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赤星病

煙草赤星病

煙草赤星病在山東俗稱“紅斑”,河南、安徽、遼寧俗稱“斑病”,雲南稱“恨虎眼”,貴州稱“火炮斑”,是我國煙草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徠我國各產煙區都有該病害的發生,以山東、河南、安徽、黑龍江、吉林等地發生嚴重;其次是四川、雲南、貴州、遼寧、陝西等煙區。此外,廣東的香料煙產區、浙江的曬紅煙產區危害也較重。

癥狀


煙草赤星病
煙草赤星病
又稱紅斑、恨虎眼、火泡斑、斑病。可侵染葉片、莖、花梗及蒴果等。葉片染病多從下部葉片發生,漸向上發展。病斑初為黃褐色小斑點,后發展為褐色圓或近圓形斑,上具赤褐或深褐色同心輪紋。擴展較快時,邊緣出現黃色暈圈。濕度大時斑上可見深褐色或黑色霉層。病斑質脆、易破。嚴重時,病斑融合使葉片成為碎葉。葉脈、花梗、蒴果、莖染病現長橢圓形或梭形深褐色凹陷斑。

病原


Alter aria alternata (Fries)Keissler稱鏈格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具隔,無色。分生孢子梗頂曲,具隔1—3個,褐色。分生孢子褐色,鏈生於梗上,基部大,頂端較小,呈倒棍棒形或橢圓形,多有喙,具1—3個縱隔,3—7個橫隔。該菌生長速度快,可產生毒素。有報道A.longipes、A.tenuis、A.tabaima也能引起赤星病

侵染來源


赤星病菌主要以菌絲在遺落在田間的煙葉等病株殘體上越冬或雜草上越冬。病殘體上的分生孢子也可直接越冬,作為初侵染來源。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氣流傳播(越冬菌絲產生的分生孢子)。長距離傳播主要靠氣流和風力,雨水只能作短距離傳播。種子和移栽的病煙苗可能是初侵染的次要來源。華致甫等研究表明,種子帶菌率可達18%,種子表面,種子內部及胚乳中病菌均可能存活越冬。

發病過程

越冬后的赤星病菌,在第二年春天,氣溫回升,溫度達到7-8°C,相對濕度大於50%的條件下,開始產生分生孢子,由氣流、風、雨傳播到田間煙株上侵染下部葉片(初侵染),形成分散的多個發病中心。這些發病的煙株病斑上再產生分生孢子,又由風雨傳播,形成再次侵染。經過多次再侵染,使病害逐漸擴展流行(病菌可以侵染花梗、蒴果、側枝和莖等任何部位,)。後期病原菌病潛伏於殘組織內隨病殘體落入土壤越冬,又成為來年的初侵染源。

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種子和移栽苗也能成為田間初侵染源。病菌多從寄主氣孔、傷口侵入,病部長出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煙株有明顯的抗病階段,幼苗期較抗病,葉片老化生理成熟期較感病。病菌發病適溫25—30℃。若有12小時露水存在,12—20℃下,病菌就能完成侵入為害。溫度適宜經48小時潛育顯症,遇低溫潛育期延長。雨日多、濕度大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採收期遇雨常致赤星病大流行。移栽遲、晚熟、追肥過晚、施氮過多及暴風雨後發病較重。種植密度大、田間蔭蔽、採收不及時發病重。

防治措施


根據赤星病的發生規律、(初侵染、傳播途徑、再侵染等特點)防治上應採用以種植抗病品種、藥劑防治和實施合理栽培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耐病品種

國內較抗赤星病的品種有中煙90、中煙9203、許金四號、單育二號、凈葉黃、偏筋黃、歪把子、遼煙10、中衛一號、春雷三號;中度抗赤星病的品種有G28和K346。

田間管理

(1)、我國多數省份改種春煙,這樣就可以早成熟、早采烤,到8月中旬基本烤完,使煙草有效地躲過溫暖多雨的發病季節而大大減少損失。雲南多在雨水節令播種、如能適當提早到立春播種,就可避開赤星病發生的高峰而減少經濟損失。
(2)、合理密植種植密度過大光照不足,葉片互相遮蔭,有利於病原菌的繁殖,導致病害嚴重發生。因此,要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條件,作到合理密植,密度以成株期葉片不封壟為宜,一般在1200株左右。
(3)、合理施肥煙田使用氮肥不可過多、過晚,以免造成貪青晚熟,要適當增施磷、鉀肥。氮、磷、鉀比例以1:1-2:3為宜,或在氮、磷、鉀1:1:1的基礎上,於團棵期、旺長期、平頂期噴施1%磷酸二氫鉀三次效果也較好。合理留葉,避免煙株葉片上大下小的長相。
(4)、搞好田間衛生及時採收或打掉底腳葉。打掉的底腳葉、煙杈和煙桿不要隨地亂扔,要帶出田外深埋或曬乾銷毀,減少侵染源。
(5)、實行輪作實行輪作,搞好田間衛生,減少侵染源。赤星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連作會增加土壤內含菌量,而輪作則可減少土壤中的含菌量,減輕赤星病危害。

