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梁
民國著名教育家
中國有句古話“家有隔宿糧,不當孩子王”。可是有的人卻偏要脫俗選擇,把教育看成是興國之基,願把畢生的精力傾注到這片園地里。臨淄的趙國梁(字擎一)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他23歲便步入教育領域,至62歲因病體不支離開講台,先後近40年的光陰,在墨香和書聲之中,育得桃李成林。
趙國梁,1895年出生於臨淄縣城裡南門大街一書香世家中,父趙裕齋,民國初年在縣師範講習所任職,兄趙峨雙,1925年前後任縣立第一小學校長。她自幼聰慧好學,1913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在師範,她不但學業化等,同時也是社會活動積極分子:宣傳婦女解放、反對軍閥混戰、抵制日貨等遊行的隊伍里,處處可見她的身影。
1918年,趙國梁女師畢業,以其優異的成績,超群的組織能力,完全可以留在省城濟南任職,但她親眼目睹基層渴待師資的現狀,感到僻壤更需要教師,毅然放棄優裕的生活環境,去掖縣擔任了縣立兩級小學校長。
1919年,由於山東半島戰亂頻仍,同時,也牽連到個人婚姻問題,趙國梁返回濟南應聘為省立女子職業學校教員。此間,與王舜卿先生結婚。婚後,趙國梁繼續當教員,王舜卿在工廠里做技術員,生活得幸福美滿。然而,趙國梁並沒因自己的美滿婚姻而稍轉事業的意向,她的心仍然系在學生們的身上,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出了自己的教學主張,她認為:只要勤學,便無聰愚之分,只要品高,沒有貴賤之別。她關心每一個學生,總希望任教的班級每個學生都能有好的成績,方才安心。因她教學成績顯著,旋調濟南第三實驗小學,作為骨幹教師。
1930年,升任濟南第六小學校長。她居於學校領導崗位后,擴大了使展才華的領域,也更堅定了教育救國的觀念。這一點,在她的自傳中,清楚地表現了出來,她寫道:“此間,眼見軍閥割據,帝國主義侵略……我們的責任,當是在學生中注重自強、自立教育,全民族的文化水準提高了,國家便會富強。”
人往往難得事事如意,趙國梁在教育園地里耕耘10年,獲得了累累碩果,但在家庭生活方面,卻不盡如意。她為了盡“生男育女”的婦女責任不知吃了多少苦藥,可最後還是確診為終身不孕。她把苦藥湯悄悄咽下的同時,考慮到中國婦女傳宗接代的特殊責任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世俗,為丈夫娶了新人,然後自己單身住到了學校里。從此,她常常一人在房中自斟自飲,以酒解悶,性格似乎有些變化:柔性減少,剛性增加,處事果敢決斷,大有幾分男子氣概。
“七·七”事變爆發,學校南遷,趙國梁因健康原因,未能隨校南下。戰亂中的濟南也住不下去了。她沒有隨王舜卿返回故里廣饒縣,而是自己孤身一人回了臨淄城裡娘家家中。她的娘家,此時唯一的生活來源是靠幾畝薄田維持,趙國梁起碼的生活需要也沒有保證,因而,健康狀況一天不如一天。就在這日子十分窘迫的時候,廣饒縣日偽當局,開著當時很少見的轎車,慕名來聘,請她去廣饒“辦學”。並允給優厚的待遇,舒適的住宅,那尚可與丈夫闔家團聚,樁樁件件,無不使人動心。可趙國梁卻對來人冷冷地說:“我身體不好,不能給你們辦事。”短短一句話,落地似有聲,表現了一個中國知識分子不可悔的尊嚴和不事寇敵的高貴品格。
1940年,為抵制日偽奴化教育而辦學的於子美來找趙國梁說:“我教育界同仁,對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不能袖手旁觀。要堅信最後的勝利是我們的,不能因戰亂荒廢一代人的學業。我們要擔起為國育人的重任。”趙國梁接受了於子美的意見,出任西郭鎮小學教員。她教語文、史地課,時時都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在教學之中,並善於因材施教。有的學生不認真學習,她個別教育他說:“一個青年,要成為國家有用的人,必須要有文化知識,否則,將來有勁也會使不出來,有心也許力不從心。”她拖著病體,白天上課,晚上批改作業,有時熬到深夜,肚子餓了,喝幾口白酒墊一墊,因此,健康狀況,一天更不如一天。
1944年2月,趙國梁去濟南治病,出於經濟開支和治病的需要,她就任濟南私立惠工小學教員。在這一段日子裡,由於醫療條件較好,校董又是她原在濟南時的熟人,工作得心應手,健康狀況日趨好轉。可是,第二年時局動蕩,物價飛漲,往往有學生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時。趙國梁建議校董:辦學當以育人為目的,學費當寬則寬。然而校董則主張:辦學是善事,但卻不能賠錢。趙國梁對此表示不滿說:“你是金錢第一,育人第二,我的知識不作商品出售。”憤然辭職離校。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趙國梁一吐八年鬱結心頭的壓抑之氣,懷著喜悅的心情,接受了菜市街小學的聘書,以新的面貌走上了中國人自己的講台。沒想到現實是那樣嚴酷地擊破了她的想象,日軍投降后的濟南,人民繼續遭受屈辱,學生自由受到限制。她的興奮的心情,受到了沉重的撞擊,寫下了這樣一段筆記:“抗戰勝利后,八年鬱郁之氣可揚。沒想到軍隊開進濟南后,那樣的擾亂金融,把一般商民也當作了勝利者的俘虜看待……和漢奸結合……滿足他們貪污腐化的慾望。”在這樣的局勢下,她似乎一下子感到可以救國的‘教育’變得是那麼蒼白無力了!從此,她又一天天消沉了下去,一天她酒醉含淚問天:“我是個有多大力量的人?”
1948年秋,解放濟南的炮聲,使趙國梁精神一振,她親眼看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幹部的言行后,感到耳目一新,高興地這樣寫道:“解放軍那樣的軍紀,從未見過,工作幹部那樣艱苦樸素,那樣積極,理論那樣正確,讓人佩服。他們是我崇敬的人。”於是,她為國育才之心復萌,戰火硝煙末息,即返校召集學生複課,並積極幫助學校領導,向解放軍輸送人才。
自然規律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趙國梁一心要在新中國的教育園地里大大作為一番,可是她的陳清病體,卻使她力難從心,讓她意識到單身拼搏的日子,不可以再繼續下去了,但她又不願依附於己在山東大學任講師的王舜卿,便經省教育廳安排,回臨淄就教於第一小學。報到后,任數學教師,對工作兢兢業業,成績突出,博得了廣大師生的好評。1954年和1957年趙國梁老師出席了臨淄縣第一屆、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
1953年縣文教科組織有教學經驗的教師聽她講課後,寫下了這樣的評語:“教學經驗豐富,講解清晰,生動活潑,簡單易懂。”1956年,她的身體已不適於繼續任課,但她還堅持工作,並向領導表示:“願者當益壯,為新中國的教育事業,竭盡綿薄。”1957年10月,她因嚴重的支氣管炎,倒在了講台上,回到娘家后,治療無效,不到半月時間,猛然與世長辭。
趙國梁辭世后,沒有動眾的追悼活動,也沒有隆重的葬禮,然而她這位教育園地四十年的園丁,含辛茹苦的品德,傾心為國育才的志向和誨人不倦的精神,卻像清風、像甘泉,永留人間。她以自己的行動,回答了她對天的發問:她是一個對國家竭誠奉獻,用苦心育得國家梁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