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
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
1938年建於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雕塑組,是今日雕塑系的源頭和永久驕傲的精神動力,是關於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成立與發展過程的簡介。
魯迅美術學院
1951年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美術部雕塑系成立,歷經東北美術專科學校雕塑系和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為我系發展的第一階段。在這期間以當年留學日本的劉榮夫;留學日本併到德國考察的鄭惠南;留法的王熙民;到德國考察的李克勤;以及黃心維、高秀蘭、楊美應、田金鐸、曲乃述諸先生為主,建立並健全了一整套現實主義雕塑教學系統,並逐步形成了具有東北特點的現實主義雕塑流派。這期間創作的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廣場《人民公社萬歲》群像、《哈爾濱抗洪紀念碑》和瀋陽中山廣場大型群像《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等大型紀念雕塑,成為新中國建國后紀念性雕塑的代表作品。1978年遼寧美術創作室雕塑創作組併入雕塑系,13名雕塑家為雕塑系注入了新的力量,成為我系發展的第二階段,主要工作為恢復正常的教學系統,並在改革開放的新局面下,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對教學體制進行調整。教學上注重培養學生紮實的寫實基本功及國外新觀念、新技術的引入和溶合。產生了《走向世界》、《九·一八殘歷碑》、《白山魂》、《趙一曼》、《晨霧》等許多享譽國內外的作品。
1999年後雕塑系發展進入第三階段,重點工作為在保持原有教學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了以具象寫實為立系之本。並進一步開拓新的領域,逐步吸收西方現代主義雕塑的優點和國際當代雕塑的新觀點、新技術,注重培養學生基於紮實基本功上的創造性。這一時期雕塑系所創作的大批優秀作品,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以《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整體雕塑》、北京西站南廣場雕塑《國風》、《雷鋒和少年兒童》和第十屆全國美展中的《姜煜》、《無題》為代表的一批重要作品,充分體現了雕塑系新時期的學術實力。
迄今為止,雕塑系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雙重基礎》基礎課的教學模式,在具象寫實基礎系統中融匯了雕塑系傳統的教學經驗,它奠定了基礎課教學的根基。抽象造型基礎以具象寫實為根基,是對具象寫實基礎的補充。《雙重基礎》以唯物主義為哲學理念,強調主觀思維方式來源於客觀對象,它已逐步成為具有雕塑系特點的基礎課教學方式。在常規基礎課教學的基礎上,同時注重當代雕塑語言的引入和應用,注重藝術理論教學對學生的啟迪。雕塑系具有完整的教學設施,包括材料工作室、多媒體教室、圖書館及電腦教室。
當下雕塑系的教學系統將由前現代向現代的過渡中穩步發展,並在保持原有優勢的同時,不斷地適應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