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自反性的結果 展開

自反性

數學名詞

自反性,令C=(x,y)|x、y屬於A,設D是C的某非空子集,如果(x,y)屬於D,則稱x,y有(由D規定的)關係,記為x ~ y。(符號(*,*)表示兩者組成的有序對)。

社會學中的自反性


(1)維度一:社會學理論一般使用自反性概念是屬於認識範圍,以他們的定義:廣義的自反性,意味著一個理論的假定應用於該理論自身,而更廣義上是指專家系統的自我監控(或自律),根據自己設下的假定盤問自己。不那麼嚴格的構成主義派的科學社會學家,把這個概念擴展到日益個體化的外行公眾自反性地盤問科學假定與專家系統本身的增多的傾向,而不只是科學界的自反性。社會學理論一般使用的自反性概念,仍然屬於認知範圍,來討論社會行動者如何得以越來越多地監控與組織自己的個別生活敘事文,討論社會本身如何通過社會科學更加有能力自我構成。
(2)維度二:另一個自反性維度植根於審美現代主義的假定與實踐。審美自反性需要自我解釋,並解釋社會背景實踐。---拉什《符號經濟與空間經濟》
從貝克的文章區分自反性與反思中可以對比得到:反思是個人化的、有意識的、有目的的。自反性則好比是反射作用,既非個人化也非有意識也非有目的的。自反性是自反性現代性的核心原則與簡單現代性的原則相抵觸之所在。真是令人疑惑,這樣說來到底什麼是自反性呢?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首先是結構性自反性,在這種自反性中,從社會結構中解放出來的能動作用反作用於這種結構的規則和資源,反作用於能動作用的社會存在條件。其次是自我自反性,在這種自反性中,能動作用反作用於其自身。在其中,先前動因的非自律之監控為自我監控所取代。--《自反性現代化》
用一些通俗但不甚準確的話來說,就是某事物在追求其自身的目標的過程中醞釀了另一事物能夠反作用於自身並使自身要麼更加強於追求目標要麼被它消解。
數學上:
令C={(x,y)|x、y屬於A},設D是C的某非空子集,如果(x,y)屬於D,則稱x,y有(由D規定的)關係,記為x~y。(符號(*,*)表示兩者組成的有序對)。
如果(x,x)屬於D總成立,則稱那個由D規定的關係具有自反性。
例子:x,y都屬於實數集。那麼上述的C可視為(平面直角坐標系下的)實二維空間,令D為y=x這條直線,即{(x,y)|x=y}。實際上D規定的就是兩個實數“相等”這個關係,即任何(x,y)屬於D意味著x=y。易驗證,此關係具自反性,因為(x,x)總屬於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