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失業的結果 展開
  • 有工作能力但沒有就業機會
  • 小說

失業

有工作能力但沒有就業機會

在經濟學範疇中,凡在一定年齡範圍內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況,即認為是失業。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佔的比例。實際上,確定確實在找工作的失業人員數量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找到工作前失業救濟金已經過期的那些人的數量。

失業的歷史就是現代化的歷史。在古代這並不被看作是一個問題,儘管農村勞動力的隱藏性失業人員幾乎沒什麼事可做,特別是在人口過剩的情況下。這一情況如今依然普遍存在於城鄉二元經濟體之中。

簡介


失業,英文unemployment,即達到就業年齡具備工作能力謀求工作但未得到就業機會的狀態。對於就業年齡,不同國家往往有不同的規定,美國為16周歲,中國為18周歲。
失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失業指的是生產資料和勞動者分離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勞動者的生產潛能和主觀能動性無法發揮,不僅浪費社會資源,還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狹義的失業指的是有勞動能力的處於法定勞動年齡階段的並有就業願望的勞動者失去或沒有得到有報酬得的工作崗位的社會現象。

失業人口劃分

有勞動能力並願意工作的人得不到適當的就業機會。沒有勞動能力的人不存在失業問題。有勞動能力的人雖然沒有職業,但自身也不想就業的人,不稱為失業者。對失業的規定,在不同的國家往往有所不同。在美國,年滿16周歲而沒有正式工作或正在尋找工作的人都稱為失業者。以下幾種情況也算作失業:
(1)被暫時解僱而等待重返原工作崗位的人;
(2)於30天之內等待到新的工作單位報到的人;
(3)由於暫時患病或認為本行業一時沒有工作可找而又不尋找工作的無業者。
按照國際勞工組織(ILO)的統計標準,凡是在規定年齡內一定期間內(如一周或一天)屬於下列情況的均屬於失業人口:
(1)沒有工作,即在調查期間內沒有從事有報酬的勞動或自我雇傭;
(2)當前可以工作,就是當前如果有就業機會,就可以工作;
(3)正在尋找工作,就是在最近期間採取了具體的尋找工作的步驟,例如到公共的或私人的就業服務機構登記、到企業求職或刊登求職廣告等方式尋找工作。

失業類型


1.根據失業產生的原因,可以把失業區分為:
(1)自願性失業;
(2)非自願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周期性失業;
(3)隱蔽性失業等不同類型。
2.按消費者意願劃分為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

自願失業

自願失業是指工人所要求的實際工資超過其邊際生產率,或者說不願意接受現行的工作條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僱用而造成的失業。由於這種失業是由於勞動人口主觀不願意就業而造成的,所以被稱為自願失業,無法通過經濟手段和政策來消除,因此不是經濟學所研究的範圍。

非自願失業

非自願失業,是指有勞動能力、願意接受現行工資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現象。這種失業是由於客觀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過經濟手段和政策來消除。經濟學中的所講的失業是指非自願失業。

摩擦性失業

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指因季節性或技術性原因而引起的失業,即由於經濟在調整過程中,或者由於資源配置比例失調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轉移,使一些人等待轉業而產生的失業現象。

結構性失業

是指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失業,其特點是既有失業,又有空缺職位,失業者或者沒有合適的技能,或者居住地不當,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結構性失業在性質上是長期的,而且通常起源於勞動力的需求方。這種失業是由經濟變化導致的,這些經濟變化引起特定市場和區域中的特定類型勞動力的需求相對低於其供給。
造成特定市場中勞動力的需求相對低可能由以下原因導致:第一是技術變化,原有勞動者不能適應新技術的要求,或者是技術進步使得勞動力需求下降;第二是消費者偏好的變化。消費者對產品和勞務的偏好的改變,使得某些行業擴大而另一些行業縮小,處於規模縮小行業的勞動力因此而失去工作崗位;第三是勞動力的不流動性。流動成本的存在制約著失業者從一個地方或一個行業流動到另一個地方或另一個行業,從而使得結構性失業長期存在。

周期性失業

周期性失業是指經濟周期波動所造成的失業,即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導致的失業,當經濟中的總需求的減少,降低了總產出時,會引起整個經濟體系的普遍失業。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社會總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當經濟發展處於一個周期中的衰退期時,社會總需求不足,因而廠商的生產規模也縮小,從而導致較為普遍的失業現象。周期性失業對於不同行業的影響是不同的,一般來說,需求的收入彈性越大的行業,周期性失業的影響越嚴重。
也就是說,人們收入下降,產品需求大幅度下降的行業,周期性失業情況比較嚴重。通常用緊縮性缺口來說明這種失業產生的原因。緊縮性缺口是指實際總需求小於充分就業的總需求時,實際總需求與充分就業總需求之間的差額,圖1說明了緊縮性缺口與周期性失業之間的關係。

技術性失業

在生產過程中引進先進技術代替人力,以及改善生產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業。從兩個角度觀察,從長遠角度,勞動力的供求總水平不因技術進步而受到影響;從短期看,先進的技術、生產力和完善的經營管理。以及生產率的提高,必然會取代一部分勞動力,從而使一部分人失業。

