250米,寬3.5米,1982年改石板路面為瀝青路面。街名始自明代,1966年改名啟明街,1980年復原名。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歷城縣誌·建置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載:“高都司巷:太平寺街東”。街的兩側是具有北方特色的青磚小瓦建築,有些住宅建築“院套街,街連院”格局獨特。

省政府西側惟一成片的古建築群,該巷與芙蓉街鞭指巷等共同形成古街組合,雖歷經數百年社會動蕩、風雨侵蝕,許多古民居已翻修或翻建,但從整體上保留了老濟南的基本面貌與特徵。

歷史概況


高都司巷
高都司巷
清道光年間,濟南銀錢業界在高都司巷設立福德會館,三和恆、慶泰昌、協聚泰、大德通、大德恆等銀號每天都派人來此交流信息、進行交易,俗稱“上關”。1906年,德國禮和洋行的韓世禮來濟,在高都司巷設立禮和洋行濟南分行,這是外商在濟設立的第一所洋行。
高都司巷
高都司巷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正月初,法國主教江類思來濟傳教,揚言奪回在乾隆三十年就已廢棄的天主教堂,由於當時清廷的軟弱媚洋及不平等條約的規定,高都司巷東側許多民房和北部的湖田被傳教士搶佔。自1861年至1869年,又陸續擴建了天主教堂,為防止群眾圍攻,教堂全部採用封閉式建築,遠看好似一座古城堡。現在仍有許多老濟南人將這一帶稱為“洋樓街”。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公勵公學堂在高都司巷開辦。辛亥革命后,該校改為公立。1914年,與私立山左公學、濟南官立中學堂合併,成立省立第一中學,就是濟南一中的前身。
高都司巷10-26號的匯源里黃家大院,是吉泰估衣鋪的舊址,是濟南歷史上最重要的大商號之一,經營範圍曾經到達北京及青島等城市。該院院中分主道支道,共包括6個大院落,近300間房子,是一個具有近代風格的里弄,不同於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而在36號曾經住過的裕華文具店老闆,一度將分店開到上海和新加坡,公私合營時,政府給該店的估價竟高達4億元!

地理位置


高都司巷位於濟南歷下區泉城路街道辦事處西部,北起將軍廟街西口,南止泉城路。街長250米,寬3.5米。據傳,該街是因曾有一高姓的都司在此居住而得名,街名始自明代,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歷城縣誌。建置考》有:“高都司巷:太平寺街東”的記載。1966年曾名啟明街,1980年復原名。
舊時,進了濟南的西門朝東走,在路北第二個巷便是高都司巷了。巷兩側大都是具有北方特色青磚小瓦的清代民居,而且很多建築都很考究,有帶斜坡式的迴廊院落,有的院落里還有石雕、木雕的吉祥圖案。有的大戶人家,還把住宅建成“院套街、街連院”的獨特格局。2002年10月對高都司巷的搶救性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古井、古道、陶罐、瓷器、瓦當、酒罈等大量文物,這些文物幾乎貫穿了從戰國至明清各個朝代,這就證明先民們在戰國時就已在這一帶生活。因此,有人說高都司巷就是“整個一部‘濟南編年史’”。

如今面貌


2002年,高都司巷拆遷,有關部門對一些有保存研究價值的古建築採取了妥善保管,對老屋的房梁、門窗進行編號,準備今後按原貌重建。
如今全球最大的連鎖零售商美國“沃爾瑪”攜其中國合作夥伴大連萬達集團,斥巨資在此興建了一座50000平方米的特大型商場。一條有著500餘年歷史的古街——高都司巷,從山東省濟南市2.6平方公里的古城區腹地消失了,它將只能出現在舊版的濟南古城區地圖中。

文物消息


濟南消息:引起市民強烈關注的濟南高都司巷工地現場考古發掘今天結束,考古人員對該工地所剩文化層進行最後清理髮掘后全部撤出,此處又恢復了挖掘機的轟鳴聲。10天出土的文物非常豐富,從戰國到明清,幾乎每個朝代都有。
今天上午,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該工地上又清理了幾口古井,再次清出一些宋、元、明等時期的瓷器碎片和其他一些先民生活用品遺物。上午10時左右,現場考古發掘即告結束,考古人員開始轉入第二階段——對該工地出土文物進行修復和研究分析。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銘在現場考古發掘結束時介紹,這次高都司巷工地考古發掘是超速度的,他們在近2000平方米的工地上,用了不到10天時間,就找到戰國、漢、唐、宋等不同時期的古井38口,找到灰坑30個,併發掘清理出陶瓷器物上百件,以及其他有價值的文物。這些出土文物涵蓋年代之廣為濟南市歷次考古發掘之最,從戰國到漢代、到唐宋元明清,幾乎每個朝代文物都有,真可謂極大豐富。
據悉,在經過大約1個多月的文物復原后,考古專家將從這些帶著時代“符號”的古董身上,來敲定古代濟南的城市變遷史等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