生物防治

隨著中國進一步倡導“綠色、生態、健康、文明”發展,中國越來越重視化學藥劑給環境帶來的巨大負面影響。相對而言,“無毒、高效、無殘留”的生物防治技術越來越受到廣大科學家的青睞。隨著科技的進步及現代生物技術的進一步成熟,特別是轉基因技術,為防治煙草赤星病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竇道龍等將擬南芥Wassileuskija生態型NDR1基因整合到煙草基因組中,發現3個株系對煙草赤星病的抗性有了明顯的增強。拮抗菌的篩選,也是實施煙草赤星病防治的有效途徑之一。萬科等篩選出了拮抗菌對煙草赤星病菌絲的生長、分生孢子萌發、產孢有明顯抑制作用。丁愛雲從番茄、辣椒土壤中分離得到5株細菌、4株放線菌對煙草赤星病抗性較強,為煙草赤星病的綜合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防治煙草赤星病效果最好、見效最快的方法。與其他防治方法相比,化學防治見效快、方便快捷、效果好,在生產中運用廣泛,在實踐中也取得不錯的防治效果。但化學防治因存在藥劑殘留、影響煙葉品質以及病菌抗藥性等缺點,應根據不同的發病情況,選擇適宜時機、適宜劑量化學藥劑進行煙草赤星病的防治。有研究表明,噴施代森錳鋅2次即可有效控制煙草赤星病發展;在煙草赤星病發生后,用40%菌核凈500倍液噴施煙株,其防治效果達到了90.5%;用40%保豐寧400倍液、40%菌核凈500倍液等對煙草赤星病防治效果也較好;另外,撲海因1500倍液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張文梅等研究發現,利用40%菌核凈800倍液和25%嘧菌酯懸浮劑600倍液對煙草赤星病防治效果可分別達到70.85%和77.33%。

病害學史


世界
煙草赤星病於1892年由Ellis和Everhart在美國作了首次報道,但20世紀50年代中期之前,在美國一直是次要病害。1956年在北卡羅來納州突然暴發流行,以後在美國各煙區轉變為毀滅性的病害。煙草赤星病在世界各國均有發生,1931年在辛巴威廣泛傳播;1940年代以前在非洲已經是為害煙草的嚴重病害;1963年在日本嚴重發生;1994年前南斯拉夫報道在Serbia地區的香料煙上是新病害。此外,該病在哥倫比亞、阿根廷、委內瑞拉、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對煙葉生產構成威脅。 
徠中國
中國於1916年首次在北京附近發現,1956年戚佩坤報道了鏈格孢菌對煙草的為害。但長期以來,煙草赤星病一直是次要病害,直到1963年突然在河南煙區流行,1964年又在山東煙區猖獗為害,以後隨著夏煙改春煙,提早移栽、提早收穫等耕作制度的改變,煙草赤星病的為害曾一度得到控制,但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生產上推廣的品種中多數中感或高感煙草赤星病、重茬普遍、栽培上增施氮肥和提高採收成熟度,致使該病再度流行。 
經1989-1991年中國16省(自治區)煙草侵染性病害調查,煙草赤星病嚴重為害的省份有山東、河南、安徽、黑龍江、吉林;其次是四川、雲南、貴州、遼寧、陝西,此外,廣東的香料煙產區、浙江的曬紅煙區為害也較重,據估測每年煙草赤星病發病面積約佔中國植煙面積的30-35%。煙草赤星病不僅使煙葉殘缺不全、等級下降,而且由於內在品質不協調,如總氮、蛋白質升高,總糖、還原糖降低,糖鹼比值下降,使吃味變差,降低了工業使用價值。