季節性失業

由於氣候狀況有規律的變化對生產、消費產生影響引起的失業。

隱藏性失業

除了這幾種主要失業類型外,經濟學中常說的失業類型還包括隱藏性失業,所謂隱藏性失業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實際上對產出並沒有作出貢獻的人,即有“職”無“工”的人,也就是說,這些工作人員的邊際生產力為零。當經濟中減少就業人員而產出水平沒有下降時,即存在著隱藏性失業。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曾指出,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部門存在著嚴重的隱藏性失業。

度量指標


常用的反映失業程度的指標有兩個:失業率和失業持續期。
失業率=失業人數÷社會勞動力人數×100%
=失業人數÷(就業人數+失業人數)×100%
失業持續期是指失業者處於失業狀態的持續時間,一般以周(星期)為時間單位。計算平均失業持續期。
平均失業持續期=(∑失業者×周數)÷失業人數
年失業率=該年有失業經歷的人占社會勞動力總額的比例×(平均失業持續周期÷52周)

影響


失業會產生諸多影響,一般可以將其分成兩種:社會影響和經濟影響。

社會影響

失業的社會影響雖然難以估計和衡量,但它最易為人們所感受到。失業威脅著作為社會單位和經濟單位的家庭的穩定。沒有收入或收入遭受損失,戶主就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滿足,家庭關係將因此而受到損害。西方有關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解僱造成的創傷不亞於親友的去世或學業上的失敗。此外,家庭之外的人際關係也受到失業的嚴重影響。一個失業者在就業的人員當中失去了自尊和影響力,面臨著被同事拒絕的可能性,並且可能要失去自尊和自信。最終,失業者在情感上受到嚴重打擊。

經濟影響

失業的經濟影響可以用機會成本的概念來理解。當失業率上升時,經濟中本可由失業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勞務就損失了。衰退期間的損失,就好像是將眾多的汽車、房屋、衣物和其他物品都銷毀掉了。從產出核算的角度看,失業者的收入總損失等於生產的損失,因此,喪失的產量是計量周期性失業損失的主要尺度,因為它表明經濟處於非充分就業狀態。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根據美國的數據,提出了經濟周期中失業變動與產出變動的經驗關係,被稱為奧肯定律
奧肯定律的內容是:失業率每高於自然失業率一個百分點,實際GDP將低於潛在GDP兩個百分點。換一種方式說,相對於潛在GDP,實際GDP每下降兩個百分點,實際失業率就會比自然失業率上升一個百分點。
西方學者認為,奧肯定律揭示了產品市場與勞動市場之間極為重要的關係,它描述了實際GDP的短期變動與失業率變動的聯繫。根據這個定律,可以通過失業率的變動推測或估計GDP的變動,也可以通過GDP的變動預測失業率的變動。例如,實際失業率為8%,高於6%的自然失業率2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就將比潛在GDP低4%左右。
未來的一二十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要轉移到城鎮就業,城鎮新增的適齡就業人員也有較大的就業需要,這就使得我國在未來這一二十年內面臨著較大的就業壓力,就業問題是我國政府宏觀經濟政策要解決的最主要問題之一。奧肯定律告訴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即一定要保持GDP的高速增長,這樣一方面能迅速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能較好的解決未來的就業壓力。
失業者可領取一定的失業救濟金,但其數額少於就業時的工資水平,因而生活相對惡化,促使其重新就業。從這一點上來說,不少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一個合理的失業率及其失業現象的存在,是促進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之一。

解決措施


可以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購買支出、增加轉移支付、減少稅收;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如降低法定準備金率、降低再貼現率、在公開市場上購買證券。
供給政策,如通過使工人對工作職位作出更積極的反應而影響勞動供給。促使僱主願意接受或雇傭現有技能的工人,以突破他們對勞動就業的限制。減少工會等壟斷組織對增加就業的制約。

相關概念


不充分就業

不充分就業一詞,用以指稱那些僅能找到比正常時間短的工作的就業人員——兼職工人、季節性工人、打零工的人或臨時工——的狀態。此詞也可用以說明工人所受的教育或訓練使其勝任目前的工作而綽有餘力的狀況。
多數國家政府勞工部門收集和分析失業的統計資料,最後並將其列為經濟狀況健全程度的主要指標。研究失業趨勢和人口各組間統計數字的差異,以取得它們對經濟發展總趨勢和作為政府將採取行動的依據方面的含義。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充分就業一直是許多政府的既定目標;為達到此目標,已草擬出各式各樣的計劃方案。應該指出的是,充分就業不一定與零失業率的含義相同;因為在任何一定時候,失業率總要包括一定數量的遊離於新、舊工作之間,但在長期意義上又不是失業的人們。在美國,2%的失業率時常被引作“基礎”比率。

失業人

沒有工作的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者,統稱為失業人。
一個人有能力工作,又積極尋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狀況。必須強調,一個人被認為是失業的要素是:他必須是勞動力當中積極的成員,而且是在尋找有報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