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黃瓊書

東漢李固創作的散文

《遺黃瓊書》是東漢大臣李固所寫的一篇書信,為規勸其友黃瓊識時應徵,“輔政濟民”而作。漢順帝永建年間(126),屢次辭謝徵召的黃瓊又被朝廷徵聘,當走到綸氏(今河南省登封縣),忽稱病不行。李固向來仰慕黃瓊,遂寫了這封催促他趕快來洛陽的信。後來黃瓊聽從了李固的勸說,果然對朝政起了相當作用。這篇文章是勸人建功立業的精品之作。全篇既有婉而諷的規勸,又有發人猛醒的鼓勵。行文多用側筆和假設猜測的語句,委婉曲折,動聽感人。黃瓊後來到洛陽任議郎,這封信起了推動的作用。

作品賞析


《遺黃瓊書》文章先從立身處世著筆,勸導黃瓊為人應介乎“隘”與“不恭”之間,指出若要“輔政濟民”,當今正是時機,用以激勵黃瓊。接著用“嶢嶢者易缺”六句說明聲望太高容易降低,名聲過大實際才能就很難相稱的道理。並以魯陽樊君的行事,證實“嶢嶢者”的“易缺”,“皦皦者”的“易污”;又用胡元安等人的實例申說了“盛名之下”往往是“其實難副”,告誡黃瓊要有自知之明。最後以懇請對方速赴洛陽任職,徹底洗刷“處士純盜虛聲”的願望作結,點明寫信的用意。
第一段給黃瓊擺出了兩條出路:要麼你徹底隱居,不問人事;要麼你就必須在沒有堯舜之君的“亂俗”中作輔政濟世的志士。這段里隱隱地含著一點“激將法”:如果你要“擬跡巢、由”,本不該應徵上路;既然上了路,說明你是動了用世之心的,就不該中道託病不進。不進,無非是對時局的混亂有所顧忌;而如果政治清明,天下大治,就不需要志士了,這樣的敦促就要比一味催逼有鼓動力得多。
第二段的告誡意味更為濃厚。“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不僅是對已經徵辟的那些人的評騭,而且也帶有給予黃瓊以激勵和促其警惕的含義。說得直白一點,這段的意思就是,你如果是虛聲盜名之士(當然李固認為黃瓊並非這樣的人,否則他就不寫信敦促了),那麼你不出來也罷;如果你要出來,就應該真正有所作為,以事實證明“名下無虛士”,為國家建功立業,以堵“俗論”之口。那時“純盜虛聲”的人太多了,李固雖久慕黃瓊,但由於前此那些名實不副的名士的教訓,在黃瓊尚未有宏規遠謨的表現以前,李固也不能不懷著惴惴不安的疑慮。因此,這一番曆數以前徵辟之士的不孚眾望的事實,是他感觸良深的真實心情的透露,既是一種隱約的告誡,仍然也帶有“激將法”的味道,不過表達得曲折婉轉而已。
全書以自然段落明顯地分為兩段。前一段是敦促黃瓊應徵;后一段是表示對他寄以厚望。兩段的意思雖都是為了勸黃瓊出來為時局效力,但並非一味催逼;而且在勸勉中帶有婉轉的告誡。

創作背景


黃瓊,魏郡太守黃香之子。黃香死後,黃瓊居家不仕,州郡屢次徵辟都拒絕不應。由於朝廷不少公卿推薦,順帝派公車徵召,黃瓊被迫晉京,卻又在途中稱疾不進:皇帝下詔書令地方政府以禮催他上道。李固久慕黃瓊才能,便寫了這封信催促,對他寄予很大希望。黃瓊後來官至尚書僕射、太尉、司空等。

作者簡介


李固(94—147),字子堅,漢中南鄭(今陝西南鄭)人。漢順帝時以對策受重,為議郎。歷任荊州刺史、將作大匠、大司農等。沖帝時官至太尉。后受梁冀誣陷,下獄死。有書表奏議等十一篇,以《遺黃瓊書》較著名,其中“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等句,至今傳播人口。原有集十二卷,已散佚。