病原特徵


病原為鏈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 (Fries) Keisslar),屬半知菌亞門、鏈格孢屬真菌。 
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呈淺褐色,單生或叢生,菌絲無色透明,有分隔,形狀多為直立;分生孢子萌發時顏色較淺,逐漸變為淺褐色,通常在病斑表面形成一層黑色霉層。分生孢子大小差異較大,在6.0-22.0微米×7.0-70.5微米之間,分生孢子梗大小在5-12.5微米×3-6微米之間,不同品種分生孢子結構差異很大,存在核質交換現象,分生孢子壁有鋸齒狀突起,可能與孢子的侵染力、附著力和致病性有關。病原菌在PDA培養基上生長為白色菌落,逐漸變為褐色直至暗綠色菌落,在溫度21-28℃、濕度100%條件下最適宜菌株生長和產孢,適宜的光照對病原菌的生長具有促進作用,暗處理能抑制菌株生長。病斑呈圓形或不規則圓形,產生同心輪紋,病斑中心有黑色或深褐色霉狀物,是煙草赤星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生理特性
鏈格孢菌可生長溫度為5-38℃,最宜溫度為25-30℃,孢子與菌絲在冰凍或-10℃條件下可存活幾個月,在46℃條件下可存活2天,pH值為4-11均可生長,菌絲生長最宜pH值為6-8,孢子萌發最宜pH值為6-7,24-27℃溫度下,孢子在液滴中經5小時萌發90%以上,相對濕度98%、經12小時開始萌發。由此可見,該菌生長速度快,存活力強。

為害癥狀


煙草赤星病是煙葉成熟期的病害,在煙株打頂后,葉片進入成熟階段開始發病,條件適宜病情會逐漸加重。煙草赤星病主要為害部位是葉片,莖稈、花梗、蒴果也受為害。煙草赤星病先從煙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生,隨著葉片的成熟,病斑自下而上逐步發展。煙草赤星病病斑最初在葉片上出現為黃褐色圓形小斑點,以後變成褐色。病斑的大小與濕度有關,濕度大病斑則大,乾旱則小,一般來說最初斑點直徑不足0.1厘米,以後逐漸擴大,病斑直徑可達1-2厘米。病斑圓形或不規則圓形,褐色,產生明顯的同心輪紋,邊緣明顯,外圍有淡黃色暈圈。在感病品種上黃暈明顯,致使葉片提前“成熟”和枯死。病斑中心有深褐色或黑色霉狀物,為病菌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病斑質脆易破,天氣乾旱時有可能在病斑中部產生破裂,病害嚴重時,許多病斑相互連接合併,致使病斑枯焦脫落,進而造成整個葉片破碎而無使用價值。莖稈、蒴果上產生深褐色或黑色圓形或長圓形凹陷病斑。

分佈範圍


煙草赤星病在世界各國均有發生,主要分佈於美國、辛巴威、日本、哥倫比亞、阿根廷、委內瑞拉、澳大利亞、加拿大、非洲等地。在中國主要分佈於山東、河南、安徽、黑龍江、吉林、四川、雲南、貴州、遼寧、陝西、廣東和浙江等地。

侵染循環


煙草赤星病主要以殘存在土壤、糞肥等病殘體上越冬的菌絲體為傳染病原。當春季日平均氣溫達7-8℃、相對濕度達50%時,病殘體上的菌絲體開始產生分生孢子,以氣流、風雨為傳播媒介進行傳播。從葉表皮毛基細胞、葉緣、葉耳、傷口侵入或從氣孔直接侵入,在2-8天就可以形成病斑,病斑上能重新形成新的分生孢子,通過傳播擴散引起多次侵染。

流行規律


品種抗病性低:不同煙草品種及同一品種不同生育期對煙草赤星病的抗性均存在明顯差異,選種抗病性低的品種容易發生病害;連續多年大面積種植單一抗性品種,會出現致病性強的新病菌,導致品種抗病性下降容易暴發病害。 
高溫高濕:溫度主要影響煙草赤星病發生的早晚和潛育期時間的長短,濕度主要影響發病的程度。一般溫度達21-22℃、濕度達70-80%開始發病;當溫度達25-28℃、連續降雨或煙田24小時有水滴時,5-8天後大規模暴發病害。

病害區別


在煙草赤星病發病時期,田間常有煙草野火病和煙草蛙眼病同時發生。這三種病害往往易混淆,應主要從以下幾點加以區別:煙草蛙眼病也是煙葉成熟期的病害,但煙草蛙眼病病斑較小,一片葉上病斑數較多,有時可達數百個,而煙草赤星病病斑大,一片葉上病斑數量較少;煙草赤星病病斑周圍黃色暈圈較寬,而煙草蛙眼病病斑周圍暈圈不明顯;煙草蛙眼病有羊皮紙狀的中心,病斑中央霉狀物呈灰色,而煙草赤星病病斑呈褐色或深褐色,有同心輪紋;煙草野火病是細菌性的病害,病斑周圍有很寬的黃色暈圈,但病斑中央沒有黑色霉狀物,而是在天氣潮濕時病斑表面有很薄的一層菌膿;煙草野火病病斑也有輪紋,但輪紋不規則,彎彎曲曲或多角的,煙草赤星病病斑的輪紋是規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