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河村

山西省陵川縣秦家莊鄉楊家河村

楊家河村(yang jia he cun)位於秦家莊鄉北3.5公里,從北南排列由馮家河自然村、楊家河行政村、林則自然村三個自然村組成。東鄰馬家莊村,西與郭家溝自然村相交,南與新村村毗連,北同司家河和壺關縣百尺鎮小南山村相連,總面積約六平方公里,總戶數135戶,470口人。解放后,三個自然村有分有合,分別由郭家溝、原庄鄉、秦家莊公社、秦家莊鄉管轄,地形北高南低,三個自然村在一個山溝時,南北有一條彎曲的小河從村中流過。

徠村中徐姓居多,有河從村中經過,該河發源於馮家爐水庫,現已乾涸。

自然資源


楊家河村礦藏品種多,有煤、鐵礦、硫磺礦、鋁礦、石灰岩、洋油矸等。三個自然村有三座煤礦,分別於2000年以後先後關閉。

楊家河慶典


大型婚禮、古典婚禮、禮炮彩炮、大小廚師、彩門汽門、陰陽茶房、金獅連體、油彩子雜、喜棚靈棚、路沙漫引、組合音響、高空汽球、鍋碗桌椅、亭花婚車、軍樂民樂、婚車禮炮、司儀主持、古典花轎、燈光舞台、放飛鴿子
楊家河村[山西省陵川縣秦家莊鄉楊家河村]
楊家河村[山西省陵川縣秦家莊鄉楊家河村]

馮家爐村


馮家爐村位徠於楊家河村北面,現村位置為05年整村搬遷后位置。村中現55戶,190口人。這裡人民淳仆、勤勞,手藝精湛。現屬楊家河行政村,解放前,歷經變適,曾附屬於司家河村。
馮家爐村地下煤炭資源豐富,因常年開採,形成採空區,不宜居住,經政府協調,企業出資部分,家戶自籌,採用整體搬遷模式,整體搬遷至此。
馮家爐自然村相傳由奪火槐樹嶺五兄北適居來此,村中工匠居多。在很久以前,村中至少有五座小丁爐,每爐至少6人,在煉出鐵塊後由東家送至芮城。村中冶鐵在明朝就已盛行(村中一明朝老房在拆遷後由地基下挖出許多佔子),在居老人講,在58年大鍊鋼鐵時期,馮家爐村冶鍊鋼鐵居全鄉前列。
馮家爐有水庫一座,在解放時期,為老百姓農田建設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現已乾涸。
馮家爐是我鄉革命老區。在解放時期,曾成立壺陵二區,區長之一韓保德,另外一名姓名不祥。在解放后,曾調任河南新鄉任市委書記。村中先烈馮萬中,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壯烈牲,後由陵川縣二區授於“革命先鋒”稱號。
馮家爐村人傑地靈,在明朝曾出一姚姓進士,因其後過寄於本鄉柳義村其舅舅家,遂有柳義出進士一說。

林則村


林則村(lin zhe cun)位於場家河行政村的面部,從老人淬的古迹推測,林在然村早在唐朝就有人居住,是三個自然村立村最早,居民人口最多,佔地面積最大的一個村,在最末清初時,本村就有400人左右。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口因求學、工作、嫁娶等逐漸外遷,現有35戶,110口人。
村中的一座奶奶高就修建於明期,廟內裝修富麗堂皇,亭台樓閣,雕梁畫柱,非常美觀。由於年久失修,加之文革期損壞,現已大部破爛。相傳林則自然村每年有一個廟會。
林則自然村的居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時期,本村就先後有13人蔘軍,排以上軍官4人,烈士5人。
林則自然村人吉地靈,全村有中專以上畢業生27人,本科以上8人,現在外居住和工作的人佔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還多。
林則自然村土地肥沃,村民勤勞淳樸。解放后,本村在上交因家公糧人均比例曾位於全鄉第一,公糧總數多次名列前茅。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努力下,2000年本村就領先在全鄉完成了戶戶通自來水工程,使村民的吃水得到了改善。2006年完成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使居民的交通有了好轉,在2003年合併為楊家河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